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米尔高原上的中国白种人——塔吉克族人
黄安年文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是我国唯一的白种人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与和田地区的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41028。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使用塔吉克语。百度百科词典称:“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雪岭冰峰之下的河流两岸谷地,既有连绵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穑的土地。自强不息的塔吉克人民就生活在这里。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下面20幅,是17日在汽车上即时拍摄的,反映了塔吉克人生活的不同侧面。
*******************************
附网上三篇文章:
********************************
(一)帕米尔高原上的中国白种人
金羊网 2007-09-10 15:06:35
帕米尔高原上的中国白种人在中国新疆南部———帕米尔高原,离喀什300-400公里的地方,叫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那里生活着据说是中国唯一的白种人———塔吉克族人。
塔什库尔干位于帕米尔高原东端,喀喇昆仑山脉与兴都库什山脉以北,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帕米尔在波斯汉语中意为“平顶屋”,言大地一屋顶也。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天山、兴都库什山以此为中心,如巨龙蜿蜓,气势磅礴地向四面八方奔腾而去。只有这高原可以束住它,因此它又叫“帕米尔扣结”。
在海路尚未开通之前,帕米尔是东西之间来往交流的必经之路。古代丝路在进入塔里木盆地以后,分为南北两道,向着不同的目的地廷伸,而到了葱岭后又交汇一处,直达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石头城。从那里起,又分南北两道,到中亚、小亚细亚、南亚次大陆以及更远的地方。这使塔什库尔干成了东路的终点和西路的起点。
正因为塔什库尔干是丝绸之路的要塞,因此在周穆王西巡以来的三千年时光中,已有无数的使者、将帅、王侯、艺家、文人、僧侣和往来跋涉的商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通过政治上的抗争和亲睦,军事上的冲突与结盟,经济上的交流与贸易,文化上的冲撞与交融,科技上的渗透与演进,留下了无数浓墨重彩的画卷和撼人心魂的诗篇。
县城在塔什库尔干镇有人口2.66万,主要以塔吉克族为主。这是一座边境高原小城,县城很小,但方正比较整齐,柏油马路两旁种植着白杨树,街道的转弯处还竖立着水泥雕像(似乎塔吉克族人像)。由于近年来旅游的人逐渐增多,旅馆盖了不少,饭馆、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也有。塔吉克人对人十分友善。去年11月,是塔吉克人结婚的季节,我们随着歌声笛声到了塔合曼乡一户人家,他们拿来点心糖果热情地招待我们。午餐时,还请我们吃抓饭、吃羊肉。塔吉克的女人、孩子在婚礼上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很似俄罗斯民族服装,长皮靴、红裙子,或是红衣服套背心、长皮靴,头戴高顶花帽子,非常热情地邀请你拍照,大方、微笑,老人小孩翩翩起舞,可以使你拍下不少的好照片。
交通
