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维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urman 搞物理,80后,曾浪迹中科院两个所和丹麦一大学从事多年超冷原子实验和量子模拟

博文

为什么“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精选

已有 26138 次阅读 2016-1-11 13:3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日,潘建伟院士带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该团队也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历史上最年轻团队的记录。五位完成人按获奖顺序依次为潘建伟院士、彭承志教授、陈宇翱教授、陆朝阳教授、陈增兵教授。其中潘建伟、彭承志、陈增兵三位为“70后”,陈宇翱和陆朝阳为“80后”。

与以往的很多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相比,该团队在顶级论文数量和国际影响力上都更为出类拔萃,其成果3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Physical Society)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The Top Physics Storiesof the year2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最近被英国物理学会Physicsworld网站评选为2015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第一名(Breakthroughof the Year)。

这次潘建伟院士团队获奖的项目名称为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就是潘建伟院士2012年在《现代物理评论》(Reviewof Modern Physics)杂志上发表的论文“Multiphoton entanglement andinterferometry”的译名[1]。《现代物理评论》为物理学领域最顶级的综述杂志,仅向各个领域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约稿来介绍该领域最新进展。潘院士这篇综述也是中国科学家发表在该刊物的第一篇实验论文。

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多个方向上,潘建伟团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而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作为核心研究内容之一,贯穿始终。多光子纠缠顾名思义就是让多个光子产生纠缠。这是利用光子做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计算的必要前提。

--------------------------------------------------------------

量子力学中纠缠指的是多粒子的一种叠加态。以双粒子为例,一个粒子A可以处于某个物理量的叠加态,可以用一个量子比特来表示:ΦA=a|0>A+b|1>A。另一个粒子B也处于叠加态:ΦB=c|0>B+d|1>B。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就会形成一个双粒子的叠加态,例如:ΦAB=ad|0>A|1>B+bc|1>A|0>B,就是一个纠缠态: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反之,当A粒子处于1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0态。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纠缠态都可以存在,因此量子纠缠曾经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并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因为违反了他提出的定域性原理)。但是后来一次次实验都证实量子力学是对的,非定域的量子纠缠可以存在,定域性原理必须舍弃。

随着量子信息学的诞生,量子纠缠成为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核心。最新的研究标明,微观的量子纠缠和宏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甚至是时间之箭的起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针对量子信息处理尤其是光量子计算的需求,纠缠的光子数自然是越多越好。在实验上,光子纠缠需要对光子源产生的光子通过各种光学干涉的方法来获取,这就是多光子纠缠多光子干涉度量学成为一个整体课题的原因。产生纠缠的光子数越多,干涉和测量的系统也就越复杂,实验难度也就越大。

如图1,一个紫外光脉冲照射BBO晶体可以有一定概率产生一对光子(oe),通过在偏振分束器(PBS)上的一次干涉,o光子和e光子都可以形成水平偏振H和竖直偏振V的叠加态,于是o光子和e光子就形成了一个纠缠态|HH>+|VV>(即o光子是H偏振时,e光子一定也是H偏振,反之o光子是V偏振时,e光子一定也是V偏振)。


1,双光子干涉和纠缠产生的光路示意图(图片来自文献[2]

把双光子干涉产生纠缠的方法层层累加,扩展到更多的光子,就可以形成更多光子的纠缠。潘建伟团队从200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纠缠光子数的世界纪录。2004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5光子纠缠[3]2007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6光子纠缠[4]2012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8光子纠缠[2],并且保持该记录至今。

2是实现8光子纠缠的光路简图。由于光子产生和光学干涉测量的概率都是随着光子数指数上升,所以每增加一个纠缠光子,光学干涉系统就要复杂一倍,纠缠的产生难度也会随着光子数指数上升。该团队通过一个个在国际上原创的多光子干涉测量技术,经过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实验困难,才能够多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记录,并将记录定格为8个。

该团队以多光子纠缠技术为基础,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世界首个百公里级的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5],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了世界上首个光量子Shor算法[6]和拓扑量子纠错[7]


2  潘建伟团队实现8光子纠缠的光路示意图(图片来自文献[2]


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实至名归,但这仅仅是潘建伟院士团队的一部分工作。

2016年,该团队承担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发射升空,将实现世界首个星地间的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同时,源于该团队技术的世界首个量子保密通信主干网络京沪干线也即将建成。

在量子计算领域,该团队和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在保持光量子计算世界领先地位的同时,将大力推动我国量子计算整体研究水平。有理由期待潘建伟院士的团队在未来会带给中国和全世界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J.-W. Pan, Z.-B. Chen, C.-Y. Lu, H.Weinfurter, A. Zeilinger and M. Zukowski,

“Multiphoton entanglement andinterferometry”,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84, 777 (2012)

[2] X.-C. Yao, T.-X. Wang, P. Xu, H. Lu,G.-S. Pan, X.-H. Bao, C.-Z. Peng, C.-Y. Lu, Y.-A. Chen and J.-W. Pan,

“Observation of eight-photon entanglement” Nature Photonics,6, 225 (2012).

[3] Zhi Zhao, Yu-Ao Chen, An-Ning Zhang, TaoYang, Hans J. Briegel, Jian-Wei P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five-photonentanglement and open-destination teleportation”, Nature 430, 54 (2004).

[4]Chao-Yang Lu, Xiao-Qi Zhou, Otfried Gšhne, Wei-Bo Gao, Jin Zhang, Zhen-ShengYuan, Alexander Goebel, Tao Yang, and Jian-Wei Pan,

“Experimental entanglementof six photons in graph states”, Nature Physics 3, 91 (2007)

[5] J. Yin, J.-G. Ren, H. Lu, Y. Cao,H.-L. Yong, Y.-P. Wu, C. Liu, S.-K. Liao, F. Zhou, Y. Jiang, X.-D. Cai, P. Xu,G.-S. Pan, “Quantum teleportation an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over100-kilometre free-space channels”, Nature, 488, 185 (2012).

[6]C. -Y. Lu, D. E. Browne, T. Yang, and J. -W. Pan, “Demonstration of a CompiledVersion of Shor’s Quantum Factoring Algorithm Using Photonic Qubits”, Phys.Rev. Lett. 99, 250504 (2007)

[7]Xing-Can Yao, Tian-Xiong Wang, Hao-Ze Chen, Wei-Bo Gao, Austin G. Fowler,Robert Raussendorf, Zeng-Bing Chen, Nai-Le Liu, Chao-Yang Lu, You-Jin Deng,Yu-Ao Chen and Jian-Wei P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opological errorcorrection”, Nature 482, 489 (2012)

 

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赛先生》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127-949646.html

上一篇:从“Feynman事件”看娱乐炒作对科学传播的损害
收藏 IP: 101.231.226.*| 热度|

30 杨正瓴 黄仁勇 吕喆 孙学军 黄永义 徐令予 金拓 罗会仟 吴国林 蒋敏强 张江敏 蒋德明 田云川 李红雨 陈理 赵凤光 张鹏举 王涛 刘全慧 相宏伟 魏焱明 CNLX2013 shenlu fangfeng1979 aliala wangshoujiang3 zjafwangchong hawkingIsMinkeO droopgo qyh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