htrm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trmt

博文

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数学

已有 10380 次阅读 2011-2-14 15:21 |个人分类:HintsNet|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认知, 方法论, 整体与部分

2011.0214.1457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去年写“认知与无穷”一文时得到的后续结论,而前两天更是没有想到这竟然可用于解释更多的东西(非本文内容)。

贴出这篇博文中的内容是由于评论了李亚辉的博文“信息就是赵本山他大爷卖的拐”:

[8]htrmt  2011-2-14 14:39
博主回复得真快,只是后半句没懂:“···,但有人没得分出个先后。”是想将“信息、物质、运动···”区分出一个先后吗?
博主回复(2011-2-14 14:41)我不是一直在批唯物论么,很多人没得让我承认,先有物质,而后有人,再有信息。 [7]htrmt  2011-2-14 14:23
信息、物质、运动···,是同一个存在的不同表现。理解这个观点可类比盲人摸象。
博主回复(2011-2-14 14:25)说的很对啊,但有人没得分出个先后。

在认知时,区分整体各部分间的先后的意义只在于所偏好的认识方法的选择。
人理解大象时,不总是从鼻子开始,从尾巴、耳朵、脚···开始都可以。但是从整体来说,大象如果少了哪一部份的话,它还是一般所理解的大象吗?(同时,我们也不能说:先从鼻子开始讨论的大象就是最佳描述,难道从尾巴开始描述的大象就不可以是最佳描述?评论中提到的“存在”也是如此。)这里用到了整体大于部份之和的概念,在“认知和无穷”那篇博文中有提到可选认知方法数量的计算(但在那篇文章中没有展开来讨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下面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数学解释(由于科学网博客编辑器不支持数学符号的编辑,所以转帖为图片,这里是PDF版“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数学):


总结:上面的内容有助于解释以下问题:
1、为什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为什么“一图抵千(万)言”?参见[1]
3、为什么通过“翻译”来学习第二语言是件困难的事情?参见[2]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来解释,不过后面需要改成“二生万物”)

[1]请参看以前的相关博文[文献阅读]“为什么(有时)一图值万词”
[2]由于每一门语言可看作是一副关于世界的知识的超图,于是“翻译”过程是一个图匹配过程,由于图匹配问题属于NP完全问题,因此这个过程是困难的。所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好方式是抛开母语,仅基于本能来运用已掌握的(第二语言的)有限内容,即直接用第二语言构建关于世界的知识(所以,能否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是学习习惯以及是否具有促成该习惯的养成的语言环境)。

2011.0215.2351在总数分别为的无序考察和的有序考察中,最终在人类群体中流行的对象的整体认识是那些具有最大统计概率的认识(指虽然不同的个体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是会在统计上趋同,这是因为同属人类,具有结构和功能上极为相似的感官)。

2011.0216.1600由于人类的认知全部来自于观察(包括外在的听、看...和内在的自省),而我们所获得的信息都源于这些观察,因此信息的量会与本文描述的(包括无序、有序)观察的可能数有关系,这将有助于揭示信息的本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2644-412841.html

上一篇:[杂类]读“从混沌看到什么?”有感
下一篇:[观点评述]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一文
收藏 IP: 202.103.95.*| 热度|

1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