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园林绿化带里的中草药:山棕
2025-1-21 22:57
阅读:1434

IMG_20250104_141903.jpg

《山棕》

翠叶盈盈掩日辉,山棕挺立翠微间。

枝头挂果红如火,独立风姿傲岁寒。

IMG_20250104_1420081.jpg 

山棕,学名Pinanga baviensis,又称驳节莎、棕树、棕榈等,为棕榈科、山棕属常绿乔木。山棕原产于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尤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及河谷地带较为常见。山棕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园林绿化带中常见的植物之一。山棕树姿挺拔,株高可达10-20米,树干直立,呈圆柱形,灰褐色。叶片羽状全裂,裂片线形,革质,翠绿色,富有光泽。雌雄同株,花序圆锥形,顶生,花黄色,果实球形,初为绿色,成熟后变为黑褐色。山棕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薄,抗病虫害,是我国南方地区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山棕果实、叶片和树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风湿等疾病。

 

 IMG_20250104_1420082.jpg

 

《中国药典》:棕榈

拼音注音Zōnɡ

别名棕衣树、棕树、陈棕、棕板、棕骨、棕皮。

英文名PETIOLUS TRACHYCARPI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f.H. Wendl. 的干燥叶柄。采棕时割取旧叶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纤维状的棕毛,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条板状,一端较窄而厚,另端较宽而稍薄,大小不等。表面红棕色,粗糙,有纵直皱纹;一面有明显的凸出纤维,纤维的两侧着生多数棕色茸毛。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无臭。味淡。

贮藏置干燥处。

炮制棕榈: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棕榈炭:取净棕榈,照煅炭法(附录Ⅱ D)制炭。

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水20ml,加热5 分钟,滤过,滤液用水稀释成20ml。取滤液1ml ,加三氯化铁试液23滴,即生成污绿色絮状沉淀;另取滤液1ml ,加氯化钠明胶试液3 滴,即显白色浑浊。

归经归肺、肝、大肠经。

性味苦、涩,平。

功能主治收涩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39g,一般炮制后用。

——摘录《中国药典》

 IMG_20250104_142008.jpg

《中药大辞典》:棕榈子

拼音注音Zōnɡ Lǘ Zǐ

别名败棕子(《药材学》),棕树果(《云南中草药》)。

出处出自《本草拾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霜降前后待果皮现青黑色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性状干燥果实呈肾形,长79毫米,短径57毫米。表面深灰棕色或灰黄色,有网状皱纹,有时剥落,内部较平滑,在肾形的凹陷处可见短小的果柄,或圆形的果柄残痕。质坚硬。剥去果皮及种皮后,可见两片肥厚的棕色胚乳。气无,味淡。

化学成分种子壳含花白甙。

性味苦,平。①《嘉佑本草》:"平,无毒。"②《本草蒙筌》:"味苦涩,气平,无毒。"③《云南中草药》:"苦涩,温。"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养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复方治高血压,多梦遗精:棕树果二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104_141843.jpg 

《中华本草》:棕榈子

拼音注音Zōnɡ Lǘ Zǐ

别名败棕于、棕树果

英文名Fruit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处始于《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采收和储藏霜降前后待果皮现青黑色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2.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原形态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性状1.性状鉴别果实肾形或近球形,常一面隆起,一面凹下,凹面有沟,旁有果柄根。长8-10mm,宽5-8mm,表面灰黄色或绿黄色,成熟者灰蓝色而被蜡被,平滑或有不规则网状皱纹,外果皮、中果皮较薄,常脱落而露出灰棕色或棕黑色坚硬的内果皮。种仁乳白色,角质。气微,味微涩而微甜。2.显微鉴别棕桐子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长方形、壁较厚的厚壁细胞,每个厚壁细胞又分成2-4个子细胞,外壁覆有1层蜡质。中果皮由10多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外侧的较小,排列紧密,鞣质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细胞长圆形,切向68-214μm,内含红棕色块状物。内果皮为2-3列石细胞和少量厚壁细胞,石细胞呈不规则圆形,直径34-51μm,厚壁细胞不规则方形,壁厚、木化。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合点部位向内增大,形成合点侵填体,由木化网纹细胞组成。胚乳细胞壁厚10-14μm,位于外侧的多径向延长;位于中部的细胞壁多呈念珠状,胚位厂胚乳的背部中央,由圆形或多边形的薄壁细胞组成。