塔什库尔干几个比较著名的景点是: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喀拉库勒湖、石头城。交通中巴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帕米尔高原,为柏油路面,比较平整。从喀什市租车到塔什库尔干县城,夏利车300-400元)天,桑塔纳600-800元)天。坐班车:这里最经济的方式。喀什到塔什库尔干每天一班车,夏季有时发两班车。建议你在客车到达卡拉库力湖这个点时,你就下车。然后等次日的班车来后再前往,司机一般都不会拒载半路上车的人。在卡拉库力湖下车可以看到公格尔峰、慕士塔格峰和卡拉库力湖的雄奇景色。
从县城到塔合曼、达布尔等乡有班车,每天1-2班,一般是人满发车。
进入瓦罕走廊除了搭便车,只有租车或租马匹,要么就是骑车或徒步。租车最好在县城里租,目前越野车是600元)天。马匹租金在60-100元之间,可以砍价。
提示
1、帕米尔高原的很多地方属边境地区,边境管理十分严格。以前的惯例:你必须要带好有效身份证,并带身份证到喀什边防支队办理通行证。必须持有边境通行证才能进入帕米尔高原,不然,走到盖孜边防检查站,你就会被在那里执勤的边防武警挡回来。参加旅行团体的旅客可委托旅行社统一办理。经红旗拉甫出入境的旅客包括外国人、外籍华人、华侨、港澳台居民,还必须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事先备妥合乎有关规定的有效旅游证件。同时,应按巴基斯担政府规定,事先备妥在巴基斯坦口岸入境时必须交验的有效证件。去年(2006年11月)我们去时,在盖孜边防检查站只凭身份证就可以了,方便好多。
2、高原上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婴儿的死亡率较高,因此,他们对于每个生命都给予百倍的呵护,也保持着异常的警觉。他们很少有赞扬孩子的,这是他们的禁忌,在塔吉克乡亲家中,你可去赞美他的牛羊,但不要去赞美孩子或长久地盯着孩子。
(http://www.ycwb.com/ycwb/2007-
(二)
徐俐手记:帕米尔高原上的平静生活
http://www.sina.com.cn
徐俐感言
这是一次渴望已久的行走,在行走中感受生命的精彩与不同
去帕米尔高原之前,只听说过塔吉克民族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一无所知。我们三号早晨从喀什出发,赶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那里做一场直播。喀什已经在新疆的西面,而塔什库尔干在喀什的西偏南,正在帕米尔高原之上。帕米尔高原号称“万山之祖、万水之源”,而世界第二大高峰乔格里峰、“冰山之父”慕士塔峰都在塔什库尔干境内。
路并不远,只有三百多公里,但听说路很不好走,要做八小时的路上准备。开出喀什城,经过疏附县不远,车队就开始依山而行。
看来,这就是帕米尔高原了。
生长在内地,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山体,山上没有土,只有连绵的岩石,偶尔有一点卵石裹着黄沙的层积。岩石极富力量感,造型上象被刀刻过,体积巨大又善于变化,彼此连绵,简直就是触目惊心地横亘在眼前。“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山体,是一生的遗憾。”我象在自言自语。
两岸的岩石山体之间,是时宽时窄的漫滩,河水并不清澈,象含有极多的矿物质。而漫滩和山体之间,有连片的黄沙土,路就修在这样的沙土上,汽车一过,沙土剧烈地扬起,眼前瞬间就昏黄了。路两边极少有绿,而生命应该在绿洲之上,所以偶尔一点的绿地,再有几棵杨树,是这样的景致就一定有人了。有时,人也会把自己孤立在一片沙土之间,没有任何理由,只是一个长方形盒子一样的土坯房,就那样直直地戳在那里,让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出,那到底是为什么。
帕米尔高原就是塔吉克人的故乡。
一个民族是需要合适的生存空间的,生活在如此险峻、如此严酷的高山之间,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道路还在修,除了沙土扬起,更多地时候我们不断地被颠簸的汽车调侃着,靠在椅背的头部完全没法儿固定,不断地被拨来拨去。车速仅有二十迈,人坐不稳,更无法闭目入睡,原指望直播带来的疲劳能在车上得到缓解(我们按北京时间工作,按新疆时间吃饭,在两小时的时差中,唯一压缩的就是我们的睡眠时间),一路走着,就知道完全不可能。
住在山里的人们怎么出山呢?
