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hikui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ikuidong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草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

博文

“高原之舟”牦牛的故事(5)—文化与保护 精选

已有 10259 次阅读 2010-11-14 07:04 |个人分类:科普集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牦牛文化

    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宗教活动、民间传说和民歌中,有不少关于以牦牛为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在两千年前的西藏地区就有以饲养牦牛为主的“六牦牛部”,传说中的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被人们拥戴为“六牦牛部”的首领。《五部遗教》、《嘛呢戈绷》等藏文文献记载,驯服凶猛的野牦牛曾是古代藏王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藏族宗教传说中,还有莲花生祖师从印度到西藏来降服妖魔时,同一头白牦牛搏斗并取得胜利。在藏族民间传说中,藏族群众崇拜的英雄巴德桑巴来到桑坡仑地区时,也曾经与变成魔鬼的白牦牛搏斗,最后降服了牦牛,并让牦牛听从他的呼唤、终生为人类服务。在古代北方游牧部落的民间传说中,如果要想把凶猛的魔鬼-野牦牛杀死,人们就要站在远山上大声呐喊,野牦牛酒会坠入山谷。在一些藏族牧区,牧民将会把强壮的公牛作为神牛,永不屠杀或伤害,一直饲养至其老死。

                         图一:神牦牛

    在青藏高原地区,牧民群众还创作了气魄雄伟而优美的牦牛舞,舞者头戴牦牛面具,模仿牦牛的动作,载歌载舞。藏族牧区的民间歌手还编唱赞美牦牛的民歌,以抒发人们对牦牛的喜爱感情。草原上的牧民每年还举行别具特色的赛牦牛体育活动,以表达对牦牛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图二:牦牛舞

野牦牛的保护

   

    野牦牛,藏语称“宗”,是我国现存的珍贵野生牛种之一,也是青藏高原-昆仑山区现存的唯一野生牛种,同大熊猫、金丝猴等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野牦牛生活在海拔4000-5000以上的高山峻岭之中,性喜群居,数十头甚至数百头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善于攀高涉险,性情凶猛暴躁,适应性极强。野牦牛体躯高大、硕壮,大的野牦牛提高超过两米,体重达一吨多;母野牦牛提高1.4-1.6,体重350公斤左右。野牦牛全身被有长毛,毛色乌褐或深黑,背脊毛色银灰,嘴角周围毛色为灰白色。野牦牛的角圆,弓状张开,头形凶悍。野牦牛和家牦牛在外貌、生活习性和繁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有一些资料指出野牦牛和家牦牛在面部构造上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家牦牛由野生变为家养以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二者仍属于同源动物。

                                             图三:公野牦牛

    据记载,百年前野牦牛分布范围较广,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及其毗邻的山脉。近几十年的野外调查则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牦牛分布范围已缩小至雅鲁藏布江上游、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两端环绕的约140万平方公里的耸山寒漠中。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草原牲畜的超载过牧,过去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也有了频繁的人类活动,因此野生动物只有让路。野牦牛本来就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再加上活动范围的不断缩小,种群数量自然就会减少。此外,野牦牛虽然还没有像藏羚羊一样遭到大肆盗猎,但它的头是现在很多人崇尚的装饰品,同时体大肉多,可以食用,因此也是盗猎者攻击的目标,这也造成了野牦牛数量的减少。

                          图四:被扑杀的野牦牛

    专家跟踪调查发现,目前全世界的野牦牛数量不超过15000头,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在西藏羌塘保护区内大约有7000头-7500头野牦牛生存,在邻近的青海省境内大约生活着1200多头野牦牛,新疆阿尔金山保护区大约有野牦牛2000头-2500头。此外,在西藏大约有1000多头野牦牛生活在羌塘之外的地方,青海北部和东北部可能有1000头野牦牛生存。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及农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猎捕野牦牛的不法行为已得到有效遏制。然而在数量稳中有升的同时,野牦牛的另一个生存危机开始显露——由于牧民对野牦牛最后栖息地的侵入,致使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产生出“混血”牦牛的情况日益增多。 “混血”给野牦牛的未来带来了隐患,野牦牛与家牦牛的“杂交混血”将冲淡野生血统,造成野牦牛的野性信息丢失,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同时家牦牛会把本身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传染病带给野牦牛,并在野牦牛种群中传播。

    专家普遍认为,野牦牛能顽强地生存在青藏高原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我们千万不能在失去它们之后再扼腕叹息,拯救它们,现在还来得及。目前正大力推广的牧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对野牧牛的保护十分有利。只要坚持“以草定畜”的科学态度,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就不会对生态造成根本性破坏。从长远看,这更是一项有利于高原整体生态平衡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有力举措。此外,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认为在北纬34度以北,从西藏、青海到新疆边界的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保护区应该对人永久“关闭”,将其作为野牦牛的最后避难所。

    

                                                                    图五:保护区的野牦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2179-383592.html

上一篇:国际合作要保证国家安全!
下一篇:8岁女儿的习作—多彩的我!
收藏 IP: .*| 热度|

4 王德华 梁建华 熊李虎 曹建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