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光明日报:西北联大精神激励“西农人”

已有 3735 次阅读 2013-4-19 17:38 |个人分类:西北联大往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光明日报, 西北联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联大农学院, 西北联大精神

西北联大精神激励“西农人”
<!--enpproperty 66410292013-02-06 09:21:44.0西北联大精神激励“西农人”联大,西安临时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水利210810光明教育</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赵洪璋(杂交小麦之父)像。

  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西北联合大学,在西北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永记西北联大历史,不忘西北联大之志,弘扬西北联大精神,携手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西农”流淌着西北联大的血液

  如果说,西北农业高等教育始于1934年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创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那么,学科体系的完善、办学水平的提升得益于1938年6月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合并。

  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西安临时大学成立后,北平大学农学院成为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就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立了密切联系。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曾计划将其农学院、文理学院生物学等共计8个系设在杨凌,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时任校长辛树职复函“极表欢迎”。但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之后决定这些院系继续留在西安上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从教学材料、实习标本等方面给予支持。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迁至陕南城固县办学并更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后,其农学院随之迁往勉县办学。1938年6月,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开始筹备合并,1939年4月正式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

  上述三个学校的合并,对我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20世纪40年代成为我校创建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

  ——师资力量极大加强,大师云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抗日战争爆发后,通过三校合并以及辛树职校长向国内外积极聘请,学校教授由10人发展到40人,副教授由6人发展到13人。据统计,建国前在国立西北农学院工作的247名教授、副教授中,92人是海外归国学者,21人具有博士学位,可谓大师云集,群英荟萃。其中有一批著名教师来自西北联大农学院。譬如: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森林土壤学科的奠基人王正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菌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林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虞宏正教授;林业教育家、中国森林经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周桢教授等。

  ——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后,学校设立农艺学、森林学、园艺学、农田水利学、畜牧兽医学和农业化学等6个系,随后逐步发展到十系一部。193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大农业学科专业体系完备,成为我国负有盛名的学术圣地。学校在这一时期培养出了诸如赵洪璋、于天仁、邱怀、刘荫武、李振岐等大师名家。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得到加强。20世纪四十年代,国立西北农学院的科学研究已具相当规模,技术推广遍及周边地区。据记载,当时学校研究培育了小麦、玉米、棉花、果树、蔬菜、畜禽等大量动植物新品种。在植物资源调查、作物栽培试验、林木栽培、畜禽养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特别是学校选育的小麦品种“碧蚂一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截至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为解决新中国粮荒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北联大精神激励“西农人”

  西北联大在陕西办学虽然只有三个年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在这种精神激励下,一代代“西农人”扎根西北,胸怀“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之志,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实力和影响不断提高。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先后向甘肃、新疆、内蒙古、北京、西安等地其他相关院校划拨专业,输送了一大批师资。与此同时,以西北农学院为中心,杨凌也相继诞生了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与生物土壤研究所、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一批农业科研院所,形成了农科教百花争艳的新格局。杨凌成了我国农业学科门类最齐全、农业科技人才密度最大的“农科城”。

  如果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学校第二个大发展时期,那么,1999年学校迎来了第三个大发展时期。经国务院批准,将同根同源的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双轮驱动,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学校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序列,获批设立研究生院。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目前,在教育教学方面,我校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两个,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精品课程12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学团队5支,拥有10个国家级科研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迭出。选育的“西农979”小麦2011年在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超过1200万亩,成为我国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第五次更新换代的住在品种。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科技推广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2010年12月,两位在我校科技示范带动下致富的农民走上哈佛大学的讲堂,讲述了他们依靠科技致富的故事,这是第一次有中国农民站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2011年7月,学校获批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为全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牵头单位。

  现在学校提出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任务: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建校100年的2034年,基本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赵 忠)

[责任编辑:吴劲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681876.html

上一篇:第2期科技期刊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讲习班预通知
下一篇:西北联大农学院院长周建侯:中国农业化学的先驱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2 赵建民 徐传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