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生态学的发展途径之一:在传统积累的基础上插上新技术的翅膀 精选

已有 9504 次阅读 2015-10-25 12:38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成都, 生态学年会, 动物生态学专题

     

   

生态学的发展途径之一:在传统基础积累的基础上插上新技术的翅膀

(王德华)

 

第十四届中国生态学大会于2015923-25日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召开。

据大会统计,这次会议代表达1600人,少见的盛会。大会报告时间,报告厅一层、二层都是座无虚席。那场面,着实壮观。望着乌压压的听众,有个问题冒出来:学术报告,多少听众效果最佳呢?有没有学者计算过或研究过?朋友见到微信照片,问:这是政协会议吗?我说是中国生态学年会。朋友说:中国的生态学有希望了。我延伸了一下: 这些学者应该是可以为中国的生态与环境做出贡献的。

我们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还是按照惯例组织了专题:“动物生态学:行为、生理、生态与进化”。

由于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每年联合主办学术年会“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管理”(今年是第11届会议,11月中旬在南京召开),绝大多数动物生态学学者都选择参加更加专业化的这个会议,所以生态学会年会的这个分会场,每年组织都不是很顺利。还有出现过只有3个报告人的惊险场面。这也是我们这个专题征集报告人和论文的范围比较宽泛的原因。

这次专题组织了12个报告,除了2位代表没有到会,总共有10个报告,是人气最旺的一次。不大的会议室,听众也坐满了。这次专题的成功,主要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他们组织了5个学术报告。

10个报告,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学术水平也很棒,包括青海高原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态免疫与种群生态学、黄鼠的冬眠生理学、内蒙古啮齿动物长爪沙鼠适应高温环境的生态生理学、东亚雁类种群的变化和保护等,最有特色的就是成都生物研究所组织的5个报告,从爬行动物通讯系统的适应与进化,沙蜥社会交流对视觉信号结构的影响,树蛙科动物的系统学、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同域分布两种蛙的适应性趋同和趋异,以及蜥蜴的个性与能量代谢和生态免等。还有一个报告是关于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从保护一个野生梅花鹿种群的实践过程进行了阐述。

简单总结几点这次报告会的特点:

  1. 研究积累和问题驱动的科学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在野外控制种群密度的条件下,进行生态免疫和内分泌等生理特征的研究,试图找出与种群密度、母体和后代之间的一些内在关系或可能的因果关系,是当代动物种群生态学中比较重要又很少见的研究途径。冬眠的生理、生态和进化意义,研究历史悠久,但由于问题的迷人性和潜在的实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领域。我国曾经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但这个领域一直没有发展起来。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工作,逐渐深入到机理,进展很好。动物对不同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研究,是我国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前关注低温适应多一些,对高温适应关注少。通过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对沙鼠适应高温环境的生理生化和细胞分子等层次的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物种保护无疑是动物生态学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采用野外行为、种群检测,与相关生理学特征进行结合,分析雁类等鸟类种群的变化,可以获得系统整合的数据和结论。成都生物所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学的研究中心。爬行类的声音通讯,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种间竞争与适应进化等领域的研究,发展很快。

  2. 新技术方法的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对于生物科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学研究也是一样。在野外自然环境中,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去分析和测定一些利用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生态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力。如何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更是上一个高层次研究的先决条件,野外生物学需要,但我国在这些方面比较缺乏。免疫学和内分泌学手段可以与野外生物学、生态学特征结合起来。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组学时代的心技术方法,对于冬眠生理学、极端环境生理学等,无疑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分子生物学与系统发育、动物地理和古生物地理等领域的联合,已经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发现。

  3. 给青年学者提供发展的舞台。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尝试,都是从年轻学者开始的。新领域的探索,学科交叉,新思维的引进,青年学者有着天然的优势。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的报告多是成都生物所的年轻学者,他们这些年来成绩斐然,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赞誉。不少青年学者都是从基金委的青年基金和科学院的一些人才基金开始起步的。青年人,尤其是有志向的青年人,有潜力的青年人,需要的是机会,需要的是支持。第一桶金,对于青年人的确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对于已经展示出能力的年轻人,应给予持续支持。对青年人的扶持和爱护,应该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文化和传统。

动物生态学,在生态学这个学科中的地位不用多说。生态学的核心,生态学的根本,是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实验室在野外,在大自然中。生态学的科学问题在大自然中。这一点,青年学生必须清楚。脱离了根本,背离了自然,就不是生态学了。翻开国内外的生态学教科书,浏览国际生态学的学术期刊,就会对生态学的主流和内涵有一些直感的。

感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竞峰副研究员的通力协作。

感谢这次专题报告会的各位报告人:

边疆晖(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母体和当前密度应激对子代免疫力的耦合效应

杨明(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达乌尔黄鼠的冬眠生理学研究进展

曹垒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东亚雁类种群现状

唐业忠(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通讯系统的进化

王德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长爪沙鼠对环境的生理适应

李家堂(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树蛙科动物的系统学、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黄燕(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sympatric divergence andconvergence in Fairana frog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adaptive evolution(秦岭-大巴山区两种隆肛蛙的形态变化)

齐银(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青海沙蜥社会交流对视觉信号结构的影响

陈竞峰(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青海沙蜥个性行为与能量代谢、生理表现和免疫能力的关系

王树清(拜泉县生态文化博物馆):培育生态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930861.html

上一篇: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下一篇:科普文章:高原低氧适应研究的好模型动物:高原鼠兔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41 王春艳 陈楷翰 谢平 梅志平 黄仁勇 黄永义 刘乐乐 武夷山 蔡小宁 李建国 尤明庆 唐常杰 彭真明 关志林 陈南晖 赵赫 张珑 郭向云 文克玲 罗德海 戴小华 高建国 毛秀光 陈敬朴 科学出版社 李学宽 鲍海飞 王有基 李天成 赵斌 王喆 陈浩 蔡庆华 曾新林 capenter decipherer aliala ddsers xqhuang shenl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