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网络空间做伏枥老马,志在千里育识途小驹!

博文

信息时代科研教学资源快捷传播与共享的利与弊

已有 26659 次阅读 2013-4-5 22:49 |个人分类:科海拾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资源共享, 科研与教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等。总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获取各种有用资源的便捷途径。例如:

一、科研方面:全球范围内研究热点、科研成果、文献资料等,短时间内可获取,几乎与国外同步;大量的算法源代码,可随时下载为自己的科研所用。以往去图书馆查阅1-2年后略显陈旧的国外文献,剪刀、胶水、复印机做工具来引用图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教学方面:互联网上大量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结构原理图、程序源代码和Demo等,经过简单复制、拷贝和修改,方便的为课堂教学所用,为教师编写教材、备课等节约了大量时间。

三、学习方式:学生们也不必去课堂学习,只要课后下载PPT课件、教学视频等去补习和补学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就是不上课,也有互联网这所浩瀚的大学堂做铺垫。因此,逃课、翘课,不用做笔记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往学生没有半年以上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如今,少则1-2周,多则1-2月,就可以写出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论文。

可以说,信息时代科研教学资源快捷传播与共享大大提升了科研、教学和学习的效率。然而,这里想说的,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有利也是有弊的。

一、科研,欲速则不达

信息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快速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技人员。快捷的信息平台,让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入门和站在新领域的至高平台。比如,当年小波变换从80年代中期提出和兴起,传到国内兴起研究热潮,整整滞后了10余年。然而,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兴起,相比国外也就滞后1-2年。造就了国内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科技人员蜂拥而上,跟进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其实,每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完善和发展,最后到应用,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缺乏基础的、系统的知识储备,尽管站在了较高的科研起点上,可能因为知识不完备、根基薄弱、方法的物理本质不清楚,盲目引入到应用领域,也只能是套概念,跑流程而已。出现问题,没法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更谈不上对该方法的理论完善和技术推进。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

二、便捷资源,助长了“黑匣子”的科研作风

Matlab的问世,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功能,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科研人员计算、绘制成果图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助长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的懒性心理。诸如矩阵运算、滤波、变换、绘图等直接利用,让科研变得轻松愉快。然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的资源“黑匣子”,是悲哀的。其后果是,可能很多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应用中对基本的矩阵运算(如特征值、特征矢量等)、卷积、FFT等基本概念也不完全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和掌握。

互联网上大量的源代码,如有关人工神经网络(ANN)、遗传算法(GA)、模拟退火(SA)、粒子群优化(PO)以及大量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算法等,不加以消化吸收,就引入到科研、工程项目中。这样,不仅应用中出现问题找不到原因所在,也没法提炼新的学术思想。因此,写不出好论文,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国际上,小波变换已经从经典小波发展到了多尺度、多方向的第三代小波分析,但国内还是一直处于跟踪模式。我相信,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也将会是一样的轨迹(本文发表:科技导报,2013,31(15):82-82

相关博文:

[1]为啥有些学科领域资源难于共享

[2]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香饽饽和万金油——压缩感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5437-677278.html

上一篇:科普:地震反演简介
下一篇:真想成为一个不需要负责任的导师
收藏 IP: 110.184.32.*| 热度|

6 毛宁波 刘洪 王鹰 李兵 王云龙 zouzoukank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