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葵》
生于野地绿意浓,药食两用功效宏。
叶圆锯齿边缘细,白花簇生夏秋中。
根茎叶种皆入药,清热解毒利湿功。
古韵诗篇吟冬葵,岁月流传美名颂。
路边无闲草认识皆是宝,看我发现了什么?前几天散步时,偶然在城墙根下看见一片绿油油的野草。在北方寒冬时节,这种植物竟然生长得如此的茂盛,挺稀罕、挺扎眼的。拍照用百度识花一搜,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冬葵。冬葵(学名:Malva verticillata var. crispa Linnaeus),属于锦葵科锦葵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冬葵喜欢冷凉气候,生长能力旺盛,适应性强,主要产自中国湖南、四川、贵州、甘肃等省区。冬葵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句中的“葵”,指的就是冬葵。冬葵被古代诗人用作创作的题材,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曰晞。”(汉乐府《长歌行》)。“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李白《赠闾丘处士》)。“盖头旋折山葵叶,擘破青青伞半边。”(杨万里《葵叶》)。“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苏辙《种菜》)。“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王安石《光宅寺》)。上述这些古诗词中的“葵”通常指的是冬葵,展现了古人对这种植物的观察和情感。冬葵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嫩叶和幼苗可食用,口感滑嫩。在古代冬葵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野生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人种者颇鲜。”说明古人曾把冬葵作为蔬菜食用,到了明代已很少采食,现代几乎没有人再采食野生的冬葵了。冬葵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叶片圆润,边缘折皱曲旋,秀丽多姿,适合园林观赏。万物皆可药,中医理论认为,冬葵的茎、叶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根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腰膝酸软、体虚自汗、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症状。冬葵还具有清热、解毒、利窍、通淋等功效,用于治疗消渴、淋病、二便不利、乳汁少、白带、虫蜇伤等症状。冬葵全草均可入药,被《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中医药工具书收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冬葵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别名】冬苋菜、滑滑菜、土黄芪、荠菜粑粑叶。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以根、茎、叶及子(冬葵果)入药。夏秋采挖带根全草,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茎、叶:甘,寒。根:甘,温。
【功能主治】茎、叶:清热利湿;用于黄疸型肝炎。根:补中益气;用于气虚乏力,腰膝酸软,体虚自汗,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糖尿病。
【用法用量】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冬葵叶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Yè
【别名】冬葵苗叶(《本草图经》),芪菜巴巴叶(《云南中草药》),冬苋菜(《重庆草药》)。
【出处】出自《别录》。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嫩苗或叶。
【化学成分】叶含粘液质。
【性味】甘,寒。①陶弘景:"冷利。"②《千金·食治》:"甘,寒,滑,无毒。"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妇慎服。①《别录》:"其心伤人。"②《千金·食治》:"食生葵菜,令人饮食不化,发宿病。"③《本草汇言》:"里虚胃寒人;并风疾、宿疾,咸忌之。"
【功能主治】 清热.行水,滑肠。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不通,丹毒,金疮。①《药性论》:"叶:烧灰及捣干叶末,治金疮。煮汁,能滑小肠,单煮汁,主治时行黄病。"②崔禹锡《食经》:"食之补肝胆气,明目。主治内、热消渴,酒客热不解。"③《本草图经》:"孕妇临产煮叶食之,则胎滑易产。"④汪颖《食物本草》:"除客热,治恶疮,散脓血,女人带下,小儿热毒下痢,丹毒,并宜食之。"⑤《医林纂要》:"益心,泻肾,滑肠。去结行水,通乳。"⑥《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腹胀。"⑦《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治小便不通,全身肿胀.又用以利便缓下,催生,催乳,"⑧《重庆草药》:"苗叶:治肺火咳嗽,肺痨,虚咳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含漱。
