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Diospyros kaki Linn.f.)为柿科柿属植物,原产地在中国,文献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晨散步时,看见路边绿化带里的几株柿子树上结满了青涩的果实。柿子涩于硬青,甜于软黄,初始之青涩令人难忘,而后捂捂可谓是甜如蜜丝,做成柿饼更是不可言喻。可真是如人一般成长,愈加风霜,韵味不凡。民间俗语说“一个柿子十副药”,说明柿子不仅是水果食品,更是功效非常好一味中药。《本草纲目》中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柿子、柿蒂、柿饼、柿霜、柿花、柿叶、柿皮、柿漆、柿根、柿木皮等均可入药,均被收录进《中国药典》等权威的中药工具书中。一个小小的青柿子,全身都是宝啊。
《中药大辞典》:柿子
【拼音注音】Shì Zi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化学成分】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甙。又含瓜氨酸。新鲜柿子含碘49.7毫克%。
【药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鲜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种制剂(去除蛋白质及胶性物质),用于甲状腺疾患。
【归经】入心、肺、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肠三经。"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经。"
【性味】甘涩,寒。①《别录》:"味甘,寒,无毒。"②《千金·食治》:"味甘,寒,涩,无毒。"③《本草衍义》:"性凉。"
【注意】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①《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②《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③《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渴。治热渴,咳嗽,吐血,口疮。①《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②《千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③崔禹锡《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④孟诜:"主补虚劳不足。"⑤《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⑥《嘉祐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复方】①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柿未成熟时,捣取汁,冲服。(江西《中草药学》)②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饼二至三个内服。(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柿子浸出液制成无菌水溶液(每2毫升含柿子0.6克),于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穴行穴位注射。每穴注0.3~0.5毫升,每次取1~2穴,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94例,近期控制71例(36.5%),显效66例(34%),好转51例(26.2%),无效6例,总有效率96.7%。据观察,本品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且祛痰强于镇咳。但注射时有疼痛感,去除蛋白后则疼痛轻微。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辩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
②《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子
【拼音注音】Shì Zi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图说》。1.《本草拾遗》:饮酒食红柿,令人心痛,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2.《日用本草》:柿,水藏者性冷,盐藏者有毒。3.《纲目》: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日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醂柿。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醂,藏柿也,水收盐渍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尽,着器。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又含瓜氨酸(L-cit-rulline)。新鲜柿子含碘49.7mg%。
【药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鲜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种制剂(去除蛋白质及胶性物质),用于甲状腺疾患。
【归经】心;肺;大肠经。
【性味】甘;涩;性凉。
【注意】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1.《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2.《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3.《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生津;解毒。主咳嗽;吐血;热渴;口疮;热痢;便血。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澼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2.《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3.《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4.《干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5. 崔禹锡《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孟诜:主补虚劳不足。6.《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7.《嘉佑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柿子
【拼音注音】Shì
【别名】柿子、朱果。
【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 f.,以果、根、叶入药,柿饼也供药用。根随时可采;秋冬采果。
【性味】果:甘,寒。根:苦、涩,凉。叶:苦、酸、涩,凉。
【功能主治】果:润肺生津,降压止血。用于肺燥咳嗽,咽喉干痛,胃肠出血,高血压病。根:清热凉血。用于吐血,痔疮出血,血痢。叶:降压。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果:1~2个;根2~3钱;叶研粉每服1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柿饼
