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
芳华梦中
2018-1-12 08:06
阅读:18664
标签:芳华

     昨天上来扫了一遍最近的博文,看见魏东平博主的《梦中芳华》,还有其它的一些相关内容,就偷懒用了芳华梦中这个题目。看了电影《芳华》,一直想写几句什么,但拖到现在。《芳华》卖钱了,一个成功的商品。显然,这个电影影响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但我以为这部片子是拍给50后的。很多内容,没有曾经的经历,很难真正的理解。刚和严歌苓同龄,都是1958年出生,也都在部文工团锻炼过,严歌苓跳了8年舞,21岁时在到前线做一名者,所以她不仅有文工团的经历,应该也是亲眼见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20岁进入文工团,在部文工做美工多年,度过了七年时间。话又说回来,58年出生的他们,文革开始时,都是小屁孩。所以他们真正能有感觉的经历,顶多是文革后期。那时文革已经过了最动乱的时段,各种文工团都是稳定机构,人们羡慕嫉妒的去处,尤其是部队文工团,靠文艺吃饭,还穿军装,就像今天做科研的再加上个百千万人的帽子,高尚职业。那时我也试着往里面钻过,可惜本领不够,没钻进去,只好去下乡种地。

     冯严二人能携手这部片子,和他们有些类似的经历、心情和对芳华的共鸣有关。他们对文革的体会,我觉得从客观年龄来看,还是有局限的,就像我一样,如果是老三届的下乡知青,我的感觉就不是我现在的感觉了。作为有格局的艺术作品,不会仅说点自己的故事和感叹,那就比较小了。但不能否认,这部片子的处理会有个人生活、经历的色彩,甚至受到现在日子的影响,去诠释曾经的芳华。我的感觉,这个作品的确有作者很强的个人理解在里面,而这些作者的理解,是否能脱俗,跳开个人的视野,去表达一个时代,这只能是观众们见仁见智了。说好说坏,观众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判断,百花齐放就好。但从这个电影被搁浅了一段时间,可以体会到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表达自己的芳华的。

   整个电影是典型的三段式,大约二分之一的时间,在讲文工团的日子。这一段是芳华的主旋律,也是芳华正当年的写照。那些少男少女,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干活,那可不是谁都能进去的地方。但什么时候、在哪里都会有人生百态,喜怒哀乐,化学变化,生物属性,不出现那些年轻人间的故事就不正常了。而那些故事的真实性,对那个时代出来的人来说,我大体还是可以认可的。一些细节,比如那个拍照的男同学,拿叉子喂对象吃水果罐头的细节,也许拿双筷子更好。当然,那个时候部队文工团有把吃西餐的叉子,也还不是太穿越。有人批判镜头中女同学胳膊腿露得比较多,这个我觉得有点挑剔。文工团的演员,在练功房里练习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汗流浃背,穿得少一点几乎是不可避免。但在演出时,他们都包的严严实实的,不是因为冷,是你根本就不可能天鹅湖。相比而言,当年的红色娘子军,还是是样板戏,五指山下那群女战士们,在正式演出时,穿了短裤出来跳,腿也露出来了,这样板是否有辱斯文,你来评判。实话说,我感觉电影的第一段拍得比较散,有点拖,人物化妆、镜头画面、色彩等也有点舞台剧的僵硬感,当然很多本来就是舞台上的演出。

     描写战争的一段,并没有真正在描写战争。它没有讲冲锋陷阵,打败敌人,英雄形象,连敌人是啥模样都没有去描写。只在一段激烈混乱的战斗中,子弹呼啸、炮弹地雷爆炸的硝烟中,表现了己方士兵血肉横飞、伤残、死亡的画面。这一段显然是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是中国电影中少见的真实战争场面描写。但它的本质,是在用血肉为芳华铺垫:有些人在那样的场合中,出生入死,度过芳华岁月。在那些令人震撼的场面中,又添加了一些细微的描写,比如那个16岁烧伤的战士,临死前问“什么是果丹皮”,等等,用细微的事物,来触动人的神经。此外,除了肉体的伤害和死亡,片子中也描写了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这在过去的战争片中很少涉及,它让这段战争描写更加真实和丰富。何小萍那段操场上的独舞,我觉得是这部电影中最美的一段。不仅是形体上的表现,也给观众一个期盼,期盼那个因为各种人生刺激而被精神病的女主角能被唤醒。这一段,能够让人能更加感恩和平年代的繁荣,营造一种人生反差,让人们见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安宁。但从电影故事本身来说,这一段是前一段的一个极端表现,两个因为错误行为受罚的人,面对了什么样的血腥日子。也为第三段的“活得好不好,这要看跟谁比”做铺垫。所以,这段战争场面,依然是在诠释芳华。

     第三段在经历了文革、战争后,一帮人物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结局,芳华也随着岁月逝去。现在的社会里充满攀比心理,你有啥,我有啥,富裕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不快乐,人们的快乐感,不一定比那些物资贫匮的日子多,也许还不如当年大家都一贫如洗时那么轻松快乐。丢失了右臂的男主角,成为一个符号。要比的话,肉体上他不如那些身体健全的人,但比埋在黄土下的战友要强,是个很好的隐喻。生活上当然也一样,没有去圈地挣大钱,但日子总还是过得去。我觉得这个电影拍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在经历了曾经的人性是非纠结与战争洗礼后,一切都归于平淡。故事中没有去追究那个落井下石,曾要被恨一辈子的林丁丁,也没有去渲染残疾军人刘峰应该得到些什么,文工团散伙也就是一宵醉酒,再有感觉的一群,也得服从历史的潮流,毕竟军队是用来打仗而不是娱乐的。故事中,两个曾经因有点是非观而犯错的人,很简单的坐在车站的椅子上和观众告别,穗子的画外音替代了一群容颜老去的人在感叹,把已逝的芳华留在银幕上和记忆中,破旧瓷缸对撞的声音。

     人再怎么不容易,最后依然是要把平常日子过下去的,并且转眼就老去。芳华的年代里,人们不懂它,或者是各种折腾,把它折腾光了再说别的;懂了的时候,芳华已经过去。当然,没有曾经的各种折腾,也不会有对芳华充满叹息的回味。而那种回味,折腾比较多的人,也许回出的味道更加浓烈点。有点差别的地方,是对某些人来说,自己的折腾是不情愿、被逼出来的;但对别的人来说,也许会想我要是也被那样逼一下就好了,我对芳华的回味会更有滋味。所以,到头来说,还是走自己的路就好。芳华是属于时间而不是任何人的,只有隔着时间距离才能欣赏芳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孟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09443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