【复方】①治肺炎:冬苋菜煮稀饭服。(《重庆草药》)②治黄疸:冬葵全草二两,天胡荽三两,紫花地丁草二两,车前草一两,精肉三两。水炖服(江西《草药手册》)③治小儿发斑,散恶毒气:生葵叶绞取汁,少少与服之。(《圣惠方》)④治咽喉肿痛:冬葵叶、花,阴干,煎水含漱。(江西《草药手册》)⑤治诸痿:先以泔清温洗,以棉拭水,取葵叶微火暖贴之疮,引脓,不过二、三百叶,脓尽即肉生。忌诸杂鱼蒜、房室等。(《孟诜必效方》)⑥治汤火伤:葵菜为末敷之。(汪颖《食物本草》)⑦治蛇蝎螫:熟捣葵取汁撮。(《千金方》)⑧治误吞钱不出及误吞针:葵菜不拘多少,绞取汁,冷饮之。(《普济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冬葵叶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Yè
【别名】冬葵苗叶、蓍葵叶、冬苋菜、芪菜巴巴叶、棋盘叶。
【英文名】Leaf of Cluster Mallow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野葵Malva verticillata L.及冬葵Malva crispa L.的嫩苗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lva verticillata L.[M.pulchella Bernh.]2.Melva crisp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平原、山野等处。资源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我国西南及河北、甘肃、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种植。
【原形态】1.野葵 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茎被星状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仅上面槽内被绒毛;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星状柔毛;叶片肾形至圆形,直径5-11cm,常为掌状5-7裂,裂片短,三角形,具钝尖头,边缘有钝齿,两面被极疏糙状毛或几无毛。花3至数朵簇生于叶腋间,几无柄至有极短柄;总苞的小苞片3枚,线状披针形,被纤毛;萼杯状,5裂,广三角形,被疏星状长硬毛;花冠淡白色至淡红色,花瓣5,长6-9mm,先端凹入,具爪;雄蕊柱长4mm,被毛;花柱分枝10-11。果扁圆形,直径5-7mm,分果丬10-11,背面平滑,两侧具网纹。种子肾形,直径约1.5mm,紫褐色,秃净。花期3-11月。2.冬葵 本种与野葵的区别为:一年生草本,不分枝。茎被柔毛。叶柄细瘦,被疏柔毛;叶片圆形,5-7裂,直径5-8cm,基部心形,边缘具细锯齿,特别皱曲。花白色。果扁球形,直径约8mm,分果爿11,网状,具细柔毛。种子直径约1mm,暗黑色。花期6-9月。
【化学成分】含粘液质(mucilage)。
【归经】肺;肝;胆经。
【性味】甘;寒。
【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妇慎服。1.《别录》:其心伤人。2.《千金·食治》:食生葵菜,令人饮食不化,发宿病。3.《本草汇言》:里虚胃寒人,并风疾、宿疾,咸忌之。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滑肠;通乳。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下痢;湿热黄疸;二便不通;乳汁不下;疮疖痈肿;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至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含漱。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冬葵苗,性滑利,不益人。2.《儒门事亲》:夫老人久病,大便涩滞不通者,可服神功丸、麻仁丸、四生丸则愈矣。时复服葵菜。菠菜、猪羊血,自然通利也。《内经》云以滑养窍是也。3.《纲目》:唐王焘《外台秘要》云,天行斑疮,须臾通身,皆戴白浆,此恶毒气也。煮葵菜叶,以蒜啖之则止。又《圣惠方》亦云,小儿发斑,用生葵菜叶绞汁少少与服,散恶毒气。按此即今痘疮也,今之治者,惟恐其大小二便频数,泄其元气,痘不起发,葵菜滑窍,能利二便,似不相宜,而昔人赖之,岂古今运气不同,故治法亦随时变易欤。4.《药性论》:叶:烧灰及捣干叶末,治金疮。煮汁,能滑小肠,单煮汁,主治时行黄病。5.崔禹锡《食经》:食之补肝胆气,明目。主治内热消渴,酒客热不解。6.《本草图经》:孕妇临产煮叶食之,则胎滑易产。7.汪颖《食物本草》:除客热,治恶疮,散脓血,女人带下,小儿热毒下痢,丹毒,并宜食之。8.《医林纂要》:益心,泻肾,滑肠,去结行水,通乳。9.《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腹胀。10.《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治小便不通,全身肿胀,又用以利便缓下,催生,催乳。11.《重庆草药》:苗叶:治肺火咳嗽,肺痨,虚咳盗汗。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冬葵子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Zǐ
【别名】葵子(《金匮要略》),葵菜子(《妇人良方》)。
【出处】出自《本经》。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
【生境分布】分布全国各地。
