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琳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阅读摘记
2024-1-28 12:07
阅读:1625

图书规格

【 书 名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作 者 】周岭

【 ISBN 】978-7-115-54342-4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

笔记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赶上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的跨越发展期,科技进步,物资丰富,万物互联。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智商变得更高,财富变得更多,而且这些可以通过基因或基金传递给下一代。

  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的,所有习性、习惯、模式也要从人性的初始状态开始发展,没有人能够直接跨越这一阶段。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

  哺乳动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 。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优势,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 。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从出现的年代看,本能脑已经有近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

  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如果不需要准确的数字,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危险、匮乏的自然环境中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生存。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

  为了生存,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脑排斥。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约3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约50年前,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这种变化对于古老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简直就像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里工作,但本质上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可以说,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他的职责既不是开除两位员工,也不是与他们对抗,更不是亲自上阵、包揽一切,而是学习知识,提升认知,运用策略,对两位老员工既尊重、包容又巧妙驱动,通过各种办法让他们开开心心地把活干了,最终使大脑这个“公司”团结和谐,欣欣向荣。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

  

  

拥有耐心:

  • 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

  

  

  机器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机器人没有潜意识。

  机器的每一个动作,在其“大脑”中都由精确的数值控制,一旦断电,机器人就会停止工作。

  人若是晕厥、失去了意识,虽然会瘫倒在地,但心跳、呼吸、消化等功能并不会立即停止,因为它们受潜意识控制,除非物理死亡,否则潜意识永远不会消失。

  如果和机器人一样,用数值控制每一块肌肉、调节每一种激素、处理每一个神经信号,那人根本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是举手投足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都是海量的。为了更好地生存,进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如此分工,意识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高级的社会活动。这就是进化的力量。

  意识分层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模糊 。因为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知道有些担忧毫无意义,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就像身后有个影子,它能影响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回头看去一片模糊。这种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而迷茫和恐惧又使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继而影响人生的走向。    

  人的认知能力需要从零开始积累,而潜意识却一直存在,所以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因为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

  不幸的是,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这类事极其耗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刻意练习》

    

  想拥有清晰的逻辑,就坚持一点: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寻找清晰的证据。——《超越感觉》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中消散,你的生活将会舒畅无比。

    

  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

  当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脑中有很多头绪,或者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确定性之中。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  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锻炼潜意识感性的一种方法——凭感觉学习

  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立刻停止读书。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为什么这个电影桥段会让我感动?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段剧情了?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很多人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费尽心思地分析什么事情最值得做,最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变得很有钱”或“被别人崇拜”。

  这样的目标不能说有错,但往往不能长久,也无法给人真正的动力,因为这是理性思维权衡利弊和考量得失之后的结果,其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    

  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我们每个人心中早就埋下了人生目标的种子,只是成年后被生活压力所迫,理性思维开始权衡各种利弊,不愿承认或刻意忽略自己原有的梦想,而感性力量却始终在帮我们守护和珍藏那些理想。

    

  感性能力虽然很厉害,但它看起来虚无缥缈,我们该如何捕捉它呢?

  ①“最”字法。 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让你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波澜的人和事,脑中灵光乍现的想法,遭遇的痛苦,等等。

  ②“总”字法。 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这些通常都是我们心中最放不下的事,是情绪波动的源头。

  ③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关注自己第一次见到某个人、第一次走进某个房间、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心中出现的瞬间反应或第一个念头。

  ④梦境。 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⑤身体。身体不会说话,却是最诚实的。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地反映出来,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

  ⑥直觉。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    

  普通人通常只会在遇到问题时被迫启用反思能力,比如遭遇指责、批评时,才不得已去反思纠正。而有些人即使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会尝试不断反思,让自己进化,彻底远离危险。

  时刻帮你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有这样的能力加持,你会差吗?    

  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高尔基

    

  不要认为没有管束的生活很美好,一旦进入完全自由的时间,虽然开始会很舒服,但很快,我们就会迷失在众多选项中。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 ,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  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打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日拱一卒,既能看到努力的轨迹,又能增强行动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标平摊为每天的小任务,看上去既轻松又无痛苦,成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

  用记录代替打卡。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设下限,不设上限。    

  没有人从学拼音规则、字母发音开始学习说话,也没有人从学力学原理、肌肉控制开始学习走路,我们只是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直接去说、去走,从环境中持续获得反馈,体会乐趣,修正不足。

  上天给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强大的学习方法,只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忘了它。  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  也许是因为在人造的学习体制内待久了,有些人很难相信“跳过原理,直接实操”的方式是有效的。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    

  古典的跃迁理论: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这些人无论面对精力的消耗与恢复,还是面对情绪的波动与还原,都会刻意保持高位富足的状态,避免进入低位稀缺的境地。

    

  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爱因斯坦

  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    

  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 。想要情绪平和,就是要在交流时不戴有色眼镜,不带主观色彩,先想办法了解事实,搞清楚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提升自己。  换一种方式思考,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    

  成长啊,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候要看得近些,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

  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贾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41965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