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博文

像设计者一样思考

已有 3638 次阅读 2018-1-26 12: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网络时代对于信息交换几乎可以说是瞬间完成的,但有时候也会发现效率很低,几乎所有的网络兴趣社区都会提示在开帖前要先搜索,确认没人问过再发表。SO更是在你输完问题提交前先善意列出来跟输入问题相关的问题让你检查,但即使如此,永远都会有人完全不顾提示强行重复提问。不过实话说,到网上去问已经算不错的了,你还可以装看不见,现实中很多人会有神奇的思维定势,只要遇到某主题相关问题就直接一个电话过去问人,连搜索都懒得用。对于这类人,冥顽不化的就拉黑吧,他不珍惜你的时间,你也没必要当他的hao123.

不过,也有一类人是确实不会提问或者缘木求鱼,有时候眼睁睁看着他在用低效的方式在死磕问题也挺可怜的,但也很清楚有时候很多基础缺失导致其看问题总是像黑箱测试或盲人摸象,一两句解释不清楚。其实我在很多问题上经常也就是这个阶段,不过我有一个常用的思考技巧,能应对80%的提问场合,特别是工具使用问题,那就是像设计者一样思考。

你在用一样工具时,要思考为什么要用,这是基本需求,你的这个需求跟工具设计者看到的应该差不多。然后就是思考怎么实现,到这一步你不用考虑细节,就从逻辑上推导,如果走得通,你再去看这个工具就会有一种跟设计者对话的感觉。当你觉得某个功能肯定会被考虑时基本就能发现这个工具也确实设计了这一部分,在这样的思考环境下,你其实不用看说明书就可以操作,只要你相信那个设计者跟你一样也是个务实的人就一定能想到一起去。

这个思维是我很小的时候修打火机想明白的,打火机打不着火,先思考它如何打火,要有可燃物并且创造一个小区间让其在其中达到可燃浓度,此时输入一个高能的火花就点燃了。那么点不着火的打火机要么引燃的火石或电火花出了问题,要么没有可燃物了,要么就是没有小区间也就是外界气流影响比较大。基于这个设计点火原理,我修好过好几个打火机,然后放鞭炮把手炸了。

这个思维对于家电的使用也是通用的,我很少看说明书,因为一般设计良好的家电闭着眼都可以操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没必要买了给自己添堵。后来做科研接触一些分析仪器,也几乎别人演示一遍就可以上手,因为很多功能是逻辑上一定存在且设计者一定会考虑的,越是常见的功能就越显眼,如果费了半天劲都找不到,那要么是设计有问题,要么就是找错地方了。只要你相信地球是圆的,就应该相信所有设计者都比你还怕麻烦,这样就总是能很容易地找到逻辑上应该在那里的东西。

另一个常见应用场景是我作为曾经的山东考生非常熟悉的,那就是考试。每当拿到一张卷子,很多题其实从题目设计者角度就能猜到他想考哪个点,因为如果不这么出题,就无法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个技巧可能是唯数不多的应试教育优点,特别是拿来读书时非常好用,很多书读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写书的人往往能体会到作者很多的小心思,高明的作者非常善于引导读者,但高明的读者总能破解这种引导来发现作者可能自己都没发现或刻意掩盖的视角。这个对解读所谓意见领袖的看法特别好使,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进取心的意见领袖,那么很自然地就会去蹭社会热点。在我看来,所有跳不出自己角色意识的人都会最终在某些方面被别人引导,或者是偶像,或者是海淀仁波切。

但其实更常见的应用场景就是我们每天都用的手机应用跟电脑软件,如果你懂点编程,那么绝大多数问题都会意识到在文档里一定写过了,因为如果没有那么这个设计者就不合格。但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模仿一个设计者的思路,而是干脆就成为一个设计者,这个是我认为这个信息时代最大的红利,作为一个设计者你所需的所有原材料网上都有,怎么组合及组合后的乐趣是设计者独享的。好比炒菜,油盐酱醋跟火候如何拿捏及创作一份独有配方的佳肴是非常吸引人的,当然这个创作的过程不包括刷碗。

其实科研中也需要设计者思维,如果同样的分析工作需要反复做,那就写个带循环或终止条件的函数让机器做;如果一组函数经常前后衔接属于同一主题,那就把它们打包成软件;如果一个问题经常被问,就写个博客记录公布下;如果一类问题经常被问,就写本带章节的书;如果类似的文献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期刊特辑的编辑;想跟导师聊项目进展,就想象下你导师是如何在每年二三月份憋红了脸写基金;跟牛人打交道,要用让他们觉得值得尊敬的方式交流,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让自己先成为牛人…

把某件事投入的精力转化成设计者的产出是很不错的训练,如果没人提示过你,那就自己提示自己。我熟悉的强者大都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提问题,本质上他们都把自己看作了设计者并推动世界的改变,他们不是不惑,而是很清楚自己追寻的问题只能自己找答案,这可能就是强者的荣耀吧。成为设计者或者开始用设计者思维这一步是我目前能体会到的人与人见识差距的最大源泉,而设计者总是站在时代的浪潮之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0956-1096919.html

上一篇:作为世界观的统计学
下一篇:自然生活的数学原理
收藏 IP: 207.107.159.*| 热度|

1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