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
必须高度重视食品营养过剩造成的糖尿病现象
2010-12-16 12:03
阅读:5288
标签:食品安全, 糖尿病, 食品浪费, 营养过程

        【本博按】 食品营养专家兼科学网网友发来下面的文章,希望能够在我的博客上发表,并欢迎转载。对于文章指出的问题,笔者深有同感。之所以说民以食为天,是因为食物的重要性对人类来说比任何商品都重要。当今人们将食物作为了商品,既然是商品,有人生产有人运输有人卖有人买有人出口有人进口,不是皆大欢喜吗?其实不然,商品中最令人不放心的因素就是趋利,食品安全就悬在由商主导的市场上了,那么我们的生活质量就大打折扣了。这不,下面的文章指出的糖尿病问题可能就是吃出来的。生产化肥农药的生意多了,因生产化肥农药污染而受害的无辜生命也多了,医院里的病人也多了,在食品生产源头以健康的办法生产食物的少了,少数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健康,只生产那些自己够吃的安全食品。这一切,都是趋利惹的祸。

        下面为原文,本博做了个别文字修改。

从粮食入手,走中国自己防治糖尿病的道路
科学网读者  
      

        最近,国际著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中国的糖尿病调查数字: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还有近1.5亿人血糖异常,处于糖尿病前期。从此,中国取代了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一糖尿病大国。
     

        2000年时我国糖尿病患者仅为3000万多人,而在短短的10年内就增加了3倍,这令全世界吃惊。中国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为9.7%,城市人口为11.4%,农村人口为8.2%。糖尿病以城市为突破口,正向广大农村迅速扩散,势不可挡,以几何级数激增。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民族体质的公共健康问题。
     

        肥胖和糖尿病都属于营养性代谢疾病,在世界各国均普遍发生。但是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程度非常高,而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并不高呢?为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才刚刚摆脱贫困,糖尿病就如此大规模流行呢?怎么样才能寻找出这一问题真正的根源呢?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代谢性疾病。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与饥饿做长期的斗争,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于是机体的胰脏 B 细胞便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以便尽快转运食物中的糖分,并把食物中的糖分转换为脂肪储存起来,以抵御来日又将面临的饥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中这种具有强大脂肪储存能力的人群在生存上占有优势,便存活下来。
     

        而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食物极大的丰富,生活极大的改善。而那种远古时期留下的的遗传特性使我们面对丰富的食物难以适从。因为人体血液对血糖的忍耐范围非常狭窄,长期大量的进食,已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过度疲劳,功能衰竭,最终血糖值超出阈值,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在遗传基因上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亚洲裔的人群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历史上有过贫穷饥荒的国家,及发达国家中的低下层人群及当地的土著居民,其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非常高。这一次,中国和印度轮流成为世界上的糖尿病大国,再次反映出中国是属于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遗传上的因素还有很多方面,在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基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我们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的国人在饮食结构上又有什么样的“特色”?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的改变。西方的膳食结构中,人均能量摄入量为3300-3500kcal/d ,蛋白质100克/d ,  脂肪130-150克/d ,谷物类食物160-200克 /d,折合每人每年消费粮食60-75公斤。中国现在的膳食结构中,虽然城乡差别较大,但平均下来,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500kcal/d,蛋白质70克/d,脂肪40-60克/d ,谷物类食物300-500克 /d,折合每人每年消费粮食108-180公斤。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仍然是以粮食为主,是以碳水化合物做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可以说,中国是种粮大国,也是吃粮大国。那么,现在的肥胖糖尿病高发,与我们吃下去的粮食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不仅要问: 我们现在吃下去的粮食品质怎么样?会不会加速我们本身就具有的糖尿病基因的表达?主流科学家宣传他们的产品时,经常以食品营养丰富维自豪,甚至为了增加人们的营养采取添加营养,甚至转基因的办法,让人吸收过量的营养,这样的做法科学吗?
     

        如果几十年来粮食持续高产,加上全球变暖,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会不会导致粮食中的营养价值下降呢?如果我们的机体缺乏必需的营养元素,形成“隐形饥饿”,就会使能量代谢受阻,因而我们就容易得上糖尿病呢?
     

        现在粮食中的营养成分还和以前的一样吗? 食物中的血糖生成指数变化了没有?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粮食营养数据库几十年都没有更新了。看来有必要加强“粮食与人类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建立相关的实验动物模型。因为中国的广大普通百姓还主要是通过粮食来获取营养物质。
     

        上海农科院已在300亩试验田中培育出可以预防糖尿病的抗性稻米,这预示着今后的粮食育种方向会向具有健康防病的功能性方向发展。但在大面积范围上,如何控制粮食质量,如何保证粮食中的营养价值,将会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为我们不知道,是农业生态循环的粮食品质高,还是多上化肥的粮食品质高?哪一种粮食更有利于预防肥胖和糖尿病
     

        中国已不幸成为世界上的糖尿病大国,这个大国的帽子实在与我们的大国形象不和谐。我们向谁去学习防治经验和交流心得?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我们要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防治糖尿病的道路。我们要从粮食入手,我们要从粮食中去寻找出路,因为中国的百姓是以粮食为生。我们要靠粮食的优质高产,我们要保证全民族的体质健康,这是一项最基础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工作。产量与质量是一对矛盾,几十年来,农业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提高产量,而忽略了食品质量和环境质量,乃至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健康。我们吃饱了,甚至吃的营养过剩了,可人们还在追求数量。而追求的食物数量又在餐桌上毫不吝惜地浪费了、那些餐桌上剩余的东西,如果变成了少而精的食品,是否我们的公民少往医院里跑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39410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