原形态原形态 种子壳含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左旋表儿茶精没食子酸盐(epicatechin gallate)右施儿茶粗(catechin),没食子酸(gallic aicd)

鉴别理化鉴别取棕桐子20g,粉碎,加乙醇冷浸过夜,滤过,蒸去乙醇,得浸膏,加20ml蒸馏水溶解,备用。(1)取2滴溶液于白瓷板上,加1%三氯化铁试液,显污绿色。(检查酚类化合物)(2)取2滴溶液于白瓷板上,加香草酸一盐酸试液,显樱红色。(检查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3)薄层色谱 取剩余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盐酸酸化(PH2),用乙醚革取5次,合并5次萃取液,回收乙醚,残渣加无水乙醇溶解作供试液,以d-儿茶素。原儿茶酸作对照。点于硅胶G(黄岩)-1%CMC板上。用氯仿-丙酮-甲醇醋酸(721.50.5)为展开剂展开,用2%三氯化铁-1%铁氰化钾水溶液显色,样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对应的位置处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归经脾;大肠经。

性味味苦;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止血;涩肠;固精。主肠同;崩漏;带下;泻痢;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6-9g

复方治高血压,多梦遗精: 棕树果二钱至一两。水煎服。 (《云南中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养血。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50104_141911.jpg

 

《中药大辞典》:棕榈叶

拼音注音Zōnɡ Lǘ Yè

出处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片。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化学成分参见"棕榈皮"条。

功能主治《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

复方治高血压,预防中风:鲜棕桐叶一两,槐花三钱。作一日量,泡汤代茶(《现代实用中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104_141835.jpg

《中华本草》:棕榈叶

拼音注音Zōnɡ Lǘ Yè

英文名leaf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处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2.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原形态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含葡萄糖木犀草素(glucoluteolin),木犀草素-7-O-芸香糖甙(luteolin-7-O-rutinoside)和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 proto-Pb),叶柄含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右旋儿茶粗(catechin),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

药理作用陈棕水煎剂100%、陈棕炭水煎剂30%、陈棕炭混悬剂12%、陈棕皮炭水煎剂30%、陈棕皮炭混悬剂12%浓度,均用0.8ml/只灌胃,对小鼠毛细管测凝血时及小鼠煎尾测出血时,均能缩短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说明有止血作用,而新棕无效。

归经脾;胃经。

性味味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降血压。主吐血;劳伤;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泡茶。

复方治高血压,预防中风: 鲜棕榈叶一两,槐花三钱。作一日量,泡汤代茶。 (《现代实用中药》)

各家论述《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50104_141803.jpg

《中药大辞典》:棕树根

拼音注音 Zōnɡ Shù Gēn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止血,祛湿,消肿解毒。治吐血,便血,血淋,血崩,带下,痢疾,关节痛,水肿,瘰疬,流注,跌打损伤。①《滇南本草》:"治妇人血崩不止,又治大肠下血,男子五淋便浊。"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通经,祛湿。"③《四川中药志》:"养血收敛,涩肠止痢。治吐血,肠风下血,崩、带,跌打损伤及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①治吐血:棕树根烧灰,兑童便、白糖,空心服。(《四川中药志》)②治血淋:棕榈根一两。炖猪精肉食。(《湖南药物志》)③治遗精:棕榈根五钱。水煎,白糖冲服。(《湖南药物志》)④治赤白痢:棕榈根、六合草、红斑鸠窝各二两。水煎服。(《四川中药志》)⑤治久痢:棕树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⑥治阴挺:棕桐根四两,猪精肉四两。久煮去药,食肉与汤,连食三至五次。⑦治四肢关节痛:棕榈根五钱,白果二钱。水煎服。⑧治蛇咬:棕榈根、鱼腥草、桑白皮各三钱。煎水洗。(⑥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⑨治流注(寒性脓肿):棕树根、桃树根、松树根、胡颓子根各适量。水煎,冲洗患部;药渣捣烂外敷。(《江西草药》)⑩治瘰疬:棕树根、算盘子根、乌桕根各一两。水煎,肉汤对服。(《江西草药》)⑾治水肿:棕树鲜根一两,腹水草、薏苡根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⑿治蛔虫病:棕树根、薏苡根、苦楝皮、兰花根各三钱。水煎服。⒀治睾丸肿大:棕树根三钱,茅根一钱,淫羊藿二钱。水煎服。(⑾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41229_182140.jpg

