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3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314

博文

编辑·园丁·人生 精选

已有 5357 次阅读 2011-1-1 15:4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是一篇关于自己工作以及一点体会的文章,同时也希望对一些有意出版高校教材或专著的教师和学者有些微益处。

不知不觉作为一个编辑已经两年有余。回顾这份工作的点点滴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从不知编辑为何到初步了解,再到实实在在地去做这个工作,期间经历过挫折和收获,有泪水也有欢笑,然而更多的是案前独坐,熬细孤灯。

其实编辑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孔子校订《春秋》(或许也可以再往前推),司马迁撰《史记》,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等等;及至到了近代,特别是20年代初期,白话文盛行之时,很多文学家也更是一个编辑家,比如鲁迅、叶圣陶等;但到了现代,编辑彻彻底底地分化了出来,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并且社会上有为数众多的编辑,俨然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队伍。

粗略地按编辑的工作性质,有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之分。前者主要做图书出版的前期工作:收集各种信息、选定出版图书的种类、选择作者、召开组稿会等等,最后拿到可出版的书稿;自然后期的工作都是文字编辑的事了:编辑加工、安排校对、出片等等。当然一本书的出版还有很多程序,比如制作封面、排版、印刷等。

而我是做文字的,且主要做高校理工科教材。身为一个文字编辑,做好本职工作是最低的要求。保证出版的图书全部都达到合格,这是个很难的要求,虽然有最低的限定。国家规定的标准常常在编辑工作中受到挑战和质疑,特别是作者。

这里,我觉得编辑最大的作用是,推动各种标准的施行。

下面主要说一下文字编辑方面的事,也主要针对高校理工科教材。

编辑拿到书稿,一般应先大概翻一翻内容,了解一下作者的语言情况。通常的关于编辑的教科书会要求浏览整本书,或许对一般文科类书籍是适合的,但对于高校教材,我觉得不必非要这样做,通常也是很难做到的。毕竟教材类和文学类书稿差别很大。现在的编辑不可能把要编辑的图书看懂、看会,如果真要做到这一步,恐怕一年只能编个一两本,甚至一本都完成不了。但是,作为一个相关专业的编辑,你需要大概了解一下书稿的内容是否科学,比如,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知道作者在他的领域做的情况以及他的成果在相关领域所占的分量;查对相关的参考文献,特别是作者引用的;还有,在编辑过程发现前后的逻辑关系是否通顺,是否连贯,语言是否流畅;还要特别注意书中的小错误出现的情况,有些作者可能会犯些最明显的错误,比如很简单的运算,上下行文的符号混乱,但如果不多,也就无伤大碍,但如果太多,就需要返回给作者重新处理相关问题(还好,目前自己还没有碰到这样的事);等等。

事实上,作者交过来的书稿就好像一座带着个人鲜明特色的花园。人们通常把老师比作园丁,同样,编辑也是,只是处理的对象不同,而且现在的编辑更像一个园丁,甚或一个匠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明显。我相信等做到一定程度,会碰到一个瓶颈,会关系到很深层次的东西。凡是涉及书籍和文化的事情到最后都变得复杂,它不像一般的工作,会对整个社会及其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影响的是人类的大脑!社会如何变迁,信息如何泛滥,我们的书写工具如何更换,但人类的思考永远不会停止。

编辑浏览了整个“花园”之后,会大致确定“改造”的方向:采用什么样的开本、各级标题的设置、文字的特殊化处理、封面的风格等等。这样我们就搭起“ 新花园“的框架。 当然书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贴合书稿内容,不要名实不副,更要起一个好的、响亮的名字,特别是文学类图书,有时候往往凭借一个好的书名就可以流行一时(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哗众取宠)。

等确定好这一切后,编辑就可以提红笔在作者的“图书的花园“里“梳理“ 了。一行行语句就是花园中的植物,里面可定夹杂着小草和”不合群“的植物(无论它怎么优美,也必须铲除,当然必须说服作者这个花园的”主人“)。

这里有几点特别注意:

切记“乱砍乱伐“。这是老生常谈了,但更是编辑的最大“禁忌”。编辑一定要管好自己手中的笔,做到改之有据,改之有理,能不改就不改,尽量保持作者的行文风格。不要让作者一进到书稿的花园,却感觉不到一点熟悉的味道,甚至觉得面目全非。特别对于理工科教材,都是些很高深的理论知识,更须谨慎。感觉有不妥之处,一定要向作者请教,问清楚答案;遇到作者的错误,也不要心中暗喜,此时更要和作者好好沟通,以发现其他类似的手误。