【原形态】冬葵(《本经》),又名:葵(《诗经》),葵菜(《说文》),露葵(《尔雅翼》),冬葵菜(《救荒本草》),滑菜(《纲目》),卫足(《鲜芳谱》),马蹄菜,蕲菜(《医林纂要》),滑肠菜(《宁都州志》),金钱葵、金钱紫花葵(《挚经室集》),冬寒菜(《植物名实图考》),冬苋菜(《分类草药性》),茴菜、滑滑菜、奇菜。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被疏毛或几无毛。叶互生;掌状5~7浅裂,圆肾形或近圆形,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锯齿,掌状5~7脉,有长柄。花小,丛生于叶腋,淡红色,小苞片3,广线形;萼5裂,裂片广三角形;花冠5瓣,倒卵形,先端凹入;雄蕊多数,花丝合生;子房10~12室,每室有一个胚珠。果实扁圆形,由10~12心皮组成,果熟时各心皮彼此分离,且与中轴脱离,心皮无毛,淡棕色。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形扁平之橘瓣状,或微呈肾形,细小,直径约1.5~2毫米,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外表为棕黄色的包壳(果皮),具环形细皱纹.搓去皮壳后。种子呈棕褐色。质坚硬,破碎后微有香味。以颗粒饱满、坚老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及蛋白质。花含花青素类。鲜冬葵含单糖6.8~7.4%,蔗糖4.1~4.6%,麦芽糖4.5~4.8%,淀粉1.2%。
【归经】入大小肠、膀胱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膀胱二经。"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气分。"③《本草求真》:"入胃、大小肠。"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性味】甘,寒。①《本经》:"味甘,寒。"②《别录》:"无毒。"③《药性论》:"滑,平。"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妇慎服。①《本草经集注》:"黄芩为之使。"②《得配本草》:"气虚下陷,脾虚肠滑,二者禁用。"
【功能主治】利水,滑肠,下乳。治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行,乳房肿痛。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②《本草经集注》:"葵子汁解蜀椒毒。"③《别录》:"疗妇人乳难内(’内’一作’血’)闭。"④《药性论》:"治五淋,主奶肿,下乳汁。"⑤《本草衍义》:"患痈疖毒热内攻,未出脓者,水吞三、五枚,遂作窍,脓出。"⑥《纲目》:"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⑦《本草通玄》:"达诸窍。"⑧《本草汇》:"下胞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
【复方】①治卒关格,大小便不通,支满欲死: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内猪脂如鸡子一丸则弥佳。(《肘后方》)②治大便不通十日至一月者:葵子末入乳汁等分,和服。(《圣惠方》)③治血淋及虚劳尿血:葵子一升,水三升,取汁,日三服。(《千金方》)④治妊娠患子淋:英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⑤治产后淋沥不通:葵子一合,朴消八分。水二升,煎八合,下消服之。(《姚僧坦集验方》)⑥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渐恶寒,起即头眩:葵子一斤,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金匮要略》葵子茯苓散)⑦治难产,若生未得者:冬葵子一合,捣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已下,只可半升,去滓,顿服之。(《食疗本草》)⑧治胎死腹中:葵子一升,阿胶五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未出再煮服。(《千金方》)⑨治胎死腹中,若母病欲下:牛膝三两,葵子一升。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⑩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奶房胀痛,留蓄作痈毒:葵菜子(炒香)、缩砂仁等分。为末,热酒服二钱。(《妇人良方》)⑾治血痢、产痢:冬葵子为末,每服二钱,入腊茶一钱,沸汤调服,日三。(《圣惠方》)⑿治痎疟邪热:冬葵子阴干为末,酒服二钱。(《圣惠方》)⒀治盗汗:冬葵子三钱,水煎兑白糖服。(江西《草药手册》)⒁治面上疱疮: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两。为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陶弘景)。
【备注】目前商品所用的冬葵子,大多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种子。考冬葵子与苘麻子在诸家《本草》中均各列守条,效用亦不相同,参见"苘麻"及"苘实"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冬葵子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Zǐ
【别名】葵子、葵菜子。
【英文名】Chingma Abutilon Seed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名医别录》:冬葵子,生少室山。十二月采之。2.陶弘景:以秋种葵,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谓之冬葵,多入药用,至滑利,能下石淋。春葵子亦滑利不堪。余药用根,故是常葵尔。3.《纲目》: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人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如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野葵和冬葵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lva verticillata L.[M.pulchella Bernh.]2.Melva crispa L.