《中华本草》:棕榈根

拼音注音Zōnɡ Lǘ Gēn

别名棕树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挖根,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2.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原形态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地下部分含薯蓣皂甙(dioscin),和甲基原棕榈皂甙 B(methyl proto-ph)

药理作用棕榈根注射液有抑制生育的作用,棕榈根醇提液(2g生药/ml),结合石门穴注射,雌性小鼠每只0.5ml,每日2次,共3次。结果小鼠在穴位注药后2-6个月受孕,平均推迟了6个怀孕周期(正常小鼠怀孕周期以20d左右计算);小鼠出生后发育正常。棕榈根煎剂(2g/ml)腹腔注射除0.2ml剂量组小鼠存活外,0.3ml0.5ml及石门穴注射0.5ml,均引起竖毛、抽搐等死亡。而棕榈根醇提液注射0.5ml,未见毒性反应。

性味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收效止血;涩肠止痢;除湿;消肿;解毒。主吐血;便血;崩漏;带下;痢疾;淋浊;水肿;关节疼痛;瘰疬;流注;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41229_182139.jpg

《中药大辞典》:棕榈皮

拼音注音Zōnɡ Lǘ Pí

别名拼榈木皮(《本草拾遗》),棕毛(《普济方》),棕皮(《本草求原》)。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全年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间采收其剥下的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甘肃等地。

原形态棕榈(《本草拾遗》),又名:棕(《山海经》),栟榈(杨孚《异物志》),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常绿乔木,高达15米。杆圆柱形,不分枝。叶簇生于杆顶,圆扇形,革质,长约70厘米,有皱折,开展时掌状,深裂至叶片的中部以上,裂片具主脉,先端2尖裂,两面均光滑无毛;叶柄长可达1米以上,质坚硬,上面子坦,下面凸起呈棱形,或有时两面凸起,两侧边缘具刺,柄基部有抱茎的叶鞘,分裂为棕褐色纤维状毛(即棕衣),叶鞘脱落后,在杆上留下呈环状痕迹的节。肉穗状花序短,自叶丛中抽出,下部有多数大形鞘状苞;花小,多数,淡黄色,单性,雌雄异株;花被6片,卵形,排列成2轮,外轮小于内轮,镊合状;雄蕊6,花药背着生,花丝极短;子房上位,雌蕊3,基部合生,1室,胚珠1。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79毫米,具短柄,常有宿存的花被片。种子1,扁球形或肾形,暗灰色或淡黑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本植物的根(棕树根)、心材(棕树心)、叶(棕榈叶)、花(棕榈花)、果实(棕榈子)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棕榈皮的陈久者,名"陈棕皮"。商品中有用叶柄部分或废棕绳。将叶柄削去外面纤维,晒干,名为"棕骨";废棕绳多取自破旧的棕床,名为"陈棕"。①陈棕皮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厘米,大小不等。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气无,味淡。以无粗皮、杂质及陈久者为佳。②棕骨又名:棕板。呈长条形,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弯曲,向上则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背面两侧平坦,上有厚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撕去表皮后,可见坚韧的纤维。质坚韧,不能折断。气无,味淡。以红棕色、片大、质厚、陈久者为佳。③陈棕:呈破碎的网状。色深棕,粗糙。质坚韧,不易断。气微,味淡。以深黑色、无杂质者为佳。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华南、西南地区多用陈棕皮;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多用棕骨;华东地区则多用陈棕。

化学成分棕毛及叶、花均富含鞣质。

炮制棕榈炭:取净棕榈皮,置锅内,覆盖一口径稍小的锅,锅上粘贴白纸一张,于两锅接合处用黄泥严封,微火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侯冷取出。

归经《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性味苦涩,平。①《本草拾遗》:"味苦涩,平,无毒。"②《海药本草》:"平温。"

注意《本草经疏》:"暴得吐血,瘀滞方动;暴得崩中,恶霉未竭;湿热下痢初发;肠风带下方炽,悉不宜遽用。即用亦无效。"

