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琳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无论习惯那种笔记程序,皆可借鉴】
2021-10-3 12:18
阅读:2125


图书规格

【 书 名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 作 者 】李参
【 ISBN 】978-7-121-28133-4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笔记

本书不会过多地探讨印象笔记的功能,而是和大家一起探讨印象笔记如何改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想象空间。它像我们的秘书一样,让我们的生活井井有序,轻松愉悦。让我们一起走入Evernote留给你我的空间。 【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笔记类程序用于生活的方法,因此个人以为无论习惯那种笔记程序,皆可借鉴】


这个时代仿佛陷入了一种怪圈,如果你不与他人说自己很忙,就好像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仔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忙什么。
脑子里有很多挥之不去的闪念在提醒自己: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我下午需要做什么,我明天需要做什么,甚至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我需要做什么。
那些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想法,就成了我们压力的源头。就好像手机后台运行了很多程序,虽然看不到,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着,打开的程序越多,系统就会变得越慢。
我们向往的,是一种有序的境界,专注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 


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但是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大脑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放弃“我有一个好脑子,能记住很多事情”的想法吧,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 


大脑面临了三重考验:

  • 杂事,即一切引起你注意的事。

  • 各类灵感和想法。

  • 海量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捕捉我们的心事,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未完成事情清单”,来梳理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切引起我们注意的事情,也就是主动进行“需要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的收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彻底清空自己的大脑。 


梳理当前任务后你会发现有时候将所有的事情都列出来并不容易。可以试着:

  • 列出自己的角色。eg:社会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社群角色;自我角色。

  • 建立自身关注点。根据每一个角色列出自己需要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 零星关注点。一些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关注点,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衡的关注点,eg:个人健康、自我发展、财富管理、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人脉关系、精神生活等。

  • 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列入年度计划。超过一年的事情,列入长期目标。 


利用便利贴和纸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维,组织好的资料,可以①直接将组织好的内容拍照扫描;②绘制思维导图;用两种方式在印象笔记中永久保存。 


自我探索是一种偏向“自我内省”的方式,通过和自己对话,找到工作、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治愈。 


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印象笔记【为知笔记也有】的录音功能,将每一个人的发言录下来作为补充参考,一方面作为存档资料,另一方面如果想回顾,可以收听录音,弥补记录的漏洞。 


建立信息秩序的前提:

  • 明确信息的类型

  • 明确存储地点

  • 透过信息看行动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发送的各类文件,可以保存在硬盘或网盘上,也可以保存在印象笔记中。通过对文件的加工,当需要用到这些文件时,它们可以非常方便地被找到。保存在印象笔记里的文件,可以通过高级搜索功能搜索到任意文件中的文字。 


每一个印象笔记账户拥有者都有一个专有邮箱,你可以将有用的邮件尤其是包含重要附件的邮件发送至这个邮箱,邮件的正文和附件都会保存到印象笔记中。 


你阅读过多少信息不重要,你输出了多少自己的观点才更重要。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独特性,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知识体系和我们的个人目标与关注点有关,你的目标决定你的关注点,根据关注点,我们会有所取舍。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知识体系搭建好后,我们就可以像吸铁石一样,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吸”进来。 


你可以通过印象笔记建立个人图书库,这里不仅有各类书籍的书摘,还有各类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摘抄书中有用的部分,同时也可以关注各类书评或读书笔记,还可以收集作者或他人的观点,当然,最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观点。 


使用微博或微信做的事情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部分:

  • 阅读。虽然我们阅读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同样我们也会很快遗忘它们,这样的阅读,缺乏系统性。

  • 互动 


明知道耗时却还不舍得离开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不愿失去自己的社交属性,希望与人互动交流。二是你关注的人会给你带来有价值的阅读内容,这也是现阶段的有效学习途径之一。 


用印象笔记建立自己的浅阅读:

  • 你要找到固定的“刷”和“互动”的时间,刷这个动作其实很快,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不感兴趣很容易分辨。

  • 可以把上网的时间转化成浅阅读时间。先整理好文章,再进行阅读。

  • 只有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你需要明确这一条信息的命名、分类和标签。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当你需要用到时,这条信息就一定能够为你所用。 


使用印象笔记做博客订阅,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让我们的阅读从网页(或订阅工具)转移到了印象笔记,在阅读网页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干扰,这些干扰会让我们无法专注于阅读,我们可以将“读”博客的过程变成“刷”博客,快速浏览感兴趣的文章,将其保存至印象笔记。 


学习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自我教育的途径也有很多。聚焦关注领域,有目的地收集信息。eg:①建立书单、电影系统;②梦想里的旅行目的地;③收集健康菜单; 


信息加工

  • 命名:包含日期、关键点及地点

  • 分类。eg:工作流、经验库、知识体系

  • 标签 


分类一定要有,但是不要把太多的心思花费在这里,如果你还没有想好分类结构,那么就先凭感觉建立,然后再随时调整。 


只有加工过的笔记才有意义,才有被利用的价值。 


纸质资料的质感会让我们更愿意阅读,但是你不可能将所有的笔记、书本和宣传资料都随身携带。将纸质资料电子化后,这些资料也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可以丢弃了。 


我们保存一本书,尤其是纸质书,保存的价值就在于我们赋予这本书增值的部分。读过这本书的体会,我们写在书上的文字和涂鸦,才是值得保存的部分。否则,我们大可保存一个电子版就是了。
读过一本书,制作书摘,写书评,这一系列工作结束后,才算真正读过一本书。 


建立个人信息库,向生产型企业学习物品整理。

  • 人脉管理系统

  • 个人图书库:书摘、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他人对此书的评价、自身可应用之处。

  • 家庭管理系统:eg:个人医疗档案;说明书管理系统;各类收据发票;各类证件等 


办公室联络方式、同学录、参会人员通讯录建立不同的社群名单保管。并且在备注栏中给联系人加各类标签,用以增强互动。 


当我们把一本书读到了极致,也是这样的情况。不仅反反复复读这本书、做书摘、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写人物性格分析、延伸阅读,还会把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标签相对于分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为一个笔记建立多个维度。一个笔记只能属于一个笔记本,但是我们可以为一个笔记建立多个标签,这样一条笔记的作用就被无限放大了。 


利用笔记建立个人医疗档案,记录所有的就医情况,我们通过扫描病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就医系统,只要有一部手机,这些信息就都可以随时携带。 


每个印象笔记账户都会有一个“发送邮件到”邮箱。将任何邮件发送至这个邮箱,邮箱中的文字、图片、附件都会以一条笔记的形式保存在印象笔记。邮件可以保存至印象笔记,同样印象笔记中的笔记也可以通过邮件共享到指定邮箱。如果有共享的要求,就可以直接在印象笔记中找到资料并发送邮件,而无需从电脑里上传附件。 


纸质资料,是我们从工作流到经验库转移的第一步,将纸质资料电子化,并和电子资料合并组成完整的任务资料后,才进行任务资料的组织和加工。 


一些基础数据的记录,看似零散,但是当你如实记录后,你会发现这些基础数据,能很大程度上帮助你明确下一步行动。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的时间投入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贾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3066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