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
北京的夏天,就这样匆匆来到了
2020-5-1 20:44
阅读:2732
标签:2020, 入夏

最近几天,华北地区遭遇热浪袭击,最高气温连续几天超过32度,今天更是窜上35度的高温(北京北部本应是最凉快的延庆区,昨日的最高气温居然达到36度,创历史新高),热浪滚滚的感觉又来了。

虽然刚进入5月的门,节气上还没有立夏,从气象意义上判定,实际上京城已经入夏(气象上的入夏标准,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的首日)。

北京的夏天,就这样匆匆来到了。

何止夏天,北京的春天来得一样匆忙,走得也匆忙。尽管2020年北京气象上的立春比往年平均日的3月30日,整整提前半个月,即3月15日入春,到4月29日左右入夏,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春天真的显得太短暂了。

北京等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就是这样,冬夏长,春秋短暂。这并不是近年出现的现象。

小时候,虽然对具体节气变化日期记不太清楚了,但有些相关的生活细节还是记忆犹新。那时候冬天很多都是穿大棉袄,从10月底到次年4月中下,一穿穿小半年,等到可以脱棉袄了,差不多也该穿单衣了。那时候日子过的苦,像该春秋穿的毛衣毛裤都是奢侈品,穷人往往买不起,所以,一般就是冬夏两季的衣服可以对付一年了。

谈天说地,时代的变迁也伴随着气候的变化,感觉到的除了实际的气温变化,还有生活环境带来的去敏感化。实际的感受,北京的冬天已经远不如过去感觉的那么冷,夏天也没有那么炎热(原本也差不多如此)。

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当然也包括对温度的需求。至于某些需求的满足,是否会带来另一些问题的产生,人类很难考虑那么远,并兼顾到方方面面。

气候变化,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频发,病毒猖獗,我们似乎见证了太多我们不该见证的历史。面对大自然,人类永远显得太渺小,我们其实无法从根本上阻止气候变化的进程,也无法阻止瘟疫的发生。也许,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会更好地适应自然。

其实,人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强的。小时候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每年的夏季,晚饭后,大家会关灯关房门、室内热气难耐,大家会搬上板凳,拿上扇子,街上乘凉去!有的甚至卷上凉席,睡到街上。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在一起,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长理短,都是谈论的话题。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的日子,这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吧。

那时的日子,那时夏天的味道,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只能从影视作品等中了解到了。

那时的城市没有现在这么大,离城里不远就是庄稼地,记得那时的夏天,路灯下可以见到蚂蚱等飞来飞去,有时会落到地面,被孩子们捉到拿去耍,或者放到火上烤了吃,蚂蚱虽小,也有肉啊。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温度,每个时代的过法。其实想想,怎么过不是过呢。对现在的日子,除了知足,其实也没有太多想法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秀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23120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