功能主治收涩止血。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下痢,血崩,带下,金疮,疥癣。①《本革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②《海药本草》:"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并宜烧灰使用。"③《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破症,治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痢。入药烧灰用,不可绝过。"④《本草衍义》:"烧为黑灰,止妇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12钱。外用:研末撒。

复方①治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简易方论》)②治久鼻衄不止:棕榈、刺蓟、桦皮,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鸡峰普济方》棕榈散)。③治妇人崩中,下血数升,气欲绝:棕桐三两(烧灰),紫参一两,麝香一钱(细研),伏龙肝二两(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麝香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二钱。(《圣惠方》棕榈散)。④治血崩:棕榈皮(烧存性,细研如粉)一钱,牡蛎(火煅,研如粉)五分。入麝香少许,拌令匀,空心米饮调下。(《百一选方》)。⑤治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为束,空心淡酒服三钱。(《妇人良方》)。⑥治妇人经血不止:棕榈皮(烧灰),柏叶(焙)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酒调下二钱,(《圣济总录,棕榈皮散)。⑦治赤白带下,崩漏,胎气久冷,脐腹疼痛:棕毛(烧存性)、蒲黄(炒)各等分。每服三钱。好酒调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普济方》棕毛散)。⑧妊娠胎动,下血不止,脐腹疼痛:棕榈皮(烧灰),原蚕沙(炒)各一两,阿胶(炙燥)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棕灰散)。⑨治肠风泻血:棕榈灰二两,熟艾(捣罗成者)一两。上二昧用熟鸡子两个,同研得所;别炮附子去皮脐,为末,每服用水一盏,附子末一钱,煎敷沸放温,调前药二钱匕,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棕艾散)。⑩治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⑾治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效。(《卫生家宝方》)。⑿治小便不通:棕树皮毛,烧灰存性,以水酒调下二钱。(《摄生众妙方》)。⒀治高血压:鲜棕榈皮六钱,鲜向日葵花盘二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各家论述①《纲目》:"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②《本草求原》:"棕皮,能引血归经,止上下失血,止下血尤良。不但性涩能收脱也。同发灰,侧柏、卷柏灰饭丸或煎服,止远年下血。此物止血,不在烧灰,但血见黑则止之说,痼习已久,姑从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41229_182134.jpg

《中华本草》:棕榈皮

拼音注音Zōnɡ Lǘ Pí

别名拼榈木皮、棕毛、棕皮、棕、拼榈、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

英文名leaf sheath fibres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H.Wendi.[Chaemaerops forteunei Hoo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间采收期剥下的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

生境分布 1.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2.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原形态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栽培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喜肥耐荫,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干旱、土层瘠薄的土壤上栽种。2.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选择健壮的棕树,10-11月待种子成熟时连果枝割下,采摘种子,铺成10-15cm厚摊晾,堆藏或与湿沙混藏。如立即播种,呵用草木灰液浸泡3-5天,搓去种子上的蜡质,或堆沤3-4天寺蜡。直播法:早春2-3月播种,按行株距2m×2m开穴,每穴播5-7粒,每1hm2用种75kg。播后穴骨填细土,穴面平整,上面用细肥土覆盖3cm左右,出苗后每穴保留1株壮苗。育苗移栽法:冬播或早春播按行距20cm开沟条播每1hm2用种量600-1125kg,播后用细土覆盖2-3cm,上盖稻草。出苗后及时除去盖草,定期除草、施肥2-3次,按株距10cm间苗,2年后按行株距2m×2m挖穴移栽。3.田间管理,在春、秋两季松土、除草、施肥各1次。行间可间种农作物。4.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烂心病,十年以下幼树易发生,发病后梢心腐烂致死,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锌300-400倍液喷洒。虫害有介壳虫7,为害幼苗,在介壳虫若虫期,用500-80050%严胺硫磷乳剂或15-20倍的石油乳剂喷杀。

性状棕榈皮的陈久者,名陈棕皮。商品中有用叶柄部分或废棕绳。将叶柄削去面纤维,晒干,名为棕骨;废棕绳多取自破旧的棕床,名为陈棕。1.陈棕皮: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cm,大小不等。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气无,味谈、 以无粗皮、杂质及陈久者为佳。2.棕骨:棕板。呈长条形,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弯曲,向上则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背面两侧平坦,上有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撕去表皮后,可见坚韧的纤。质坚韧,不能折断。气无,味淡。以红棕色、片大、质厚、陈久者为佳。3.陈棕:呈破碎的网状。色深棕,粗糙。质坚韧,不易断。气微,味淡。

