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空中夜读随记

已有 3506 次阅读 2014-9-14 14:43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随感, 感动, 南非, 《读者》

空中夜读随记

(王德华)

 

从南非约翰内斯堡飞往北京需要十四多个小时。近几年出差,一般很难休息好。飞机起飞是当地时间晚上八点左右。在飞机上稍微迷糊了一会儿,就没有了睡意。担心影响他人休息,一个人在夜色里呆呆地坐着,回忆着这几天的事情。过了一会儿想读点书,还是打开了阅读灯,拿出出发时带着但一直还没有阅读的《读者》(17期)。第一次这么有耐心地静静读几乎每一篇文章。没有想到,有些文字,竟然把眼泪给催出来了。

流泪多的当属《骆驼和他的姑娘》(张嘉佳)这篇文章。写的是有位姑娘,在作者眼里是黑暗料理界的霸主,她煮的菜是千篇一律焦黑焦黑的。据说作者的小狗兴冲冲地吃了她做得排骨都得到边上小心翼翼地吐出来,然后躲到墙角哭到大半夜。有一位叫骆驼的小伙子却很能享受姑娘做得菜,后来两人就结婚了。再后来姑娘患癌症去世了。有一个春节,朋友放心不下去看望他。发现骆驼在写一本菜谱,朋友很奇怪。他看着骆驼把米饭倒进油锅,然后撒了半袋子盐,炒了一会儿,吃了一勺,说了一句“真够咸的,但是还是缺点苦味。”朋友就明白了骆驼为什么要写这本菜谱:他没能将姑娘留住,至少能留住那些味道。骆驼哭着跟朋友说:“我挺幸运,找了个做菜独一无二的太太。她离开我后,能留给我复习的味道真多。”朋友后来劝他还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骆驼去了土耳其。期间朋友几次想打电话给他,但一直也没有打。后来骆驼来到朋友家,说“只有你一人没有问候我。我看过你写的一段话,觉得那就是我现在的人生,我很满足。”骆驼给朋友写了一行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全部是她不经意写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朗读”。骆驼走后,朋友想起来是自己在微博上的一段话:“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晴时满树开花,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越指尖,入夜每个电台播放的情歌,沿途每条山路铺开的影子,全部都是你不经意写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朗读。这世界是你的遗嘱,而我就是你唯一的遗物。”

夜里坐在静静的机舱里,读着这段文字,很受文字的感染。当读到“这世界是你的遗嘱,而我就是你唯一的遗物”的时候,眼泪还是没有忍住流了出来。世界的美好不美好,全在感觉,在自己的一种心境。这种美好的心境,是需要自己寻找、经营和维护的。物是人非,要留住这份心境是何其难。

 

《珍宝的灰烬》(王晓莉),写的是一位母亲与患智力障碍的儿子的故事。头发已经白了的母亲每天牵着介乎男人和男孩之间的儿子的手,脚步迟缓地走在街道上。在大排档上耐心喂着孩子米粉。作者说母子是彼此的天使。我们的传统理念是养儿防老。在这件事情上,有一个看门的女人说了一句很让人揪心的话,“这个娘肯定是放心不下的,天天想得睡不着觉的事就是,她死了之后儿子怎么办啊。”这是够让人心焦的。估计不会有第二个人跟母亲一样懂得如何照料自己有智力缺陷的儿子,也不会那么有耐心。也不会再有一个人让这个儿子感到更安全。作者在文末写道:“生活的火焰不能够总是烧得旺盛与鲜艳。尤其对于小人物而言,更多的时候,它是灰烬的代价和化身。然而,当你于灰烬里埋头寻找,灰尘扑面呛人的刹那,你会发现,总有一块心一样性状的钻石或珍宝,让你怦然心动。”

 

《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作者是杨绛本人。杨绛写道她做过很多种工作,从大学教授、中学老师、补课老师到作者等,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生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钟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发的终身大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和体力,却不算冤枉。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能够保全自己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在钱钟书年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曾读过一篇文章,说杨绛为了让自己长寿,各个方面都很注意。她知道钱钟书离开她不能生活,所以她必须要走在钱钟书后面,所以必须要活过钱钟书。当时读着就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了。

 

 



读书荐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827695.html

上一篇:自我胡言(4):还有真正的科学家吗
下一篇:自我胡言(5):重视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不会过时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8 曹聪 王海辉 王善勇 郑永军 张忆文 姬扬 陆俊茜 z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