【拼音注音】Shì Bǐnɡ
【别名】干柿(《日华子本草》),柿花(《纲目》),柿干(《本草备要》)。
【出处】《日用本草》。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柿两种。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
【性味】甘涩,寒。①陶弘景:"日干者性冷;火熏者性热。"②《日华子本草》:"平。"③《纲目》:"白柿,甘,平,涩,无毒;乌柿,甘,温,无毒。"④《本草通玄》:"甘寒而涩。"
【注意】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食。
【功能主治】润肺,涩肠,止血。治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①《别录》:"火柿主煞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②陶弘景:"乌柿,火熏者断下,又疗狗啮疮。"③《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④《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⑤《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⑥《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⑦《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⑧《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煎汤或烧存性入散剂。
【复方】①治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②治咳嗽吐痰:干柿烧灰存性,蜜丸,滚水下。(《滇南本草》)③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肠风泻血、痔热流血等证:柿饼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叶(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怀熟地各四两,生姜皮一两(炒焦黑),百部五两,天门冬、麦门冬(俱去心)各六两。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滤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总和一处,入砂锅内,慢火熬至五碗,加炼蜜六两,收贮净磁瓶内。每早、午、晚各服十馀茶匙,白汤调服。(《本草汇言》)④治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纲目》)⑤治小便血淋: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经验方》)⑥治血淋:干柿,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世医得效方》柿焚散)⑦治肠风下血:棉花核(炒黑,去壳)三两,侧柏叶(炒黑)四两,槐米(炒)一两。柿饼蒸烂捣丸,清晨滚汤下四、五钱。(《绛囊撮要》柿饼丸)。
【各家论述】《纲目》:"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盖大肠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按方勺《泊宅编》云,刘掾病脏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方,只以干柿烧灰,饮服二钱遂愈。又王缪《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为散为丸皆可。与本草治肠澼,消宿血,解热毒主义相合,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益可征矣。又《经验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孙得一方,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绝不用水饮,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征也。"
制法 参见"柿霜"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饼
【拼音注音】Shì Bǐnɡ
【别名】火柿;乌柿;干柿;白柿;柿花;柿干。
【出处】出自《日用本草》。1.《本草图经》:干柿,火干者谓之乌柿,出宣州、越州。日干者为白柿。2.《纲目》: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纳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柿饼,亦曰柿花。其霜谓之柿霜。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的果实经加工后柿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秋季将未成熟的果实摘下,剥除外果皮,日晒夜露,经过1月后,放置席圈内,再经1月左右,即成柿饼。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炮制】参见柿霜条。
【性味】甘;性平;微温。
【注意】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食。
【功能主治】润肺;止血;健脾;涩肠。主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虚消化不主良;泄泻;痢疾;喉干音哑;颜面黑斑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嚼食;或煎汤;或煎汤;或烧存性入散剂。
【各家论述】1.《别录》:火柿主煞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2. 陶弘景:乌柿,火熏者断下,又疗狗啮疮。3.《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4.《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5.《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6.《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7.《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8.《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柿蒂
【拼音注音】Shì Dì
【英文名】CALYX KAKI
【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呈扁圆形,直径1.5~2.5cm。中央较厚,微隆起,有果实脱落后的圆形疤痕,边缘较薄,4裂,裂片多反卷,易碎;基部有果梗或圆孔状的果梗痕。外表面黄褐色或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密被细绒毛。质硬而脆。无臭,味涩。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去柄,干燥或打碎。
【鉴别】取本品粗粉2g,加70%乙醇10ml,温浸2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用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归胃经。
【性味】苦、涩,平。
【功能主治】降逆下气。用于呃逆。
【用法用量】4.5~9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柿蒂
