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极致阅读手册——阅读笔记

已有 1536 次阅读 2022-7-24 09:10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极致阅读手册
【 作 者 】[韩]高荣成
【 ISBN 】978-7-5086-7776-7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版次 】2018-01

笔记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要才过了30岁就说些“现在脑子不中用了,学不进去了”的话。
       脑科学已经证实:“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变化。” 


       大脑可塑性受视觉、听觉、行为、思考、学习、认知、记忆等与脑相关的几乎所有脑活动的影响,脑神经组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大脑无限变化的可能性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一般的大脑,但我们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会导致自身不可思议的成长与飞跃。
       我们不是静止不变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比人生中的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世上有三种东西最难改变:钢铁、钻石和对自己的认知。——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我们在阅读中成为自己。——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德国作家 


       读书是将脑的多种信息源,尤其是将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概念的部分,与记忆和感情部分统筹结合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为了很好地统筹,脑的各部分应当有一定的成熟度。 


       听觉神经从妊娠6个月起开始髓磷脂化。因此一个人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水声,透过荡漾的羊水声,我们开始聆听世界。
       其余感觉神经在妊娠6个月时还未完成髓磷脂化过程。
       视神经在出生6个月后才能完成该过程
       其他感觉和运动部位全部髓磷脂化需要到5岁以后。
       神经学者诺曼·盖希文(Norman Geschwind)称,读书这一脑协同活动所需的主要脑部位需要7岁以后才能完成髓磷脂化。
       以上事实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5岁开始进行读书教育没有7岁开始效果好。
       这时候如果孩子努力尝试在父母的帮助下读书,却又总是失败的话,这段经历很有可能积累量变,导致孩子的心里充满了对读书的负面情绪。最终使得孩子丧失了读书的乐趣,从而导致其读书能力成长缓慢。 


       我们的遗传基因中有与语言相关的信息,却没有与读书相关的信息。换句话说,我们也许没有“为读书而生的大脑”。
       但大脑具有一项秘密武器,那就是脑的可塑性。虽然我们没有为读书而生的大脑,但大脑可以变为读书的大脑。
       最直接表达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是这个民族的语言。而语言的结构,不仅影响抽象的精神结构,也改变人脑的物理构造。 


       在使用英语、韩语等表音文字时扫描大脑,会发现脑的额叶、颞叶、后额叶、顶叶的延伸部位处于活跃状态,尤其是颞叶和顶叶周围活动明显。
       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象征符号和图片的结合。因此在阅读汉字时,大脑的扫描结果与阅读字母时不同,负责物体认知的枕部和额部活动。
       在阅读字母文字和韩文时,活动区域只在左脑,在阅读中文时,左脑和右脑同时使用,这是一大显著差异。 


       我们塑造了建筑物,然后建筑物塑造我们。——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 


       “共鸣”很多,意味着深入阅读。要进行深度阅读,必须要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而要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必须要阅读大量书籍。 


       所谓习惯,就是如果不做特定行为,就会产生异常情绪的状态(据专家说,一种行为反复进行约66天即可形成习惯)。 


       所谓系读,就是先确定某一领域或主题,大量系统地阅读其系谱上的书籍。 


       当某类图书阅读量突破100本后,我渐渐就能评价书籍的好坏了,并且最重要的是读书速度变快了许多,就好像在读书活动中使用了加速度一般。 


       在突然跳转职场环境后,我要和其他人直接竞争、对等交流的唯一路径,就是读书——读得比他们多、读得比他们好。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多读有两种:一种是系读,大量阅读特定主题或领域的书籍;另一种是“泛读”。
       所谓泛读,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题或题材,广泛多样地阅读。
       泛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种变化:让我们变得更苛刻(更具批判思维),更荒诞(更具创造力),更谦逊(更具世界视野)。 


       创造性是对陌生事物的欢喜。
       当你和某个不熟悉的陌生事物邂逅时,我们身体中沉睡的创造性就会被唤醒,伸一伸它的懒腰。将联觉者引入创意之路。是声音中的颜色,是质感中的情绪。


       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不可胜数,可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创造性的结晶。
       而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非常简单,碳、氢、氮、氧、磷、硫占全部生物体质量的99%。其中碳元素是核心元素,而耐人寻味的是,碳元素在地壳中的元素占比还不到0.03%。可为什么生命是围绕碳元素构成的呢?
生命这一惊奇的现象从联结之中诞生。
       相比较于其他原子,碳原子具有和其他原子相连的特殊能力。从储存核酸中的遗传信息,到构成蛋白质,再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储存能量,生命全都要凭借碳原子的联结能力。
       宇宙中的数亿种化合物,全部是由不到100种元素联结而成;仅仅4种碱基的排列组合,就将地球上所有遗传物质的信息编码完成;一切色彩都是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混合表达;引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信息革命,则依靠着单纯的0、1两种信息组合来实现……
       创造性就是联结。 


       读书也是扩大世界边界的过程。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认知的宇宙就越大,就愈发感到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所知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当认识到自己无知时,我们必然会变得谦逊。 


       泛读是不断地入侵其他世界,扩充自我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逐渐变得谦逊,而谦逊将使我们思维的疆域更加宽广。 


       人的一生,有两个时刻,能感到被所有人认可。一次是学会迈出第一步之时,一次是学会读书之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不会写字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好像一座美术馆;学会写字之后,孩子的大脑就变成了一座图书馆。他们的想象力转变为了知识和逻辑。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创新的人,而不是制造不断重复过去的人。——让·皮亚杰 