【采收和储藏】春季种子成熟时采收。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平原、山野等处。资源分布:1.我国各地均有分布。2.我国西南及河北、甘肃、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种植。
【原形态】1.野葵 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茎被星状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仅上面槽内被绒毛;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星状柔毛;叶片肾形至圆形,直径5-11cm,常为掌状5-7裂,裂片短,三角形,具钝尖头,边缘有钝齿,两面被极疏糙状毛或几无毛。花3至数朵簇生于叶腋间,几无柄至有极短柄;总苞的小苞片3枚,线状披针形,被纤毛;萼杯状,5裂,广三角形,被疏星状长硬毛;花冠淡白色至淡红色,花瓣5,长6-9mm,先端凹入,具爪;雄蕊柱长4mm,被毛;花柱分枝10-11。果扁圆形,直径5-7mm,分果丬10-11,背面平滑,两侧具网纹。种子肾形,直径约1.5mm,紫褐色,秃净。花期3-11月。2.冬葵 本种与野葵的区别为:一年生草本,不分枝。茎被柔毛。叶柄细瘦,被疏柔毛;叶片圆形,5-7裂,直径5-8cm,基部心形,边缘具细锯齿,特别皱曲。花白色。果扁球形,直径约8mm,分果爿11,网状,具细柔毛。种子直径约1mm,暗黑色。花期6-9月。
【性状】1.性状鉴别 冬葵子果实由7-9个小分果组成,呈扁平圆盘状,底部有宿存花萼。分果呈橘瓣状或肾形,直径1.5-2mm,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果皮外表为棕黄色,背面较光滑,两侧面靠凹下处各有一微凹下圆点,由圆点向外有放射性条纹。种子橘瓣状肾形,种皮黑色至棕褐色。质坚硬,破碎后子叶心形,两片重叠折曲。气微、味涩。2.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褐色。①胚乳细胞较多见,呈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1-35μm,壁略呈念珠状增厚。②种皮栅状细胞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晰,细胞细小,呈星状;侧面观为一列柱状细胞,长33-46μm,直径8-12μm,壁甚厚、木化,胞腔梭形,内含球状结晶。③星状毛易见,由5-7细胞组成,亦有单个散在,呈披针形,基部钝圆,直径5-15μm,长106-245μm,壁厚1-2μm。④色素细胞类多角形,类长方形,胞腔内含红棕色块状物。⑤子叶表皮细胞类长方形,薄壁细胞呈类多角形或椭圆形,含拟晶体。⑤螺纹导管多见,直径27-33μm,网纹导管较少见。
【化学成分】种子含中性多糖(neutral polysaccharide):MVS-Ⅰ,MVS-ⅡA、MVS-ⅡG;酸性多糖(acidic polysac-charide):MVS-ⅢA,MVS-ⅣA,MVS-Ⅳ及肽聚糖(pep-tidoglycan):MVS-V。
【鉴别】理化鉴别 取粉末2g,加水20ml,振摇15min,滤过。取滤液加活性炭1g,置水浴上脱色15min,滤过。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滴,置水浴上加热5min,生成棕红色沉淀;另取滤液2ml,加10%a-萘酚乙醇溶液3滴,摇匀,沿管壁加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显紫红色环。
【归经】大肠;小肠;肝;肺;胃;膀胱经。
【性味】甘;寒。
【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妇慎服。1.《本草经集注》:黄芩为之使。2.《得配本草》:气虚下陷,脾虚肠滑,二者禁用。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滑肠通便;下乳。主淋病;水肿;大便不通;乳汗不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散剂。
【各家论述】1.《纲目》:葵,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通乳,消肿滑胎也,其根叶与子,功用相同。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2.《本草崇原集说》:葵性寒滑,似非孕妇所直,何以《金匮》治妊娠水气,用葵子茯苓散。修园曰,有病则病当之也。《千金》以参、术等味驾驭其间,愈觉平妥。3.《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赢瘦,五癃,利小便。《本草经集注》:葵子汁解蜀椒毒。4.《别录》:疗妇人乳难内(内一作血)闭。5.《药性论》:治五淋,主奶肿,下乳汁。6.《本草衍义》:患痈疖毒热内攻,未出脓者,水吞三、五枚,遂作窍,脓出。7.《本草通玄》:达诸窍。8.《本草汇》:下胞衣。
