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杨陵”与“杨凌”作地名前对后错

已有 25263 次阅读 2016-4-7 22:55 |个人分类:姚远纪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地名, 杨凌, 杨陵, 国家地名办, 杨陵, 国家地名办

 

 


“杨陵”与“杨凌”作地名前对后错

在期刊审读中,常常遭遇是“杨陵”还是“杨凌”的苦恼。经查证:作为地名,准确的应为“杨陵”,而“杨凌”仅仅适用于“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杨陵区则隶属于“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

       “杨陵”改为“杨凌”是貌似历史唯物主义者,实则满脑子封建迷信的个别领导所为,担心外商不向坟墓投资。国务院批准的是“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并未经国家地名办公室批准更改地名为“杨凌”!

     杨陵,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在此而得名,自古以来“陵墓”选址皆为风水宝地。咸阳一带的黄土塬上,号称72陵。茂陵、乾陵、昭陵、阳陵等,都在这一带。黄陵县因处黄帝陵而得名,其余还有铜陵、醴陵、高陵等地名。北京城内也有公主坟,铁狮子坟,六公坟,豫王坟等,保留至今。

        “杨凌”两字根本无法代表“杨陵”一词所承载的悠久历史和农耕文化信息。而且,这最拙劣、最失败地改名,已经导致极大混乱!

      据记者调张小刚、王晓亮调查报道:

      由于“杨凌”、“杨陵”不统一,不少客商还以为有一个是写错了。

       “杨凌农高会开了十三届,我们来了五六次,但到现在还是弄不明白,到了这个地方,该叫它‘杨凌’还是‘杨陵’。”

       从事农产品贸易的段先生来自云南,站在杨凌的街道上,沿街竖立的“杨凌”、“杨陵”的牌子让他有些犯晕,他表示,一个统一的名字更利于“农科城”走向全国。

     让段先生困惑的问题,也是许多初到杨凌的人所遇到的第一件麻烦事。就拿新落成的杨凌火车站来说,站台上的站牌写的是“杨陵镇”,但在车站外,站名的大牌子上却写着“杨凌”。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的刘洋说,有次在济南读书的高中同学要到杨凌看他,他告诉同学买到杨凌的火车票,但同学从网上搜索了几回,硬是没有找到去杨凌的火车车次。后用“杨陵”进行了搜索,才找到了合适的火车车次。    

     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就算在杨凌生活的人,要准确说出杨凌的行政级别,或是杨凌属于哪个辖区,相信没几个人能做到。前几天看到陕西省的招生指导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是在咸阳。在查询列车时刻表的时候也找不到“杨凌”这个地方,在银行汇款的时候也找不到“杨凌支行”。

     “的哥”张师傅有一套“简单有效”的区分方法:在街道上的区政府就是杨陵,用“陵”;而在会展中心的是杨凌示范区,用“凌”,从“杨凌”到“杨陵”只要起步价。

      严格意义上示范区管委会本身不属于一级政府,示范区没有设立法院和检察院,杨凌示范区内的相关事宜归杨陵区法院和杨陵区检察院处理,而这两家单位的上级单位是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咸阳市人民检察院。”

     从下面的附录,也可看出地名只能用“杨陵”。

     附录:陕西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西安市

  未央区 新城区 碑林区 莲湖区 灞桥区 雁塔区 阎良区 临潼区 长安区 蓝田县 周至县 户 县 高陵县

  咸阳市

  秦都区 渭城区 兴平市 三原县 泾阳县 乾 县 礼泉县 永寿县 彬 县 长武县 旬邑县 淳化县 武功县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杨陵区

  宝鸡市

  渭滨区 金台区 陈仓区 凤翔县 岐山县 扶风县 眉 县 陇 县 千阳县 麟游县 凤 县 太白县

  渭南市

  临渭区 韩城市 华阴市 华 县 潼关县 大荔县 合阳县 澄城县 蒲城县 白水县 富平县

  铜川市

  耀州区 王益区 印台区 宜君县

  延安市

  宝塔区 延长县 延川县 子长县 安塞县 志丹县 吴起县 甘泉县 富 县 洛川县 宜川县 黄龙县 黄陵县

  榆林市

  榆阳区 神木县 府谷县 横山县 靖边县 定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佳 县 吴堡县 清涧县 子洲县

  汉中市

  汉台区 南郑县 城固县 洋 县 西乡县 勉 县 宁强县 略阳县 镇巴县 留坝县 佛坪县

  安康市

  旬阳县 汉滨区 汉阴县 石泉县 宁陕县 紫阳县 岚皋县 平利县 镇坪县 白河县

  商洛市

  商州区 洛南县 丹凤县 商南县 山阳县 镇安县 柞水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968572.html

上一篇:亢小玉:《理科季刊》对中国近现代数学早期发展的学术记录
下一篇:姚璐:《播音教育月刊》与其复合型科学传播研究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3 史晓雷 徐传胜 张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