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史记 汉书(1)五帝 夏商周 春秋

已有 2165 次阅读 2021-7-25 16:27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史记 汉书
【 作 者 】顾晓鸣
【 ISBN 】978-7-532648924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

笔记

《史记》也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西汉司马迁编撰,部分篇目继承了其父司马谈的遗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本纪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表十卷、书八卷。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的史事。
因其文笔高雅,鲁迅赞之“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历代重要注本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三家注”。此外较为重要的研究著作,诸如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张文虎的《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郭嵩焘的《史记札记》、沈家本的《史记琐言》、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黄福銮的《史记索引》,近人陈直的《史记新证》,日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等。 


《汉书》也称《前汉书》。东汉班固编撰,部分篇目继承了其父班彪的遗稿,八表和《天文志》为班昭、马续补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共一百卷,包括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记述了从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史事。
刘知幾称之“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历代重要注本有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清代王先谦的《汉书注补》,近人杨树达的《汉书补注补正》。较为重要的研究著作,诸如清代王念孙《读汉书杂志》、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沈钦韩的《汉书疏证》、钱大昭的《汉书辨疑》、沈家本的《汉书琐言》,以及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陈直的《汉书新证》等。 


《太史公自序》是对洋洋洒洒五十二万余字《史记》的总结,作于《史记》成稿之后,然而阅读《史记》,却可以将这篇文章提到开头,因为《自序》里有司马迁的自传,讲述了《史记》的撰写缘由;同时这也是《史记》提纲挈领的文字。 


博古,不只是全面了解过去,还要加以总结提炼。《史记》篇幅不过百三十篇,要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涵盖上古三代直至汉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并非易事,必须要有宏大的历史观。 


司马迁从五帝说起,难道意味着五帝之前就没有传说故事了么?
唐代的司马贞曾经为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补写过《三皇本纪》,司马贞所知道的故事,司马迁怎会不知道呢?
按照司马迁的观点,黄帝是上古时代规划经纬、将人类带入文明社会的了不起的人物,故而追根溯源的初始理应便是黄帝了。同时,没有将历史继续向前推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司马迁谨慎。在他看来,很多有关黄帝的传说已不“雅驯”,也就是说不够典雅,不够合理,至于三皇之类的传闻更是真伪莫辨了。 


从黄帝到帝尧,帝位一直在黄帝家族中传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帝尧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则是禅位给虞舜,将最高权力授予一个血缘疏远的普通平民之手。 


“禅让”是统治者更替权力的一种方式,带着民本思想性质的“禅让”,体现出帝王所具有的宽广胸怀。
司马迁敏锐地捕捉到尧舜时代“禅让”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并加以浓墨重彩,使尧、舜的历史地位越于颛顼、帝喾之前,终于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 


公元前17、前16世纪之际,商部族经过十四代的经营,逐渐强盛,在其首领商汤的率领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并最终取代有夏,建都于亳,而成汤也就成了商王朝的开国之君。有商一代,凡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历时近六百年,其中成汤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与商纣灭国,乃商代历史中最为要紧的事件。 


先秦时期是中国各种制度建立的开端,优秀的思想文化争芳斗艳,礼乐制度影响深远。司马迁八书中的第二篇《乐书》,反映了自先秦以来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确立。可以看出统治集团用音乐教化世人、用礼制规范社会,最终服务政治的策略,也可窥见有周一代严格而完备的礼乐制度,表现了先辈们为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在健全社会制度方面的良苦用心。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
在“乐”的帮助下,大家便心平气和地坐到一起商谈规矩,“礼”得以成,然后共同遵守;或者说规矩已经制定好了,但需要“乐”来帮助推行。如此,社会就稳定了。
“乐”的核心作用是一个字:和。而它的具体功用有两个:一是帮助社会制定规矩,一是引导人们遵守规矩。 


虽然礼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体现,我们常将其并立而提,但二者并非始终合为一体、地位均等。

  • 西周之前乐主礼辅,

  • 西周时期礼乐交融,

  •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微显分流,

  • 以后的封建时代则礼主乐辅,

  • 近现代社会礼乐几乎分道扬镳。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由兴盛转向衰微,各诸侯国与中央背道而驰的状况愈加明显,对于地方政权、财政经济、兵士武备等各种实权的掌控转移到了各诸侯国手中。
引导社会风俗、培养民众道德伦理的礼乐权力也产生了下移,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逐步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礼记》中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在先秦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狭义的音乐,它几乎涵盖宗教、政治、文化等许多重要方面。
夏商时代开始,音乐是沟通祖先和神灵的手段,而从周朝开始,音乐的政治作用超过了宗教作用。
在先秦社会,音乐具有与礼相辅,从而达到参政、教化目的之作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朝的礼乐文化失去了忠实的继承者,诸侯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兴趣爱好来影响音乐的创作与传播。 


齐国濒临大海,相对独立的地理特点和天然形成的自然屏障,既使齐国在经济上拥有海洋资源的优势,也使齐国在军事上易守难攻,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不但有利于齐国经济的发展,也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盐铁专营始于管仲治齐。 


管仲已经开始运用数据分析来做决策,他成立了一个负责统计的机构,对土地、人口、产值甚至男女劳力比例都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各方面的预测和决策,用数据化管理国家,使国家的每一个决策都有短期的目标和中长期的规划。 


晋楚两国既不想吞并郑国,以免直接与对手接壤,但又都决不让郑国被对方灭掉,这就造成了诸侯国多次攻打,多次救郑的乱局。
在这个背景下,郑国兵连祸结,朝贡不歇,成为春秋列国中外部环境最恶劣的国家。郑国历代国君,为了本国的安全,不得不讲究言辞,虚与周旋。
基于此,郑国利用各国之间矛盾来协调关系,从而避免冲突,保存实力的表现也是列国中最优异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子产。
在“一言可以兴国”、“一言可以丧邦”的复杂形势下,如果没有子产这位善于辞令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列强虚与周旋,郑国早就灭国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位死讯令孔子嚎哭的千古圣哲,终其一生都不得不将其主要精力和智慧展示在外交和维稳领域。 


在吴、越之争中,伍子胥几乎是吴国唯一一位保持清醒的高级官员。问题则在于,他对夫差的霸业缺少必要的热情和理解,他的主张便正好和夫差的思路完全相反,自然不会被采纳。 


性格决定命运,历史就是如此吊诡。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诸国林立而又持续了数百年的时期。
自秦始皇后,进入“大一统”轨迹的中国进入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但即使在分裂时期,对峙共存诸国无论在数量上或时间上均无法与春秋战国相提并论。
也正是在如此特殊的政治格局下,出现了专职为君主规划外交方针并在国家间游说斡旋的“纵横家”。
优秀的纵横家能全面而又精准地审时度势,既有超强的政治眼光,又具备卓越的外交手腕,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在风云变幻的多国博弈之中,为君主取得最大化的利益。
中国历史因纵横家们的存在而更显精彩,也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外交、博弈、决策等各方面的宝贵案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296920.html

上一篇: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序——阅读笔记
下一篇: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史记 汉书(2)战国 秦
收藏 IP: 114.251.216.*|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