【拼音注音】Shì Dì
【别名】柿钱(《洁古家珍》),柿丁(《中药志》),柿子把(《中药材手册》),柿萼(《药材学》)。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柿种植物柿的宿存花萼。冬季收集成热柿子的果蒂,去柄,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产河南、山东,福建、河北、山西等地亦产。
【原形态】柿(《礼记》),又名:镇头迦(《纲目》)。落叶乔木,高达14米。树皮鳞片状开裂,灰黑色;枝深棕色,具棕色皮孔,微有毛,嫩枝有柔毛。叶互生;叶柄有柔毛;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6~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革质,上面深绿色,主脉疏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叶脉密生淡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花黄白色,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卵圆球形,直径3.5~8厘米,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花期5月。果期9~10月。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柿根)、树皮(柿木皮)、叶(柿叶)、花(柿花)、果实(柿子)、果实的制成品(柿讲)及其外附白霜(柿霜)、外果皮(柿皮)、未成熟果实液汁的制成品(柿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干燥宿萼呈盖状,顶端中央有1果柄,或脱落而留下圆孔,萼的中部较厚,边缘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基部连合呈皿状,直径1.5~2.5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红棕色,仔细观察时,上有稀疏短毛,内表面有细密的黄棕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央有1果实脱落所遗留的圆形凸起的疤痕。质薄而体轻。气无,味涩。以红棕色、质厚、味涩、表面带柿霜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羟基三萜酸0.37%,中有齐墩果酸、白桦脂酸和熊果酸。又含葡萄糖、果糖、酸性物质和中性脂肪油。并含鞣质。
【归经】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肺经。"②《本草求真》:"入肺、胃。"
【性味】苦涩,平。①《纲目》:"涩,平,无毒。"②《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功能主治】降逆气。止呃忒、呕哕。①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②《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
【复方】①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③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④治胞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钱(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十个(细切),加白糖三钱。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⑥治血淋:干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各家论述】①朱震亨:"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②《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③《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按丹溪翁谓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调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阳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甩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因虚、因滞者,则佐以丁、姜、茹、连、参、术、平胃、二胨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④《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蒂
【拼音注音】Shì Dì
【别名】柿钱、柿丁、柿子把、柿萼。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宿存花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收集成熟柿子的果蒂(带宿存花萼),去柄,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性状】性状鉴别:宿萼近盘状,先端4裂,裂片宽三角形,多向外反卷或破碎不完整,具纵脉纹,萼筒增厚,平展,近方形,直径1.5-2.5cm,表面红棕色,被稀疏短毛,中央有短果柄或圆形凹陷的果柄痕;内面黄棕色,密被锈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心有果实脱落后圆形隆起的疤痕。裂片质脆,易碎,萼筒坚硬木质。质轻,气微,味涩。
以个大而厚、质硬、色黄褐者为佳。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棕色。①非腺毛较多,单细胞,直径20-26μm,一种长150-300μm,壁厚约8μm,含棕色物质;另一种长可至850μm,壁厚约5μm。②石细胞众多,有分枝,一般直径约80μm,少数达180μm,壁厚5-30μm,纹孔细密,孔沟明显。③草酸钙方晶直径6-30μm。④下表皮细胞近方形或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5-7个。⑤腺毛少见,头部由2-3个细胞组成,直径约30μm,胞腔内充满棕红色物质,柄1-2个细胞。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0.1g,加70%乙醇4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在水浴上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后供点样。另以没食子酸与槲皮素醇溶液为对照品。分别点样在硅胶G板上,用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展开10cm。取出晾干。以1%三氯化铁醇试剂喷雾显色,没食子酸呈蓝黑色。以2%三氯化铝醇试剂喷后显色,于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槲皮素显黄绿色荧光。
【化学成分】含羟基三萜酸(hydroxytriterpenic acid)0.37%,其中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ic acid)和19α-羟基熊果酸(19α-hydroxyursolic acid)。其他有机酸有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此外,还有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三叶豆甙(trifolin),金丝桃甙(hyper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又含葡萄糖,果糖,脂肪油等,还含鞣质。