在这样的路上坚持了七小时,突然发现汽车驶入了一片茂密的树林,紧跟着就是宽阔的柏油路,塔县县城到了。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全县只有三万多人,塔吉克族占了百分之八十五,中国全部的塔吉克都在这里。
到县城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县城在海拔三千多米之上,人多少有点高原反应。因为连日的直播和长途赶路,我的体力有所下降。原以为一月份的西藏都去过,这样的高地该不算什么,可终究还是乏了,尤其头沉,明显的高山症状。在提醒自己不得不休息两小时之后,我打算抓紧时间到县城里去转转。我们一路走来,基本没有这样可以自由转悠的时间。于我,就是奢侈。所以我要赶紧去。塔县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唐代的一座古王城,叫石头城。我原想去那看看。出招待所没走百米,就看见路边牙子上坐着两个长得十分好看的孩子。孩子高高的鼻子,深凹的大眼,睫毛卷翘着,面庞窄削,完全一副欧洲白种人的样子。孩子大的是女孩,约十来岁,小的看不出性别,约四、五岁。我立刻过去同他们打招呼,问他们:“可以同你们照相吗?”没想到,孩子十分大方,大的用汉语回答我:“可以。”我一听她会说汉语,立刻有了更多的兴趣,开始问她,家里有多少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几?对于我拉拉匝匝的提问,小姑娘尽管有些腼腆,但也都一个不落地回答了。不一会儿,又来了一群孩子,大约有七、八个,大的十三、四,小的五、六岁,见我蹲着,同先两个在聊天,后来的也都坐在了马路牙子上,等着我发问。一群多可爱的孩子呀!尤其是他们的长相,其中一个叫苏来曼的九岁的男孩,长得堪称精致,有点童话里王子的味道,五官绝对无懈可击。孩子们并不问我从哪里来,也不问我是什么人,只抢着回答我的问题,有时候被我逗得就咯咯直乐。大约聊了有半小时,我问他们:“你们有谁愿意请阿姨到家里去做客呢?”没想到,所有的孩子一拥而上,拽胳膊扯袖子地直嚷嚷:“去我家,去我家。”让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我只好说:“这样吧,谁家离这近,就去谁家。”这下苏来曼高兴了:“阿姨,去我家吧,就在边上。”我的建议看来有理,其他孩子再没坚持,都跟着我一起去了苏来曼家。
在一排土坯房下,苏来曼打开了其中的一扇门,迎面是一个十来平米的小院,再进一道门,就是屋里的正厅了。我第一眼的感觉,是屋里收拾得异常的洁净。任何家什都摆放得井井有条。我问苏来曼:“今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吗?”“都不在。”“那你能带阿姨看看你家的房间吗?”“可——以。”苏来曼似乎很高兴我有这样的提议。他拉着我的手,我的身后又跟着一串小人儿。他先指着一间大一点的卧室:“这是爸爸妈妈睡的。”我说:“你睡哪呀?”他指着隔壁的一间,说:“我和姐姐睡这儿。”还有一间正儿八经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圈紧挨着的沙发,数量比城里人的要多出一倍,像一种开圆桌会议的布置。几间房子都是一样的洁净,陈设也算舒适。“苏来曼,你们家卫生间在哪儿呀?”不曾想,他突然窜到一张略小的门前,紧紧地把门扣住,对我说:“不要看,不要看。”我说:“那有什么紧呀,如果是担心不干净,以后帮妈妈一起打扫就行啦。让阿姨看看嘛。”经不住我的劝,苏来曼最终还是把门打开了,我一看,砌有白瓷砖的卫生间干干净净。我问苏来曼:“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不可以给阿姨看呢?”他不好意思地低头,我也就没再细问。苏来曼的家有两个电视,一部电话,炕上的铺盖殷实而整齐,加上那一圈沙发,在当地应该也算个不错的人家。我问孩子们:“ 都在上学吗?都学一些什么科目?”适龄的孩子都上学了,他们不仅要学汉语,还要学维语。塔吉克族自身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这样一来,孩子们至少可以说三种语言。一个上中学的女孩,说她的英语不错。我说:“你了不起,居然会说四种语言,人才呀。”她不好意思的笑了,把头撇了过去。孩子们对我仿佛有种天然的信赖,我问什么,他们都如实做答。最后我问:“孩子们,你们长大后,最想去什么地方?”大多数回答:“去乌鲁木齐。”还有一两个说,去北京或者上海。有一个说要去美国的,就是那个说自己英语好的女孩子。苏来曼想去北京,我问他:“怎么才能去呢?”他说:“好好读书呗!”我说:“你会吗?”他说一定会的。“那就跟阿姨拉钩吧。”他说他们这里叫做吹胡子,就是两人彼此钩住小拇指,再用嘴吹着各自的大拇指,吹了胡子,就算一言为定了。我把地址留给了苏来曼,跟他说:“你要真到北京去,就来找阿姨。”看他的眼神,他是信的。
塔吉克的孩子们给我的印象,虽然处在边陲小城,却是那样的开朗、健谈,尤其是他们的友善,那种完全不设防的友善,让我这个久居大都市的人,心怀感激!
