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研讨会的报告越多越好?

已有 4214 次阅读 2015-4-27 10:06 |个人分类:学术视野|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研究生, 香港, style, 研讨会

前几天香港一所大学的师生来南大交流,这一项目已经作为南大与香港这所大学常规学术交流的一部分。现在已经基本上形成惯例,每年都会举办一回。相比于上一次,这次来的人更多,且由学院的副院长带队,规模有较大的提升。这样的交流主要是以研究生为主体,主要是想提升内地和香港之间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机会和能力。这次研讨会除了老师的三个主题报告,其他都是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报告。报告的内容很丰富,一天半的时间安排了13个学术报告,每个报告15分钟,提问时间5分钟。

相比于每年举办的学会年会报告,其实这个报告密度已经算小的了。我也参加过自然资源学会的年会以及地理学会的年会。光参加的人就是成百上千,报告场次很多,不光有主会场的主题报告还有分会场的报告,甚至还有专题报告。每天算下来每天报告多达上百个,即便去听自己感兴趣的也搞不过来。而且一天听下来就只剩下累了。每年聚会时跟大学同学说,开会很累的,他们都很不信。觉得我们都是借着开会的名义去消遣去了。其实不然,开会期间集中的头脑风暴和高密度的时间安排,差一点的身体完全支撑不住,特别是像我这样老腰获得者。

高强度的学术报告当然内容丰富,遇到自己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也非常开心。但是由于时间紧张,每个报告的时间基本上不超过15分钟,遇到报告体量大的都没有完全讲清楚。最不好的是每次报告后只有几分钟的提问时间,基本上只提问一个问题,而且报告者讲解之后都没有互动的时间。通常大家在慌乱之余都会留下一句话,“会后慢慢交流”。但是会后大牛们都很忙,基本上都是以后再说。我个人感觉这样是对学术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报告者的一种忽视。每个报告其实都是报告者把自己最有把握和创新性的内容讲出来,不是为了走过场,多增加些互动交流的时间对于听者和读者都会有许多的启发。

现在的研讨会,特别是年会。举办者都想将报告数量安排的更多一些,这样内容会丰富一些。但是报告的效果却通常不是最好的。相比于年会,我更愿意去参加一个专题讲座或者一个小专题报告会。这样形式的报告更有针对性,也会有很多交流互动的机会,基本上能在当场进行消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9327-885529.html

上一篇:中国需要文化创新
下一篇:我对发表论文的认识
收藏 IP: 114.212.124.*| 热度|

4 高峡 高友鹤 刘丽丽 肖雄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