【药理作用】1.抗心律失常作用 0.5%柿蒂提取物(ST)50mg/kg 腹腔注射于小鼠,能显着对抗氯仿诱发的室颤;亦能对抗乌头碱、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ST12.5mg/(kg.天)腹腔注射,连续5天; 能对抗哇巴因所致豚鼠室性心律失常。2.镇静作用 ST100mg/kg小鼠腹腔注射,使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增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延长其睡眠时间,并明显拮抗吗啡引起的小鼠竖尾反应。3.抗生育作用 在家免抗生育筛选中,初步证实柿蒂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柿蒂柄优于柿蒂蒂,柿蒂的柄的抗生育率为79.6%。
【归经】胃经。
【性味】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降逆下气。主呃逆;噫气;反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人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撤。
【复方】①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③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④治脑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钱(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十个(细切)加白糖三钱。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⑥治血淋:于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钦调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各家论述】1.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士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2.《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钡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钦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李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入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3.《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撩丹溪翁谓入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渭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谓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面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阳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用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固虚、因滞者,则佐以丁、黄、茹、连、参、术、平胃、二陈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4.《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营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5.《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叶
【拼音注音】Shì Yè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叶片。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鞣质、酚类、树脂、香豆精类化合物、还原糖、多糖、挥发油、有机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叶绿素。黄酮甙中有黄芪甙、杨梅树皮甙。又含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约76微克/克)。
【药理作用】从叶中提出的黄酮甙,给狗静脉注射(5毫克/公斤),能降低血压并增加冠脉流量(33~36%);在离体兔心标本上,也能增加冠脉流量。以叶制成的注射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给兔腹腔注射,有降温作用。对动物的毒性不大,也不引起溶血,不影响末梢血象。
【归经】《本草再新》:"专入肺经。"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治咳喘,肺气胀,各种内出血。①《滇南本草》:"经霜叶敷臁疮。"②《本草再新》:"治咳嗽吐血,止渴生津。"③《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消肺气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研末敷。
【复方】治血小板减少症:干柿叶、马蓝、阿胶、侧柏叶。水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临床应用】①用于止血:取秋季自然脱落之柿树叶,洗净晒干,研细过筛内服,每次5克(重者10克),每日3次。治疗胃溃疡出血4例,平均9天止血;肺结核出血5例,均有效;支气管扩张咯血5例,止血4例,减少1例;肿瘤放疗出血5例,止血4例,减少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止血5例,减少2例;痔瘘便血60例,止血34例,那么减少16例,无效10例;另鼻衄6例,月经过多5例,眼底出血1例,红斑狼疮出血1例,尿血1例,皆有一定效果。其止血机理尚待研究。②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经霜打落之柿树叶洗净晒干,研细末,早晚各服1钱,1个月为一疗程。2个疗程无显效者,可不必再服。适应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症状已缓解,但血小板计数仍低于正常值,并有散在紫癜出现或轻度出血征象的患者。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叶
【拼音注音】Shì Yè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霜降后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鞣质,酚类,树脂,香豆精类化合物,还原糖,多糖,挥发油,有机酸,叶绿素等[1]。有机酸有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2],琥珀酸(succin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焦粘酸(pyromucic acid)及丁香峻(syringic acid);香豆精类有:东莨菪素(scopoletin)即6-甲氧基-7-羟基香豆精(6-methoxy-7-hydroxycoumarin),6-羟基-7-甲氧基香豆精(6-hydrox-y-7-methoxycoumarin)[3];黄酮甙有紫云英甙(astragal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4,5],芸香甙(rutin)[6]。又含丰富的维生素(vi-tamin)C[7],胡萝卜素(carotenes),胆碱(cholime)等[6]。