灵活掌握国家标准和作者语言的规范。这个恐怕是最难把握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两边都不能“得罪“。每年的质量检查就像项上之剑,而一些作者也很难说服。一般作者并不熟悉一些国家出版的标准,比如参考文献的格式(常常碰到一些参考文献没有文章名或书名,或者没有页码,有的只有起始页,当然缺少这些也能查到相关的文献)、国外人名的翻译、理科中一些数学符号的记法等等,这些都是经常碰到的事。和作者沟通的时候,编辑一定要找到具体的出处,要不然大部分情形 下作者都不会接受,毕竟他们的使用习惯已经很多年了。但本着推行标准的宗旨,在不涉及书稿内容的情况之下,编辑一定要想尽办法说服作者。因为高校教材出版之后,肯定是让学生使用的,如果书中不采用一定的标准,就会发生混乱,那么将来也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困惑和麻烦。

然而,有一些标准并不能使人信服,并且实际上有很多分歧,业内资深的编辑也有采用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作为刚入门的编辑,更是深感困惑。所以,在图书编辑过程中,做到处理方式的统一是特别重要的事。

编辑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其实说到这点,真的不好说。图书质量本来就是很多因素的综合。无论再好的出版社,再好的编辑,还是一般的出版社,一般的编辑,都会犯很明显的错误。我记得北京一家知名出版社,在一本国家级规划图书中的版权页上竟然把“插页“写了“播页“。我想不同的就是错误少些或多些,丝毫没有差错的书恐怕只有《毛选》了(但一些语句字词也应该有些分歧吧)。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差错率小于万分之一的图书为质量合格品,但不知道这是按什么”标准“规定的,并且所有责任都由责任编辑承担。恐怕目前也是不妥的,因为很多出版社的三级校对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或者只有”虚名“。另外,并不是本专业的编辑必定会编辑本专业的图书,也许你也会编辑其他毫不相关的图书。但要做好一个编辑,必须要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然后触类旁通,可以了解一下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

现在的出版业也朝向更专业化发展,很多理工科类高校出版社或一些著名的出版社都纷纷招聘硕士,甚至有的招聘博士。高层次的人才做出版有很多益处。首先,更能控制图书的质量,至少不会犯些低级的专业类错误,比如相关专业的一些专有名词、固定记法或说法等,不同的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很容易犯些明显的错误。但这必然会带来一个质疑:高学历的人才,特别是博士去做编辑,是不是一种浪费。近些年来,有一些博士毕业之后去了中学教书,就引来了社会上很大的争议。第二,高层次的人才更容易和作者沟通。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第三,他们更能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引导专业图书出版的方向。但这里也有个疑问:专业欲专,读者欲少,这样如何盈利。所以现在的市场一窝蜂地都做基础教材和公共教材。比如高教、科学出版社,各种基础教材都有很多种版本,但内容层次都差不多,这在大学出版社里面同样也是避免不了的。大家都在市场里混,只要不触及政治厉害,一有利益自然人人都不会错过。如何做专业的图书,是摆在各位出版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窃以为,优秀的作者是最关键的一环。或许你做几十种图书,但其中只要有几种成功了,受到读者的欢迎,就已经做得很好了。

最后谈及编辑自身的发展。前面也说了,现在编辑已经是一种很纯粹的职业了。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学者型的出版人,但比起以前的编辑家,影响远远不及。所以现在绝大部分编辑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幕后“图书和作者成功的推手”,这也是目前出版界的普遍认识。在自己身边也会看到做了很多年甚或一辈子的编辑,也有和自己一样的编辑,以后会做成什么样子,真的很难说,很难说。有时候,自己会想难道要做一辈子编辑吗;自己以后该怎么做,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最后会得到什么,抛却物质不提,自己会感到快乐,会做到无悔无怨吗。目前,自己还需更多的思考和学习,但我知道,既然在做就必须做好。

以此留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9824-399984.html

上一篇:《爱你就像爱生命》
下一篇:斯人庇佑
收藏 IP: .*| 热度|

5 王晓峰 孙学军 尤明庆 张玉秀 xuqingzh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