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baiyang

博文

我的编辑体会 精选

已有 9532 次阅读 2021-2-1 19: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的当编辑体会一(或有下回分解

 

初当JHM编辑两月,看了超120篇稿子,平均每天两篇。拒了约100篇稿子,送审后被拒的约三分之一,大多数仍再审,至今接收个位数。感觉通过率有点低了,虽然美其名曰是为了减轻评审人压力,但其实我并没有特意的要维持某个高或低的通过率。开个玩笑:这或许要怪大主编们,每每他们下不去手的稿件就发给我审,故意养了我这个杀手:)

 

我的看稿方式:先看novelty声明,再看abstracthighlightsgraphic abstract,然后图表。有亮点且找不着茬了,就找审稿人送审。

 

最大困难:虽然稿件多,但当编辑最大的困难不是看稿,而是找审稿人。其间最难的一次邀请了23人一共三轮,结果只有3人答应,且即便答应了还有一人拖稿,让我郁闷良久。我确信这23人都是和稿件作者同一领域的,但奇怪平时看起来学问不错的学者在同仁有需要时却不太给力。这里给力不是说一定要好评,差评也算。

 

审稿拖延原因:审稿人难找!目标是至少3个审稿人同意并获得审稿意见。但考虑到受邀比例和意外,最好有4个人同意评审。所以我一般第一次邀请8-10个审稿人,如不足三人接受邀请,过一周后再邀请8-10人。因为这样,虽然每个审稿人时间是21天,但两批审稿人正常完成却可能达到28天。若不小心有5-6个人都答应审稿,时间就较长。原因二是审稿人拖延,若意见达到三条以上,我会取消其他审稿人邀请。但如果条数不够,那就只能等或重新邀请其他人,这有时候的确很无奈。。。

 

审稿意见采纳原则:两拒必拒;无利益相关方意见优先(如一拒一修取他国学者意见);评审意见质量高优先(如一句话拒绝或接收或虽然批评novelty不够却无证据等意见不采纳);资深人员意见优先(即文章发表多的意见优先)。今后会再加一条:评审意见夹私货(如推荐引用自己的不密切相关的文献)的不采纳,此外,若有投稿人发现供审稿人有夹私货,哪怕一条,就可以不回答该审稿人所有意见。立贴为证!

 

创新决定一切?不是。虽然大家都认为自己在做有创意的科研,但有些却不一定是对他人有用的科研。创新不是老瓶装新酒,也不是新瓶装老酒,并非别人没做过的就一定是创新。好的科研应类似好的故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回味无穷经得起时间和他人考验(即高度可重复^_^)。环境学科和生物及物理数学等理论学科不一样,注重的是问题解决,需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和点子。做的事情如果一味创新驱动,却不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则不免让人感觉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当然这方面我自己也可能因才疏学浅,眼界有限而错过有缺点的好文章!

 

稿件形式决定一切?也不是!虽然形式是基本需要,但我很理解国人英语水平普遍不强,所以如果某个点子很好但只是写作水平形式不好,我一般会给重投的建议。这既不浪费审稿人精力,也保留投稿人机会。当然,有人找的英语写作辅导人员水平本身实在不高,一错再错。比如有校稿人员把英文标点符号写成中文标点符号,correct the errors in the manuscript翻译成correct the manuscript,看后有点啼笑皆非。希望作者们在投稿前尽可能完善语法、格式等语言问题,不要给编辑和审稿人留下轻易可抓获的把柄。

 

频率最高拒辞:

1.        The study has been material-oriented (e.g. materials used) but not pollutant-based,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anuscript is better suited to be reviewed in more specialized journals other than JHM.

2.        The manuscript has some figures lacking basic data quality control by carrying out parallel experiments and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s/errors in laboratory tests.

3.        No study was done on the effect of matrix effects nor a comparison of commonly-used catalyst/adsorbent/membrane

 

稿件主要问题:千篇一律、套路!很多催化剂或吸附剂文章一个套路:XRDXPSFTIRSEM/TEM表征,加屈指可数的去除效果展示,再加上眼花缭乱的ESR/EPR自由基鉴定和验证。用词夸张,如facile合成(哪怕几百度高温),rapid降解(哪怕几小时),novel自由基存在(哪怕不做也能想到),但几乎没人做实用环境下效果检验,没人做与传统常用方法对比,也没人做长期几百次或几百小时的效果观察。甚至把仅仅连续做几次的repeatability实验,贴上reusability标签。催化材料每年据说发文量达到一万篇以上,有时会感觉材料学科已经把污染控制学科完全“控制”了:)

 

消毒副产物领域套路:换个前体物测副产物发一篇,换个消毒剂测副产物再发一篇,然后再换个产物种类又是一篇,评价因素总是pH、时间、剂量、铵离子、溴离子、或叠加多个消毒剂、消毒方式、有机物分离表征方式,常换常“新”

 

其它方向套路:待日后继续总结归纳。当然,做实验和展示方式有套路都合情合理,只是科研思路不能套路。

 

评审人意见体会:有的评审人意见寥寥几条不痛不痒,而有的洋洋洒洒几十条且问题尖锐深刻。有的说不好但给修改,这明显是想当老好人。有的建议拒稿,但所指问题并不太严重或是可以修改的,说明可能不是小同行。我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好期刊的评审质量一定好!但好期刊不一定是高IF期刊。未来期刊若想继续维持高水平高IF,绝对需要重视调动评审人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评审人积极性? 我想今后借鉴其它编辑的一个类似做法:若有人提供5次以上高质量评审,就送一次无desk reject机会。当然,虽无desk rejection,但稿件仍需要经历同行评审和编辑后续审查,所以并不算违规也不违反任何学术原则。而于评审人而言,至少后期有获得评审意见的机会。即用5次高质量评审换他人对自己稿件的一次评审。付出有回报,这是每个人都期望的,但却是现有评审制度所极度缺乏的。如果未来哪个期刊或出版社顺应人心采用该办法,我相信应该能促进该期刊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时间学到很多知识,也了解了很多!目前还在不断适应中,有时像个小年青,时而会冒出些不成熟的自以为是的“改进”想法。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希望大家提供更多的当好编辑的建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5099-1270082.html

上一篇:常见阴离子对紫外及真空紫外照射过程中过氧化氢生成的影响和机理探究
下一篇:如果爱迪生生活在现代
收藏 IP: 219.223.233.*| 热度|

16 张学文 杨卫东 孙颉 张士宏 李斐 李万春 丁凡 畅智慧 梁洪泽 蒋新正 张宇 廖晓琳 马军 帅凌鹰 周健 张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