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杨莉萍、亓立东、张博(2022)一文中篡改的问题
2022-5-19 11:12
阅读:1401

让我们看一下《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一文的作者(杨莉萍、亓立东、张博,2022)是如何篡改英文原著里的定义和解释的:基于此, 扎根理论的创始人Glaser Strauss (1967)最早提出了理论饱和的概念, 并将其解释为如果继续追加抽样, 不会再有新的类属或相关主题出现p. 512


在英文原著里,Glaser & Strauss 1967)是这么定义和解释的吗?Glaser & Strauss 1967)是这么说的:“Saturation means that no additional data are being found whereby the sociologist can develop properties of the category. ” p.61) 


在英文原著里,Glaser & Strauss 1967)在解释理论性饱和时,根本没有用到相关主题这一说法。杨莉萍、亓立东、张博(2022)把其它地方的作法搬到扎根理论里,还加了“Glaser Strauss (1967)”这一出处,还用上双引号。这不是在弄虚作假吗?


还有,什么叫不会再有新的类属?参考上面这句英文原话以及Glaser & Strauss 1967)对理论性饱和的整体解释。


这不是第一次对扎根理论进行篡改了(见:《张秀敏,杨莉萍(2018)一文中观点剽窃的问题》一文)。张口闭口就是建构主义,实际上,张秀敏,杨莉萍(2018)却声称让资料自己说话p. 124)。说一套做一套。建构主义的立场是:“Social constructionist and ethnomethodological studies taught researchers that data don’t speak for themselves” (Bryant & Charmaz, 2007, p.38, emphasis added)


真的是毫无学术底线可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还有,杨莉萍、亓立东、张博(2022);张秀敏,杨莉萍(2018)连谁说了什么都弄错,怎么可能期望他们会批判性地阅读英文文献呢?人云亦云。难怪,扎根理论变成了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有关:理论性饱和的做法,参考:冯园(202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费小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8901-13392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该博文不允许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