——摘录《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冬葵果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Guǒ
【别名】冬葵子。
【英文名】FRUCTUS MALVAE
【来源】本品系蒙古族习用药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性状】本品呈扁球状盘形,直径4~7mm,外被膜质宿萼。宿萼钟状,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的微带紫色,先端5齿裂,裂片内卷,其外有条状披针形的小苞片3片。果梗细短。果实由分果瓣10~12枚组成,在圆锥形中轴周围排成1轮,分果类扁圆形,直径1.4~2.5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具隆起的环向细脉纹。种子肾形,棕黄色或黑褐色。气微,味涩。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鉴别】(1)本品宿萼表面观:下表皮星状毛由 2~ 8个(多由 4~ 8个)细胞组成,单个细胞长50~1140μm,直径约75μm,壁稍厚;腺毛头部椭圆形,5 ~7 个细胞,直径25~38μm。上表皮单细胞非腺毛细长,弯曲或平直,长约至1190μm,壁薄或稍厚。上下表皮气孔均为不等式。叶肉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 6~25μm,棱角较尖。本品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层长方形表皮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由2 ~3 层类圆形薄壁细胞和一层含草酸钙棱晶的细胞组成,薄壁组织中有大型黏液细胞散在。含晶细胞类圆形,壁厚且木化。中果皮与内果皮间有 10 余束纤维束,呈环状排列。内果皮为一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呈栅栏状,侧壁及内壁甚厚,木化。(2)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振摇15分钟,滤过。取滤液加活性炭1g,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滤过。取滤液2 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 滴,置水浴上加热5 分钟,生成棕红色沉淀;另取滤液2 ml,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 3滴,摇匀,沿管壁加硫酸0. 5ml,两液接界处显紫红色环。
【性味】甘、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消肿。用于尿闭,水肿,口渴;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用量3~9g。
【备注】用治小便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海金沙等同用;又能利水通淋,用治水肿,常与茯苓等药配合同用。产妇乳汁稀少,乳房胀痛等症,常与木通、通草同用。也可治疗大便干燥的病症。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冬葵根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Gēn
【别名】葵根(《本草经集注》),土黄耆(《滇南本草》)。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根。
【性味】甘辛,寒。①《别录》:"味甘,寒,无毒。"②《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甘。"
【注意】《本草正义》:"脾阳不振者忌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窍,通淋。治消渴,淋病,二便不利,乳汁少,白带,虫螫伤。①《本草经集注》:"葵根汁解防葵毒。"②《别录》:"主恶疮,疗淋,利小便,解蜀椒毒。"③孟诜:"主疳疮生身面上,汁黄者,可取根作灰和猪脂涂。"④《滇南本草》:"破结气,下中气,止气疼,散痰,消瘿瘤,生吃令人泻,用蜜炒。"⑤《纲目》:"利窍滑胎,止消渴,散恶毒气。"⑥《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虚咳,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葵根如五升盆大两束,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千金方》)。
