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雷
说不尽的李约瑟 精选
2016-9-20 08:19
阅读:7784
标签:科技史, 李约瑟, 梅建军, SCC, 王国忠

918日,在中科院大学中关村校区S106教师听了一场学术报告,题目是《关于李约瑟知识遗产的几点思考》,演讲人是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


关于“李约瑟”与“知识遗产”或者李约瑟的知识遗产的话题,之前在Youtube上看过梅教授2014128日在香港皇仁书院的演讲,主题类似,那次题目是《好奇心与挑战:李约瑟及其知识遗产》。两次演讲部分内容有重叠,但Youtube上的演讲被分割成了8段小视频,每段8-9分钟,用英文。

李约瑟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在国内已经超出了科技史界这样狭小的圈子。因为他主持的SCC或者因为他提出的“李约瑟难题(也有叫李约瑟之谜的)”已经与中国的科技与文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科学革命,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东西方科技文明的比较等等产生了关系,真可谓说不尽的李约瑟。

如果视野收缩回到学界,近几年李约瑟回温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Simon Winchester (文思淼)2009年完成了李约瑟的英文传记the Man Who Loved China,同年中文版《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出版。

2、2015年,李约瑟逝世20周年。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举办了相关学术纪念活动。

3、 今年,李约瑟早年的文集《文明的滴定》简体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刘钝教授作序,并在暑期上海的书展上做了宣传。其实,刘钝教授去年在《科学文化评论》上发表的“大问题、大滴定、大历史”便是对该书的预宣传和延伸思考。


再回来梅教授演讲的主题,他讲了三块内容,首先是李约瑟与SCC(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其实是李约瑟的知识遗产,最后是对李约瑟研究所的介绍。

对比在香港的演讲,当时是以一连串的问题开始的,第一个就是Who is Joseph Needham? Why is he so special? 再比如How did he embark on the SCC project? 而这次演讲并没有这些问题。当然听众可能不同,不过尽管这次听众主要是科技史专业的老师和硕、博士生,我觉得这些问题仍然有吸引力,特别考虑到大致有一半的听众是新入学的。

在第二部分,梅教授集中谈了“比较文明史”和“文明整体观”两个宏大话题,这也可以说是李约瑟知识遗产或者其思想遗产中最重要的两方面内容。其内容宏富、附有启发,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梅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谈到了学界站在李约瑟的肩膀上继续开拓的状态,他举了《天工开物》中的铸钟图,提到了近年在山西大同云冈考古发现的铸造遗址(辽金时期),不但印证了文献的记载,还能更细致的了解其生产状况。

其实,不仅在考古领域,即使在较传统的文献考证领域,学界也在不断修正、完善李约瑟的观点。以笔者关注较多的机械技术史为例,李约瑟在1965年完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分册时,采用的《天工开物》版本是民国陶湘本,该版本杂糅了14世纪元代王祯《农书》中的许多器物,对李氏产生了一些误导。如果他当时能看到1637年初刻本的话,一些差错完全能够避免。再比如,他在考证双作用活塞式风箱时,参考或信任的是日本一位版本学家所说的南宋本,但如果他能看到那个本子全貌的话,绝不会判定为宋本,因为许多插图完全是晚明的版画风格(见拙作《中国古代活塞式风箱出现的年代新考》,《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年第1期)。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李约瑟,单以《机械工程》卷为例,他能以那样宏大的比较视野,细致的考证、比较、分析(尽管有时对中国技术文明有偏爱性的拔高),已经成了研究中国机械技术史的最经典文献,不可不读。

第三部分,梅教授主要谈了李约瑟的研究所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包括获得的各种赞助基金——为国内外科技史界同行(特别是东亚科技史界)提供了不错的研究平台。

在提问阶段,我突然想问下上海的王(钱)国忠是否有过或将来是否会李约瑟所合作?因为我对李约瑟本人经历的了解,多来自王先生的书。他早在2007年就出版了《李约瑟传》,还有更早些时候的《李约瑟画传》《鲁桂珍与李约瑟》等,特别是2012年编纂的《李约瑟大典》,对学界大有裨益。但国内学界好像反响不大,我个人觉得可能与王先生的身份有关,因为他没在科研院所或大学任职,但是他几乎凭一己之力,对李约瑟的资料搜集之巨、贡献之大,完全有资格也应该获得学界的尊重,比如李所可以授予其客座研究员之类的称号。要知道,他就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整理李约瑟的东西,而且几十年如一日。我不知道他是否为此获得什么基金资助没有,其实他完全有资格也应该获得资助。(声明:本人并不认识王国忠先生,只是过去在一次会议上见到过,也没有交谈,但他的书,我大部分都看过,可以说他是全世界最了解李约瑟的人,至少在史料上如此)。

梅教授回答了我的问题,说一直有联系或者说是较简单的合作(主要是过去出版书籍需要图片,李所也慷慨提供),但也委婉的表达了认为对李约瑟知识遗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王先生的研究深度略显不够。

去年我在国外图书馆看到《李约瑟大典》,装帧还可以,只是正文用纸较差,我想这份大典也一定有一些疏忽或者瑕疵,但是学界能够对它再厚爱一点,好好审校、用纸再考究些,这样的书,摆在李约瑟研究所,供世界各地去的学者参阅,恐怕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王(钱)国忠在他的书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史晓雷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927-100382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