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菊》
芙蓉玉立翠叶间,清香袅袅逐风散。
不与众芳争艳色,独守幽姿映日寒。
芙蓉菊(学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别名香菊、玉芙蓉、千年艾,属于菊科芙蓉菊属的半灌木植物。这种植物原产于中国中南及东南部地区,现在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及日本等地区。芙蓉菊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欢充足的阳光,不耐阴,因此不宜长期放置在室内。它的头状花序呈盘状,直径大约7毫米,花序柄长0.6-1.5厘米,生长于枝端叶腋,形成总状花序。芙蓉菊的形态特征包括:半灌木,高10-40厘米,上部多分枝,密被灰色短柔毛。叶子聚生于枝顶,呈狭倒披针形或狭匙形,两面密被灰色柔毛。它的瘦果为矩圆形,长约1.5毫米,基部收狭,具有5-7棱,并且被腺点。花期为11月至次年1月,果期为12月至次年2月。芙蓉菊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播种和扦插。综上所述,芙蓉菊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还是一味有治疗作用的民间草药,芙蓉菊的根有祛除除湿、温中止痛的功效,被《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医药工具书收录。
《中药大辞典》:芙蓉菊根
【拼音注音】Fú Rónɡ Jú Gēn
【出处】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
【化学成分】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赛醇。
【性味】《福建中草药》:"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福建中草药》:"祛风湿。治风谩关节痛,胃脘冷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芙蓉菊根
【拼音注音】Fú Rónɡ Jú Gēn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Crossostephium
【出处】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 Ex Cham. Et Schlt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芙蓉菊 半灌木,高10-40(-60)cm。茎直立,多分枝,枝、叶具密生的白色细绒毛而呈灰绿色。叶互生;叶片狭匙形或狭倒卵形,长2-3cm,宽5-8mm,先端3-5齿裂或分裂,基部渐狭,边缘无锯齿,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黄绿色,盘状,直径4-5mm,有梗,生枝端的叶腋,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排成总状;总苞片2-3层,花冠先端2-3齿裂,中央的花两性,花冠先端5-短裂。瘦果有5棱角,先端有撕裂状的鳞片。花期春季。
【化学成分】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和蒲公英赛醇(Taraxerol)。
【性味】味辛;苦;性微湿。
【功能主治】祛除除湿;温中止痛。主风湿痹痛;脖腹冷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
【各家论述】《福建中草药》: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胃脘冷痛。
——摘录《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7130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