②治消渴饮水过多,小便不利:葵根茎叶五两,切。上药以水三大盏,入生姜一分,豉一合,煮取二盏,去滓,食后分温三服。③治热淋、小肠不利,茎中急痛:车前子一合,葵根一两半(锉用)。上药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分为三(二)服。④治二便不通胀急者:生冬葵根二斤(捣汁三合),生姜四两(取汁一合),和匀,分二服,连用即通。(②方以下出《圣惠方》)⑤治口吻疮:葵根烧作灰,及热敷之。(《千金方》)⑥治气虚浮肿:葵根一两,水煎兑糖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⑦治乳汁少:葵根二两,煨猪肉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⑧治妊娠卒下血:葵根茎烧作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⑨治小儿蓐疮:葵根烧末敷。(《子母秘录》)⑩治虺蛇毒:葵根捣敷。(《古今录验》)⑾治项生瘿瘤,咽喉内气粗喘促,喉内有痰声,响而不止:土黄耆一两(蜜炒),皮硝三钱,猪眼子五钱(新瓦焙去油)。共为细末,蜜丸,每服三钱,滚水送下,吃至三天后,人面消瘦,至七天后可愈(《滇南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冬葵根
【拼音注音】Dōnɡ Kuí Gēn
【别名】葵根、土黄耆。
【英文名】Root of Cluster Mallow
【出处】1.出自《本草经集注》;2.《本草正义》:葵性甘寒而滑,茎苗根实,情性俱同,功用相等,泄热通淋,滑利二便,皆湿热蕴结者为宜。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野葵Malva verticillata L.及冬葵Malva crispa 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lva verticillata L.[M.pulchella Bernh.]2.Melva crisp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生于平原、山野等处。2.资源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我国西南及河北、甘肃、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种植。
【原形态】1.野葵: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茎被星状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仅上面槽内被绒毛;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星状柔毛;叶片肾形至圆形,直径5-11cm,常为掌状5-7裂,裂片短,三角形,具钝尖头,边缘有钝齿,两面被极疏糙状毛或几无毛。花3至数朵簇生于叶腋间,几无柄至有极短柄;总苞的小苞片3枚,线状披针形,被纤毛;萼杯状,5裂,广三角形,被疏星状长硬毛;花冠淡白色至淡红色,花瓣5,长6-9mm,先端凹入,具爪;雄蕊柱长4mm,被毛;花柱分枝10-11。果扁圆形,直径5-7mm,分果丬10-11,背面平滑,两侧具网纹。种子肾形,直径约1.5mm,紫褐色,秃净。花期3-11月。2.冬葵:本种与野葵的区别为:一年生草本,不分枝。茎被柔毛。叶柄细瘦,被疏柔毛;叶片圆形,5-7裂,直径5-8cm,基部心形,边缘具细锯齿,特别皱曲。花白色。果扁球形,直径约8mm,分果爿11,网状,具细柔毛。种子直径约1mm,暗黑色。花期6-9月。
【归经】脾;膀胱经。
【性味】甘;寒。
【注意】《本草正义》:脾阳不振者忌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解毒。主水肿;热淋;带下;乳痈;疳疮;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本草经集注》:葵根汁解防葵毒。2.《别录》:主恶疮,疗淋,利小便,解蜀椒毒。3.盂诜:主疳疮生身面上,汁黄者,可取根作灰和猪脂涂。4.《滇南本草》:破结气,下中气,止气疼,散痰,消瘿瘤,生吃令人泻,用蜜炒。5.《纲目》:利窍滑胎,止消渴,散恶毒气。6.《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虚咳,盗汗。
——摘录《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696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