       渡边一夫老师教给我了读书的方法,让我今后依此‘自学’。该方法就是每三年选择一个新的阅读对象,然后集中阅读该对象涉及的作家、诗人、思想家作品。这样一来我从自己阅读的东西中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也有了新感悟。——大江健三郎 


6段式慢读法:

  • 确定慢读书籍 ①小学生最好选择语言表达丰富的国内小说;②选择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③慢读经典,首选文学;④选择以新视角阐释社会或科学流变的书籍

  • 反复阅读

  • 派生阅读 ①把所选书籍作者的所有著作全都阅读一遍;②把作者的参考书目通读一遍;③阅读与慢读书籍主题相近的其他图书

  • 按章节概述

  • 按章节写下自己的思考

  • 写文章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慢读是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的过程。首先选择一本读过的书中最想要吞咽的书。书可薄可厚。 


       发现两个明显相异事物共有的重要特能和机理,是世间一切伟大的学问和艺术作品、不朽的科学理论、工业发明的核心所在。 


       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客观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看”是彻底的主观行为。客观的视线是虚像,我们看到的只有主观的观念。
       但千万不要为没有客观观察而伤心。正因我们能用主观意志将客观事物在心中进行加工,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主观观察是电脑无法企及的、人类持有的最强大的武器。
       我们总是用新的观点去看事物,所以我们能够不断创新。
       整个人类,之所以能够获得无穷无尽的观点,是因为有“书”这个媒介。 


       我们在读书时,就好比在用作者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参与到那个与我时而相似时而相悖之人的意识活动中。
       我们用外国人、旅行家、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眼睛看世界,通过深入准确地观察,转变脑中固有的定式思维。从而我们可以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又重新看待我们自己。 


       带着一定观点读书也有一些弊端。秉持一定观点的话,很容易陷入“隧道效应”之中,会忽视掉自己不认同的观点。 


       读书不读第二遍,不能算是读书家。因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再读的真正奥秘就在于此。其实,不可能有所谓的再次阅读。因为阅读的人已经变了。对于一本书来说,读者永远是陌生的他者。而这个陌生的他者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变化后的现在的自己。因此,再读是具有超凡意义的旅行,即所谓“自我的时间旅行” 


       如果你带着某种目的需要在短时间内粹读的话,笔读【摘录】将会是你的最大的助力。 


       真正的书籍不是在艳阳下、在充满情感的对话中诞生。真正的书籍必要诞生于黑暗和沉默之中。 


       读书这一活动是听觉、空间感知行为,同时也是听觉、时间感知行为。
       读书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大脑。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正在出声朗读。你还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声音的流动和时间的流逝。
       因此神经学者说,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节奏感与读书能力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分辨声音的能力越好,语言理解水平就越高。
       当上了年纪后听力会下降,但如果坚持进行听力训练的话,记忆力和视力都会相应恢复。 


       如何给文章挑错?有个方法方便又简单,出声读一下文本吧。若是遇到很难张开嘴出声朗读的地方,或是听起来别扭的地方,又或者意思把握不准的地方,那肯定就是写错了或者写得不够好。
       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更多的情感。虽然这样会倾注更多能量,但我们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默读流露内心的声音,而朗读则使得声音向外传播。内心的声音只有自我一人能够听到,而口中发出的声音则会传给众人。朗读时,我们可以和听者合一,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和他人的直接交流。
       在阅读的早期历史之中,朗读之所以为广泛流行,是因为文字发明前,社会以口头文化为主导。因此,朗读虽然兴起于文字发明之后,其本质上是实实在在的口头文化式的读书法。 


       大脑具有可塑性。
       多读书就会有读书的大脑,总上网就会有上网的大脑。
       读书的大脑在语言的汪洋深处遨游探险,而上网的大脑只能在海面上享受清凉的海风。 


       资料收集资料能力高低取决于“已知信息的多少”。能找到的知识必然会受到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影响。搜索的水平左右于知识,而非取决于技术。 


       网络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与文本无关的问题,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会使我们变得三心二意,在文本理解之路上困难重重。 


合上书读有两个含义:

  • “超越阅读”。指的是追求“读书内化”,合上书本之后自我思考、写作、向他人传递书的思想,将书本与世界联结起来

  • “跳出阅读”。指的是追求“读书的可持续”,合上书本后,悠游自在地尽情休息,或散步或睡觉做梦。只有适当的休息和闲暇,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可持续地工作,最重要的是更具创意。 


       短期记忆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存续信息,而长期记忆则需要蛋白质分子参与记录。详细来说,形成长期记忆,意味着大脑重塑、从物理结构上发生变化。因为大脑从物理结构上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即便想要抹去长期记忆,也无能为力。 


       一本书是否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不是书本身决定的,而取决于我们如何读书。不管书籍带着多么强劲的掌力,若不拍在我们的脑门上,就只能拍向空气。 


        一种名为海鞘的动物在出生几小时后乃至一天内都会像蝌蚪一样在水中游泳,直到找到适宜生活的场所,它就把脑袋附着在地上,将可谓是原始大脑的神经节和肌肉组织消化吸收掉。因为无须运动了,所以神经和肌肉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运动可以维持头脑机能活跃,尤其是“行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348556.html

上一篇:放弃减肥,我瘦了60斤——阅读笔记
下一篇:华杉讲透资治通鉴01——阅读笔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1 贾贵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