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蒋勋艺术美学——米开朗基罗

已有 1761 次阅读 2018-10-22 08:17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蒋勋艺术美学——米开朗基罗
【 作 者 】蒋勋
【 ISBN 】978-7-5502-2769-9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05 第一版

笔记

i约像是混沌世界最早的故事,充满非理性的巨大力量,好像在茫昧不清的时间与空间里,宇宙开始有了光,有了生命,有了最初的骚动。


那些念着咒语的祭司与先知,他们是“巫”说着入类似懂非懂的话语。他们是“神”与“人”之间的沟通者,他们翻阅着巨大的秘密的时间之书,偶然透露给人间一点讯号。先知似乎是要预告未来,然而先知的言语又往往被误解。


人类最初的生存刚刚脱离兽的阶段,人,好像还纠缠着许多动物的本质。“战斗”因此不只是向外的对抗,而是人与自己内在挣扎拉扯的力量。


《大卫》一个俊美、勇敢、挑战邪恶,独立而且自主的年轻生命。他凝视着远方,凝视着重大的灾难,他不逃避,他神贯注,凝视自己生命的对手。原计划在大卫脚边的哥利亚的头被去掉了,他不要大卫摆出肤浅嚣张的胜利者的姿态,他要大卫成为自信而沉稳、永远的挑战者。大卫不是一座雕像,大卫改写了生命的价值观点。大卫在巨大的灾难前看到生命本质的恐怖,他不是英雄,他是带着凡人的恐惧走向挑战的临界边缘。


《囚》我们在粗犷略具人的形状的岩石上看到斧、凿的痕迹,斑斑剥剥,我们看到所有生命亩参树立程中伤痕累累的记忆。


希腊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人锋张六和基督教“善”,恶”二分法不同;希腊神话常常在人性里同时看到圣洁,也看到沉沦。


劳伦佐精英学院是使人在自由的、无禁忌的开放空间充分互动与激荡出创作的品质。劳伦佐作为一个城邦的领袖,和年轻学徒导论作品的含义。少年的米开朗基罗与一代精英千起成长,其中包括了美第奇家族下一代的政治领袖。像乔凡尼、以后是梵蒂冈的教皇李欧十世,比米开朗基罗小一岁;像吉利奥,以后的教皇克里蒙七世,他们是城邦统治阶级的精英,家族刻意培养的接班人,与米开朗基罗一同在精英学院受教育,以后掌握权力,能够开创文化的格局,为五百年来的欧洲文明走向现代化打下了不朽的基础。


米开朗基罗是我们看到了生的欢欣,死亡的沮丧,爱的热烈,恨的沉痛,他使肉体转化成生死爱恨的力量,也正是新柏拉图哲学当时试图阐释的美学主题。


米开朗基罗一生以石雕为主,他更渴望直接在坚硬的石头上留下斧凿的痕迹。石头上的斧凿,就像人身上的伤疤,是跌倒受伤后痊愈的记录,米开朗基罗并不歌颂平顺光滑的身体,对他而言,伤痕瘢疤或许更见证了肉体对抗灾难的力量。


冲突在米开朗基罗身体内的两种力量,希腊的肉体解放,与基督教的心灵升华,促使他在思想的层次有更深刻的追求。激荡在他胸口的两种剧烈的波涛,也回旋在整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


米开朗基罗显然不在意史实,他在意美,而不在意逻辑。太逻辑的头脑通常是最看不到美的。


生命总是充满突发的危机,在危机中瞬间备战的肉体,正是最具备饱满生命力的肉体,也是米开朗基罗认为最美、最动人的肉体。


在看完挖掘出的《拉奥孔》之后,米开朗基罗仿佛看着宿命中的自己,他或许觉得这是两千年前自己做过的作品,再次相遇,热泪盈眶。他的作品风格明显转变了,放弃了修饰细节,让石块本身沉重的力量来说话,让刀斧击打敲凿的顿挫痕迹说话,他说:“好的雕塑,要从山上滚下,该坏的部分都坏了,才是好的。”数世纪以来,许多博物馆对他的雕塑标注着“未完成”,这些真的是“未完成”吗?


《创世纪》似乎是用异教的思维诠释基督信仰,他重回旧约,重回耶稣还没有诞生之前远古的茫昧混沌。


湿壁画的制作存在许多工匠的技术,一旦壁面干透,颜料就吃不进壁面,很容易脱落。这种速度的冲刺,好像给他一种创作的亢奋。站在高高的鹰架上,他完全像一个孤独的君王,材料的限制,短暂的时间,他不能犹疑,不能修改,像中国水墨画的笔触,千锤百炼,胸有成竹,下笔时才有大气浑成的准确。


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也像他的雕刻,大刀阔斧。他不属于细节斤斤计较的修饰,他使色彩与笔触如波涛汹涌的海涛,他要使站在礼拜堂下面,距离七九公尺远的观看者,可以感受到色彩与笔触的力量;这么高的天篷、这么远的视觉,细节变得没有意义,他摆脱了所有琐碎的细节部分,使图像成为大块面的色彩与光影纠缠在一起的强大力量。那样的高度,五百年来,使所有在下面的仰望者从心底震颤起来。“创世纪”,宇宙的初始,所有的生命者哦听着神的呼唤,所有的生命一刹那从沉睡中醒来,天地苏醒,日月苏醒,陆地与海洋苏醒,然后,在最巨大的呼必甲,人要苏醒了......


无疑地,西斯廷《创世纪》壁画中最惊人的杰作是“创造亚当”。个符号成为世界性的象征,手指与手指触碰,隔着天与地的距离,如此遥远,但只要有渴望,便有了爱。


人,不是结果,还没有结果,只是不断成形的过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142152.html

上一篇:见识——阅读笔记
下一篇:蒋勋艺术美学——达芬奇
收藏 IP: 1.202.1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