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想通一个问题:在小学和初中让自己孩子或逼迫自己孩子抢跑的家长,抢跑后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跳级,而是停留在现有年级?
小学生或初中生抢跑,无非是比同龄人早学到同样的知识。既然早学到了知识,就应该提前进入更高的一个年级,而不是蹲在现有年级里继续耗着,否则,抢跑,实际上的效果岂不是家长特意让自己的孩子主动做留级生?
说到留级生,现在的孩子恐怕都没有概念,不知什么意思。我们小时候,每个年级都有留级生,是老师觉得这些孩子就是学不会本年龄段/本年级的内容,当别的同学都升级的时候,这些同学不升级,继续留在本年级再学一年。好像以前还有连着留好几级的同学。所以,留级,以前在我们这些能正常升级的小孩子小同学看来,像是一种惩罚,是惩罚那些没能学懂本年级知识的各种同学;但现在从成人的角度看,其实是针对那些“脑力”还不足以学会的同学,或者生理年龄还不够不足以学会的同学,或者针对不好好学习的同学,宽容地给予等待一段时间、再学一次的机会,才会留级。
中国的义务教育是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
现在1~9年级,在中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的意思是强制孩子接受教育的意思。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们被绩效考核的企业管理体制逼着(不是以教育该有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制度考核教师,而是以企业管理的机制考核教师),拼命以提高孩子们的考试成绩来挣取自己的薪水和奖金。这种企业考核机制下,教育质量全部异化和走样,教育不再“育”人,只求分数说话,分数不只是仅为个别孩子说话,分数更是为学校领导的荣华富贵与升迁,以及老师的薪水、晋级和奖金说话。
在这样的制度和社会氛围下,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全部变成了推高义务教育家庭成本的推手和强大助力。孩子在外边社会教育机构提前学习了,来学校不过是“留级式”地再重新学一遍(前提是学校教师还在认真地按照课标要求教学)。
但对于提前抢跑而言,总是有一个终结点的。
中考是第一个终结点,高考是第二个终结点。
中考和高考可以检验:提前抢跑有没有用?或有多大用处?
中考若可以检验“提前抢跑有没有用”这个命题,我们需要知道:大约在什么时候,抢跑的与没抢跑的孩子已经赶齐在同一跑点上了?大约这个时间点会出现在所有科目都学完的时候,有些学校这个时间节点出现在春节前,有些学校的这个节点出现在3月底或4月初。
理论上说,如果这个节点出现得越早,抢跑的学生被不抢跑的学生超越的几率越大;如果这个节点出现得比较晚,比如在3月底或4月初,不抢跑的学生中,心理素质好的、智力水平高的,也能超过抢跑的学生。理由如下:
(1)抢跑的孩子,已经在外边社会机构苦学了6~9年,已经习惯了吃苦,已经习惯了“留级”,已经习惯了要反复再“咀嚼”在外边社会机构已经“吃过再吐出来的已经没有味道的馍馍”,很多孩子在这种反复过程中,学习习惯已经变得不好。试想一下:哪个成年人受得了这种长久的折磨?这么长久的折磨,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的那几天的中考成绩吗?拼90天行,拼900天谁都受不了。你让一个孩子拼6~9年,我不信,多数抢跑的孩子能承受住这种长年累月的长久的马拉松式的煎熬。
(2)抢跑的孩子,在过去的6~9年都没有放胆量地、放心地、放松地玩过,为的不过是9年一遇的几天的中考,而在最后阶段高强度的中考压力下,习惯抢跑的学生与过去9年里有充分机会充分玩够过的没抢跑的孩子比一下,在最后大家都赶齐在一个跑点时,谁的冲劲大?谁的心态好?谁的信心足?这是不言而喻的。绷了6~9年的神经,绷过这个9年一遇的中考后,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有多少孩子会得强迫症?这些都是研究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领域的学者需要并值得去研究的社会问题。
(3)抢跑的孩子不会感恩。因为抢跑的孩子已经习惯于父母对其中小学教育支付非常高额的成本,无论是给校外社会补习机构交提前学习的费用或补习费,还是高价请一对一的家教为提前抢跑支付的家教费用;这些孩子也会天生地认为,学习就是要支付高额的金钱成本和高额的个人与家庭的时间成本。这些抢跑的孩子在过去6~9年抢跑的时光里,看到的是自己在学习上付出那么多的时间成本,看到自己家长陪自己陪出那么多的时间成本,看到自己家庭为自己学习支付过那么高的经济成本,已经有6~9年之久的这种经历,会奠定他们一生的认识:学习就是需要支付极高的时间成本和极高经济成本的事情,家长为抢跑生付出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都是家长的义务。所以,抢跑的孩子不会体谅家长和感恩家长,因为这样的家长在过去6~9年里,从来也没有体谅过自己那抢跑的孩子的辛苦。他们彼此是不会互相体谅的。
对于中考而言,之前的九年不过是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结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孩子能看懂报纸、读懂新闻了。
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抢跑的家长、助推抢跑的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把校外社会补习机构的市场完全给捧火了,对拉动GDP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对于家庭成员关系的发展呢?真希望有人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长期跟踪地去研究研究这些应试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抢跑的社会影响等问题。我想这种研究最终揭示出来的结果和结论,肯定是会使那些一门心思让自己孩子抢跑的家长,心酸和灰心丧气的。
几年前,有过一位家长,是我的同事,孩子从未抢跑过,恰巧在她孩子准备进入中考年级前,我遇到过她;等中考过后向她取经时,她用自己家庭和孩子的经验告诉我:抢跑没用,外边补习和家教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要宽容和相信自己的孩子。
去年,见到她上北京大学的传奇女儿和她的家庭,她的家庭再一次告诉我,家教没用,提前抢跑也没用。
我的孩子认识了这位老师的一家人和那位传奇的北大姐姐,我总用这位传奇姐姐的经验鼓励自己的孩子。起先女儿并不信这位姐姐的传奇,认为没有抢跑是不可能有这种传奇的。现在,等抢跑的同学和从未抢跑的她已经处于同一跑点的时候,女儿开始相信并坚信这位北大姐姐的传奇,并相信这位北大姐姐从中考到高考,都是真的从未抢跑和用过家教的。
从不抢跑并正常渡过少儿时期的孩子,过去玩够过的孩子,在最后根据正常教学进度进入总复习的高压应试阶段时,孩子身上的所有潜力都会在这种压力下爆发出来。这种教育规律、学习规律,从我们自己过去的个体体验和一些已经经历过的家庭,都可以得到验证。
抢跑,是“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家庭育儿方式,推高义务教育的家庭成本,于事无补并会带来现在还无法预料的对孩子个体的负面心理影响。不淡定的家长们,最后要有能力接受一些可能的苦果和长期抢跑带来的副作用。
助推抢跑,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能得到极其短视的一些暂时的成绩和荣誉,但却使学校教育丧失了“育人”的功能,是学校这种教育机构的千秋罪过!这样急功近利的机构,名字虽然表面号称是“学校”,实则已丧失掉学校的实质,不过是一所所以孩子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机构而已!
在这种以抢跑为前提的社会氛围下和主流学校教育的态势下,“教育质量”早就异化和“变态”了。
所以,提高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需要从教育过程开始关注,而不是只盯着分数这个单一的结果,单纯的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有多高。中国现在每年出国游客的素质,已经显示出并检验出,过去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公民素质的教育质量,到底有多低、有多差!
新的下一代的培养,再这样不顾一切地只顾“抢跑”地“投机取巧”下去,未来中国公民素质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质量,会进一步再吓死人的。
相关专题:我们的下一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田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786-78289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