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致敬那个伟大的年代和我们的浪漫过往:读《新浪潮》
2024-11-12 19:38
阅读:1122

新浪潮是指1960年前后法国出现的一次电影新形式,它来的突然消失的亦突然,前后也就三四年的光景,但却是电影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若是不考虑那些技术成就的话,仅就电影语言来讲,这是电影史上一次顶尖的艺术进步的事件,永远的改变了电影艺术。

即兴、短片、低成本、棚外、新手、故事性差,这基本是新浪潮的技术标签,当然当资本涌入的时候,也开始有长片和高成本的片子了,不过棚外和生手还是普遍的。环境逼着你去创新,去革命,而不是憋着你去创新,被某种强权的力量,那是得不到创新的,只能产生垃圾。

新浪潮同样是(印象派之后的)一场文化运动,而且与印象派很相似的一次文化进步。这场文化运动并不是与旧世界进行对抗,而是在寻求融入旧世界的过程中,一群年青人追求艺术的崇高目的,在不经意间,实现了艺术突破,最后的结果反倒是成了旧世界的掘墓人。(不知哪个年代的年轻人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代,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不?)。

新浪潮运动与印象派走向户外一样,也鼓励走到棚外,不搞摆拍。与印象派相同的,这也是需要技术保证的,当年印象派由于铅管油彩的出现,而在出现新浪潮的年代同样是因为小型便携式摄影机与快感胶片的出现,使得技术上成为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新浪潮出现在那个年代而不是其他年代的原因之一。

两者都强调与现实结合,关注真实生活,特别是电影语言更适合表达生活,甚至都成了新浪潮的哲学标签,但两者却很少涉及政治。

与印象派一样,新浪潮也受到了艺术界大佬们的批评和新闻界的挖苦,只不过在普通民众之间却很快的得到了欢呼的声音。

两者都突破了道德界限,甚至新浪潮以“脱”成名,但书中却鲜有介绍(不知是不是我过去被骗了)。不过到是可以得到道德突破多半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结论。

年轻人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但需要一个老人存在,也需要一个开明政府的支持,在印象派的时候,这个角色是马奈和拿破仑三世,而在新浪潮是艺术部长马尔罗。

当然两者也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印象派的呈现平面、推崇色彩、向东方学习等特点在绘画技术上是有反规则的突破的,在新浪潮运动中我没有找到对应的点,或许是因为我不懂,也许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有建树的,但我不知道。

最后强调的是两者都出现在法国,一个不只有“老佛爷”店铺的美丽国家。

新浪潮的时间特别的短,因为本身就是各种流派,没有哪一种形式可以是建立了新浪潮的霸权地位,因而也就没有固定的范式才表征新浪潮电影,只是说那一类电影属于新浪潮电影。带来副作用就是因为没有核心,内部的纷争是必然的,因而很快就熄火了,可以说只是电影被电视痛殴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但新浪潮创造出了一个强大的想象域,从此以后的电影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过它在电影界的当年的敌手是“虎口脱险”,这部片子在中国的影响力肯定超过任何一部新浪潮电影,哈。

书中讨论了新浪潮叙述了事件的过程,也讨论了社会原因,并着重介绍了垮掉一代的年轻人的特点。当然讨论了很多有代表性作品,列了二十部有代表性的新浪潮的电影,涉及的作品比这还多些,包括《四百击》、《祖与占》、《广岛之恋》、《射杀钢琴师》。都有响当当的名字,但我都不记得内容,只是觉得这么有名的电影我一定是看过的,哈。当然还有一系列的导演及演员的名字,我也都不知道。

在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有一个展室是新浪潮电影的发映室,其中有经典的片断和当年以及以后的一些尝试性的片子在不停的放映,但观众很少,大家还是多集中在印象派的画作前面。

中国的新浪潮应该是九十年代,应该是以《霸王别姬》《黄土地》《红高粱》等为代表的,网上说在那之前还有一段八十年代的新浪潮,宣称是“杀的一个不剩,脱的一丝不挂”的短暂时期,但我对那一段没什么印象。不过新浪潮的片子后来被标签为艺术片,很快的就被以贺岁片为代表的商业片取代了,特别是冯小刚的类工业化生产的影片。其实我们一直是“二手社会”,就是我们走过的路都是西方走过的,只不过烈度可能有差异,但没有哪一个环节是会被省略的。

读这书之前,只是零零散散的知道一些故事。但在八十年代国内有过一次法国新浪潮的内部发映,看了大量的法国电影,冠以法国新浪潮电影展,看不懂,只记得有一部电影叫《舞厅》,查了一下,并不是新浪潮的代表作,是1983年拍的,也就是说我们当时看的很新电影。当时没有字幕,只有现场口译,但《舞厅》这片子全程无对话,所以到是看的懂,从此以后没喜欢上新浪潮(电影),反是喜欢上了舞台表演了(特别是话剧)。

虽然没有什么印象也完全不懂,更不知道这场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但对这个文化运动一直很记得。因而,当娜姐送来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时间便开始阅读的。问她为什么选了这本书,回答是因为这是一本“客厅”书,就是那种大开本、有大幅照片、可以摞在客厅茶几上显摆有文化的那种。随时都可以拿起来翻翻又随时都可以放下不需要动脑的“图”书,多数是用来填补电视广告的空白时间的书。里面虽然是小字排版,但多是当时的剧照和海报,文字嘛,有些地方逗号稍多可以看到法语的痕印,但好在也不太读的。她说看了一眼就透着高贵便买,我还以为她也有一起看新浪潮的情怀呢。不料我说当年骑着车驼着她去看的电影就是新浪潮,她记得有看过电影,但不记得我驼着她,也不记得是新浪潮,而具体看了什么电影我们俩基本上都没有印象了,我只记得一部片子和一个女主角(名字还没查到)。

致敬那个伟大的年代和我们的浪漫过往。

《新浪潮 一代年轻人的肖像》,(法)安托万·德巴克著, 蔡文晟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大16开精装,23万字,3000册(印数好少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4597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