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琳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阅读笔记
2023-1-24 14:13
阅读:8342

图书规格

【 书 名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 作 者 】朱自清等
【 ISBN 】978-7-201-18858-4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笔记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为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辗转南迁,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极度简陋的环境中坚持办学。
  近九年的弦歌不辍中,西南联大以文化抗衡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竖起了一座高等教育史的丰碑,为国家民族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的同时,亦为现代的中国在对话世界的过程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赢得世界的认可。


  联大教授当时的授课讲义多有遗失,极少部分由后人或学生整理成书。
  更多教授的讲义,后被教授本人修订或展开重写,成为其学术著作的一部分。
  即便我们设定了每本书的主题,但由于同时选入多位教授的作品,因教授风格之不同,使得篇章之间也显示为不同风格。不过,这也正好是西南联大包容自由、百花齐放的具体表现。


  诗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


  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陶渊明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谢灵运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
  陶是写意,谢是工笔。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


  《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而且“断如复断”,也不成一部“书”。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司马迁的《史记》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他创造了“纪传”的体制。
  他的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多万字。
  十二是十二月,是地支,十是天干,八是卦数,三十取《老子》“三十辐共一毂”的意思,表示那些“辅弼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七十表示人寿之大齐,因为列传是记载人物的。这也是用数目的哲学作系统,并非逻辑的秩序,和《吕氏春秋》一样。


  西汉普通文字,句子很短,最短有两个字的。东汉的句子,便长起来了,最短的是四个字;魏代更长,往往用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的两句以完一意。
  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都助人情韵。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演释古人的话的有“故”“解”“传”“注”等。
  用故事来说明或补充原文,叫作“故”。演释原来辞意,叫作“解”。但后来解释字句,也叫作“故”或“解”。“传”,转也,兼有“故”“解”的各种意义。“注”原只解释字句,但后来也有推演辞意、补充故事的。


  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汉书》成于四人之手。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绝非率尔下笔。


  描写山水之诗,东晋开始。陶渊明欣赏自然是平和的,不去找山水,人在山水中;谢灵运是活动的,游山玩水。


  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是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讴、歌、曲、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言。


  关汉卿辞章大方,不雕琢,无纤巧习气。人物吐露真实的感情,坦白直率,不须修饰词藻。


  《西厢记》在旧社会,或被看作淫书,或被看作闲书。《西厢记》不是一部淫书,因为《西厢记》里面的爱情是真挚的,不是玩弄性的。男女是平等的,一对一的,爱情与婚姻是统一的。
  《西厢记》有浪漫主义的成分,整个故事好像一篇抒情诗,风格接近李白的风流、浪漫、豪放。
  《西厢记》是抒写性灵的自然的佳作,在现实主义的发展上,它空前,但不绝后,《红楼梦》比它更进一步。《西厢记》的生命力是永久的。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的设想是无中生有的,不合乎历史事实的。不过历史是历史,诗是诗。诗有诗的艺术,有诗的真实性。


  老百姓所创造的三国故事,是生动灵活的,可是但具轮廓,缺乏细致的描写。
  那些话本本来是简陋的,留出供说书者铺张增饰的地步,从师父传徒弟,徒弟再传徒弟,各有巧妙,各有创造,不可能完全记录下来。
  罗贯中总结了这笔丰富的文艺遗产,重新创造,重新考订史实,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原则下进行文艺创造的工作。三国故事到了他的手里,才成为完整的杰出的文艺读物


  拿宋元时代那些幼稚的梁山泊故事,来比较这部《水浒传》,我们不能不佩服“施耐庵”的大匠精神与大匠本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四百年中白话文学的进步很可惊异!
  七十回的《水浒传》不但是集四百年水浒故事的大成,并且是中国白话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
  倘使施耐庵当时能把那历史的梁山泊故事完全丢在脑背后,倘使他能忘了那“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故事,倘使他用全副精神来单写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李逵、石秀等七八个人,他这部书一定格外有精彩,一定格外有价值。施耐庵吃亏在于不敢抛弃那四百年遗传下来的水浒旧轮廓,这是很可惜的事。


  元太祖西征时,曾遣使召邱处机赴军中,处机应命前去,经过一万余里,走了四年,始到军前。当时有一个李志常记载邱处机西行的经历,做成《西游记》二卷。此书乃是一部地理学上的重要材料,并非小说。


  《红楼梦》产生在清乾隆年间,是封建社会从繁荣到崩溃的时期。书中所写的一个贵族家庭的没落,也反映整个时代走向没落,是封建社会的末期。
  当曹雪芹终日忙忙在这热闹场中,生活享受很好的时候,是写不出深刻的文艺作品来的:乃是在他家败以后,自己穷愁潦倒,方始能够写这样一部伟大小说。冷静中回忆热闹,有留恋与幻灭的矛盾心理。
  《红楼梦》产生在太平盛世,不是流离战乱的年代,书中没有战争,没有忠臣烈士,只写家庭琐碎,儿女私情。产生于古典文学和艺术成熟的时期,古典文学和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绘画、园亭结构等为贵族和名士所欣赏。作者对此雅事,无不精通,加之以灯谜、酒令、花草、禽鸟、烹饪,乃至医道等,也无不知晓。《红楼梦》书中有诗、词、曲、骚、赋。可谓古典文学的教本。书中也有谈庄子哲学、谈禅的话题。总之,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
  作者深刻地描写了封建社会的悲剧,否定了封建社会,但作者没有能够想象出另外一种社会,没有找到出路,于是否定了人生,产生一切是“命运”的命定思想、人生如梦的消极观念。


  小说之要,在创造一 imaginary world (虚构的世界),给人illusion (幻觉),也属于 poetry (诗意),此 imaginary world 必须半真半假。
  半真方能使人信,如太属离奇,读者认为荒诞不经,亦不能移情其中,此写实派之立场也。
  半假则可使读者感觉人生通常所要感而不能感之部分,如此方与刻板、枯寂之人生有异,而提取人生之菁华以享受之,使读者能 enrich life experience (丰富人生经验),此理想派之立场也。


相关专题:读书荐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贾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3732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