【药理作用】从叶中提出的黄酮甙, 给狗静脉注射(5mg/kg),能降低血压并增加冠脉流量(33-36%);在离体兔心标本上,也能增加冠脉流量。以叶制成的注射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给兔腹腔注射,有降温作用。对动物的毒性不大,也不引起溶血,不影响末捎血象。
【归经】肺经。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活血止血。主咳喘;消渴及各种内出血;赚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场,3~9g;或适量泡茶。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经霜叶敷臁疮。2.《本草再新》:治咳嗽吐血,止渴生津。3.《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消肺气胀。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木皮
【拼音注音】Shì Mù Pí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树皮。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
【功能主治】治下血及汤火伤。
【复方】①治下血不止:柿木皮,暴干更焙,筛末。米饮和二钱匕服之。(《本草图经》)。②治汤火疮:柿木皮,烧灰,油调敷。(《纲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木皮
【拼音注音】Shì Mù Pí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剥取树皮,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性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主下血;;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5-6g。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根
【拼音注音】Shì Gēn
【别名】狐柿子根皮(《疡医准绳》),柿子根(《重庆草药》)。
出处 《纲目》。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根或根皮。9~10月采。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
【化学成分】根有强心甙、蒽甙、皂甙反应,并含鞣质、淀粉。柿根含3-甲氧基-7-甲基-胡桃叶醌和新柿属素。
【性味】《重庆草药》:"味涩,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治血崩,血痢,痔疮。①《纲目》:"治血崩,血痢,下血。"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凉血。治吐血,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捣烂炒敷。
【复方】①治血痢,红崩:柿子根、红斑鸠窝各二两。第一剂煎水服,第二剂炖内服。(《重庆草药》)②治蜘蛛背:紫背草、狐柿子根皮。砍烂,糟炒缚之。(《疡医准绳》柿根膏)。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根
【拼音注音】Shì Gēn
【别名】狐柿子根皮、柿于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根含3-甲氧基-7-甲基-胡桃叶醌(3-methoxy-7-methyl-juglone)和新柿醌(neodiospyrin),此外还有强心甙、蒽甙、皂甙反应,并含鞣质、淀粉。
【性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血崩;血痢;痔疮;蜘蛛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h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纲目》:治血崩,血痢,下血。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凉血。治吐血,痔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漆
【拼音注音】Shì Qī
【别名】柿涩(《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纲目》。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属植物的未成熟果实,经加工制成的胶状液。
【化学成分】含鞣质样物质柿漆酚,又含胆碱、乙酰胆碱。
【药理作用】从柿漆的提取物中,可得到胆碱及乙酰胆碱,还有某种与胆碱结构类似、性质不明的氨基酸样物质;能降低兔血压,抑制离体蛙心,兴奋豚鼠肠管,此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在水蛭背肌标本上,其作用强度相当乙酰胆碱的3/4;另一种成分可降低猫血压,不为阿托品所阻断。在体外柿漆有溶血作用,注射入兔体,则引起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及淋巴细胞的减少。
【性味】《现代实用中药》:"涩苦。"
【功能主治】《观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柿漆一至二匙,用牛乳或米饮汤和服;一日二、三回。"
【制法】采摘未成熟而色青味涩的果实,捣烂,置缸中加入适量清水,不时搅动,然后静置约二十日,将渣滓除去,剩下无色的胶状液,即为柿漆。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漆
【拼音注音】Shì Qī
【别名】柿涩。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及同属植物的未成熟果实,经加工制成的胶状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采摘未成熟的果实,捣烂;置于缸中,加入清水,搅动,放置若干时,将渣滓除去,剩下胶状液,即为柿漆。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含鞣质样物质柿漆酚(shibuol),胆碱(choline),乙酰胆碱(acetylchline)。
【药理作用】从柿漆的提取物中,可得到胆碱及乙酰胆碱,还有某种与胆碱结构类似、性质不明的氨基酸样物质;能降低兔血压,抑制离体蛙心,兴奋豚鼠肠管,此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在水蛭背肌标本上,其作用强度相当乙酰胆碱的3/4;另一种成分可降低猫血压,不为阿托品所阻断。在体外柿漆有溶血作用,注射入兔体,则引起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及淋巴细胞的减少。
【炮制】采摘未成熟而色青味涩的果实,捣烂,置缸中加入适量清水,不时搅动,然后静置约二十日,将渣滓除去,剩下无色的胶状液,即为柿漆。
【性味】苦;涩。
【功能主治】平肝。主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20-40ml。