鉴别1.显微鉴别叶柄基部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略相似,呈类方形,排列紧密有气孔,外被角质层,下表皮中央外向隆起。内层为基本薄壁组织,上、下表皮内侧1-2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其内的基本组织细胞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含棕色小颗粒或草酸钙针晶来,针晶长65-70μm;众多的晶鞘纤维束及有限外韧型线管京星散分布于基本组织中;在下表皮突出处内方约有10多个维管束聚集在一起,每个维管束的上下两例均有维管束鞘纤维,下方的纤维极多,且有晶鞘,上方的纤维极少,无晶鞘;韧皮都被纤维隔开略呈“八”字形,韧皮薄壁细胞含棕色内含物;木质部导管数个,大形。以上晶鞘细胞中的结晶全为小簇晶。陈拣发粉卡特拉:褐棕色。①晶鞘纤维众多,纤维甚长,直径12-15μm,壁厚约2.5m,木化,胞腔明显,晶鞘细胞成行排列,草酸钙小簇晶直径约17μm。②导管网纹,直径34-85μm,还有螺纹及梯纹管胞。③气孔大多呈类圆形,直径40-45μm,副卫细胞窄长,5-6个。④草酸钙针晶长65-70μm2.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水20ml,加热smin,滤过,滤液用水稀释成20ml。取滤液1ml,加二氯化铁试液2-3滴,即生成污绿色絮状沉淀;另取滤液1ml,加氯化钠明胶试液3滴,即显白色浑浊。

化学成分棕榈叶中含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7-O-芸香糖甙(luteolin-7-O-rutinoside),甲基原薯蓣皂甙元甲糖甙(methyl proto-diosgenin tetraglycoside)

药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陈棕炭具有显着的止血作用。

炮制棕榈炭:取净棕榈皮,置锅内,覆盖一口径稍小的锅,锅上粘贴白纸一张,两锅接合处用黄泥严封,微火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候冷取出。

归经肝;脾;大肠经

性味味苦;涩;性平

注意出血诸 证瘀滞未尽者不宜独用。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血崩;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复方①治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 (《简易方论》)②治久鼻衄不止: 棕榈、刺蓟、桦皮、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鸡峰普济方》棕榈散)③治妇人崩中,下血数升,气欲绝:棕榈三两(烧灰),紫参一两,麝香一钱(细研),伏龙肝二两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麝香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棕榈散)④治血崩:棕榈皮(烧存性,细研如粉)一钱,牡蛎(火煅,研如粉)五分。人麝香少许,拌令匀,空心米饮调下。(《百一选方》)⑤治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为末,空心淡酒服三钱。(《妇人良方》)⑥治妇人经血不止:棕榈皮(烧灰),柏叶()各一两。上二昧捣罗为散,酒调下二钱。 (《圣济总录》棕榈皮散)⑦治赤白带下,崩漏,胎气久冷,脐腹疼痛:(烧存性)、蒲黄()各等分。每服三钱。 好酒调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 (《普济方》棕毛散)⑧妊娠胎动,下血不止,脐腹疼痛:棕榈皮(烧灰),原蚕沙()各一两,阿胶(炙燥)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棕灰散)⑨治肠风泻血:棕榈灰二两,熟艾(捣罗成者)一两。上二味用熟鸡子两个,同研得所;别炮附子去皮脐,为末,每服用水一盏,附子末一钱,煎数沸放温,调前药二钱匕,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棕艾散)⑩治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 (《近效方》)(11)治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效。 (《卫生家宝方》)(12)治小便不通:棕树皮毛,烧灰存性,以水酒调下二钱。(《摄生众妙方》)(13)治高血压: 鲜棕榈皮六钱, 鲜向日葵花盘二两。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各家论述1.《纲目》: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巳尽看,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2.《本草求原》:棕皮,能引血归经,止上下失血,止下血尤良。不但性涩能收脱也。同发灰,侧柏、卷柏灰饭丸或煎服,止远年下血。此物止血,不在烧灰,但血见黑则止之说,痼习已久,姑从之。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41229_182136.jpg