【各家论述】《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柿漆一至二匙。用牛乳或米饮汤和服,一日二、三回。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皮
【拼音注音】Shì Pí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外果皮。
【功能主治】贴疔疮、无名肿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皮
【拼音注音】Shì Pí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外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将未成熟的果实摘下,削取外果皮,鲜用。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性味】甘;涩;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疔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鲜品,贴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花
【拼音注音】Shì Huā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花。
【原形态】形态详"柿蒂"条。
【功能主治】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花
【拼音注音】Shì Huā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4-5月花落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研成粉。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归经】脾;肺经。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降逆和胃;解毒收敛。主呕吐;吞酸;痘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搽。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柿霜
【拼音注音】Shì Shuānɡ
【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 f.,柿饼的白霜。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生津利咽,润肺止咳。用于口疮,咽喉痛,咽干咳嗽。
【用法用量】柿霜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柿霜
【拼音注音】Shì Shuānɡ
【出处】《纲目》。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柿子)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
【性状】柿霜:为白色粉状,易潮解。柿霜饼:呈扁圆形,底平,上面微隆起,直径约6厘米,厚约6毫米,灰白色,平滑,易碎裂。气弱,味甜,并有清凉感。
【化学成分】柿霜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经。"
【性味】甘,凉。①《本草汇言》:"味甘微涩,气平,无毒。"②《玉楸药解》:"味甘,性凉。"③《医林纂要》:"甘,寒。"
【注意】风寒咳嗽忌服。
【功能主治】清热,润燥,化痰。治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①《滇南本草》:"治气膈不通。"②《滇南本草图说》:"消痰止嗽。"③《本草蒙筌》:"治劳嗽。"④《纲目》:"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⑤《本草求真》:"治肠风痔漏。"⑥《随息居饮食谱》:"清肺。治吐血、咯血,劳嗽,上消。"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1~3钱;或配合它药作丸噙化。外用:撒敷。
【复方】①治伤酒内热、多痰、多嗽、多喘,及老人痰火为患:柿霜、黄芩(酒炒)、天门冬(去心,酒煮捣膏)、橘红、瓜蒌霜各一两,海石(煅)、桔梗、真青黛各五钱,风化硝三钱。除天门冬捣膏外,余药俱为细末,和入天门冬膏,炼蜜丸,弹子大。食后含化一丸。(《本草汇言》)。②治咽喉嗽痛:柿霜、硼砂、天冬、麦冬各二钱,元参一钱,乌梅肉五分。蜜丸含化。(《沈氏尊生书》柿霜丸)。③治臁胫烂疮:柿霜、柿蒂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杂兴》)
【】各家论述 ①《纲目》:"柿霜,乃柿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②《本草经疏》:"柿霜,其功长于清肃上焦火邪,兼能益脾开胃。"③《本草汇言》:"柿霜,清上焦虚火之药也。如病久畏药味者,用此可作药中果珍,每日早晚白汤调服数钱。"④《本经逢原》:"干柿白霜,专清肺胃之热。在元气未漓,可胜寒润者,用之固宜,但虚劳烦嗽喘乏,得此郁闭虚阳,病根日固,与埋薪灰烬何异。"③《医学衷中参西录》:"柿霜入肺,而甘凉滑润。其甘也,能益肺气;其凉也,能清肺热;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润也,能滋肺燥。"
【制法】取成热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晒夜露,约经一月后,放置席圈内,再经一月左右,即成柿饼,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箒刷下,即为柿霜。将柿霜放入锅内加热熔化,至成饴状时,倒入特制的模型中,晾至七成千,用刀铲下,再晾至足干即成柿霜饼。宜置阴凉高燥处,防止潮解。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霜
【拼音注音】Shì Shuānɡ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性状】性状鉴别 (1)柿霜 呈白色粉末状,质轻,易潮解。气微,味甜,具有清凉感。(2)柿霜饼 呈扁圆形,底平,上面微隆起,直径约6cm,厚约6mm,灰白色或淡黄色,平滑。质硬,易破碎,易潮解。气味同柿霜。均以色白或灰白色、味甜而具有清凉感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三萜酸和糖类。另含柿萘醇酮(shinanolone)。
【炮制】取成熟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晒夜露,约经一月后,放置席圈内,再经一月左右,即成柿饼,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帚刷下,即为柿霜。将柿霜放入锅内加热熔化,至成饴状时,倒入特制的模型中,晾至七成干,用刀铲下,再晾至足干即成柿霜饼。宜置阴凉高燥处,防止潮解。
【归经】心;肺;胃经。
【性味】甘;性凉。
【注意】风寒咳嗽忌服。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主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3-9g;或入丸剂噙化。外用:适量,撒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治气膈不通。2.《滇南本草图说》:消痰止嗽。3.《本草蒙签 》:治劳嗽。4.《纲目 》: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5.《本草求真》:治肠风痔漏。6.《随息居饮食谱》:清肺。治吐血、咯血,劳嗽,上消。
——摘录 《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4569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