《中药大辞典》:棕榈花

拼音注音Zōnɡ Lǘ Huā

出处《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花。

原形态"棕榈皮"条。

化学成分参见"棕榈皮"条。

性味苦涩,平。①《本草拾遗》:"有小毒。"②《重庆草药》:"温,平。"③《陕西中草药》:"味涩,性凉。"

注意《本草拾遗》:"初生子戟人喉,未可轻服。"

功能主治治泻痢,肠风,血崩,带下,瘰疬。①《本草拾遗》:"破血,"②《履巉岩本草》:"食之破妇人血气,不作胎孕。"③《天宝本草》:"酒熬治气火瘰疬。"④《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高血压症,有预防脑溢血之功。"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血崩,肠风,血痢,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治大肠下血:棕笋(即棕榈之花苞)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濒湖集简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41229_182137.jpg

《中华本草》:棕榈花

拼音注音Zōnɡ Lǘ Huā

别名棕榈木子、棕笋

英文名flower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花蕾及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采收和储藏4-5月花将开或刚开放时连序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2.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原形态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花含24种氨基酸,主要为5-羟基-2-哌啶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和γ-氨基丁酸(r-aminobutyric acid)。另,花序含一种抗真菌蛋白质TP-1

归经肝;脾经。

性味味苦;涩;性平

注意《本草拾遗》:初生子戟人喉,未可轻服。

功能主治止血;止泻;活血;散结。主血崩;带下;肠风;泻痢;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3-6g外用:适量,煎水洗。

复方治大肠下血: 棕笋(即棕榈之花苞)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 (《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棕榈初生子(指棕榈之花蕊)黄白色,作房如鱼子,有小毒,破血。2.《纲目》:棕鱼(即棕笋)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寄远,乃制去其毒尔。3.《本草拾遗》:破血。4.《履岩本草》:食之破妇人血气,不作胎孕。5.《天宝本草》:酒熬治气火瘰疬。6.《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高血压症,有预防脑溢血之功。7.《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血崩,肠风,血痢,瘰疬。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41229_182135.jpg

《中药大辞典》:棕板

拼音注音Zōnɡ Bǎn

别名棕榈皮、棕榈木皮、棕皮。

英文名Petiolus Trachycarpi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Trachycaarpus fortunei H.Wendl.的叶柄。910月剥取,晒干;炒炭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丛林中,或栽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原形态常绿乔木。茎圆柱形,不分枝。叶簇生茎顶,圆扇形,革质,长约70cm,有皱褶,开展时掌状,深裂至叶中部以上,裂片具主脉,先端2裂;叶柄长1m以上,质坚硬,下面凸起或两面凸起呈棱形,边缘有刺;叶鞘抱茎,分裂为棕褐色纤维状毛,叶鞘落脱后,可见环状的节。肉穗花序短,自叶丛抽出,下部有多数大形鞘状苞;花小,多数,淡黄色,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2轮;雄蕊6,花丝极短;雌花子房3,基部合生。核果球形或近肾形,花被宿存。种子1,扁球形或肾形,暗灰色或淡黑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性状叶柄呈长条板状,一端较窄而厚,另一端较宽而薄,大小不等。表面红棕色,粗糙,有纵直皱纹;一面有明显的凸出纤维,纤维两侧着生多数棕色茸毛。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含鞣质、纤维素。

性味性平,味苦、涩。

功能主治收涩止血。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41229_182059.jpg

《中药大辞典》:棕树心

拼音注音 Zōnɡ Shù Xīn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心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强壮剂。治心悸,头昏。"

复方治崩漏:棕榈茎(去皮取心)一斤,麦粉一斤,甜酒一斤。和匀制成饼,每服一两,每日二至三次(《江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41229_182133.jpg

《中华本草》:棕树心

拼音注音Zōnɡ Shù Xīn

英文名wood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心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茎皮,取木质部,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2.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原形态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归经心;脾经。

性味味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收敛止血。主心悸;头昏;崩漏;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治崩漏: 棕榈茎(去皮取心)一斤,麦粉一斤,甜酒一斤。和匀制成讲,每服一两,每日二至三次。 (《江西草药》)

——摘录《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6980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