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同当地更多的成年人交往,有一个场景印象深刻。塔吉克的妇女总穿着极鲜亮的裙子,那鲜亮,在沙土中闪过的时候,会给人意外的惊喜,甚至是希望。原以为在帕米尔高原那样的生命禁区里,是不可能有那样的鲜亮的。但那鲜亮,却时常从我的眼前掠过。当我以为漫漫黄尘中,不可能有生命出现的时候,那鲜亮就及时地在我眼前一闪,告诉我:塔吉克人就在这里。塔吉克人自称是鹰的传人,生活在高原之上,鹰,就是他们最终的图腾。
写于9月4号喀什东海渔村宾馆
http://news.sina.com.cn/c/
*******************************************
(三)塔吉克族(百度百科)
【民族概况】
我国的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41028。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也使用雏吾尔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南有海拔
【历史】
塔吉克族人口虽少,却历史文化悠久。“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据民间传说,该词的原意为“王冠”。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若干世纪,这些操东部伊朗语的部落,就已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其中分布在帕米高原东部的部分,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管辖。塔什库尔干地区属于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塔吉克族先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并发展自己。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蝎盘陀国,竭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在3——4世纪,他们已发展了,灌溉农业,过半农半牧生活。蝎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开元(713~741)中,在此设“葱岭守捉”戍所。公元8世纪,蝎盘陀国消亡。公元9——1 6世纪,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蒙古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特别是从10世纪开始传入喀拉汗王朝境内的伊斯兰教,对塔吉克人的影响强烈,以致后来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明朝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塔。从1 7世纪后期到l 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17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全国,对塔什库尔干,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社会经济】
清代以前,塔吉克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较绶慢。17世纪末,统治色勒库尔的嵌族、头人强迫塔吉克族人民缴纳赋税,服无偿劳役,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合为一体,剥削甚重。由于缺乏铁器,长期使用帕米尔特有的野羊犄角犁地,生产水平低下。直至清初色勒库尔地区与u符什、叶尔羌等的商品交换逐渐展开后,粮食、棉布、铁器才输入塔吉克地区。在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帮助下,塔吉克族在耕作方法,兴修水利,畜产品加工,繁殖牦牛、大尾羊等技术方面,才有了比较快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聚居在蒲犁的塔吉克族,畜牧业占主要地位,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生活,春播以后上山放牧,秋季回村收获过冬。当时的塔吉克牧区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牲畜大量集中在少数牧主和富裕户手中,牧主雇佣牧工进行剥削,一部分牧主和富裕牧户把牲畜交给贫苦牧民代牧,进行封建的分成制剥削。分布在莎车等县农村的塔吉克族居民定居务农。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泽普县一户塔吉克族地主占地多达4500亩。在这一地区“伙种”是主要剥削形式,地主将土地拨给“邻居农民”耕种,收获时先由地主扣除种子和耕牛等费用,然后双方对分。田赋归农民负担,同时农民还必须以60%左右的劳动日到地主直接经营的土地上服劳役,他们的家属也要为地主无偿从事各种家务劳动。
1949年塔吉克族地区获得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同年,在南疆成立了莎车县札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农牧区在1958年春基本上完成合作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塔吉克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援,获得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成倍增长。农业生产由于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工业从无到有,创建了许多小型工厂企业。新建的水力发电站,照亮了山城塔什库尔干。帕米尔高原千山万壑,过去交通非常不便,1957年国家投资兴修自喀什一塔什库尔干的公路。已实现乡乡通邮路。过去,古老的塔什库尔干城堡仅有很少一些小土屋,现在帕米尔高原上兴建了机关、学校、医院、商店、银行、邮局、俱乐部等,以及成片的宿舍区。1949年以前·塔吉克族89%是文盲,现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并建立了中学多所,不少塔吉克族青年到喀什、乌鲁木齐和北京等地升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深造。过去塔吉克族中没有任何医药设施和医生,疾病蔓延,人口锐减;现在县有医院,各乡有常驻医生,各村有保健站,并经常有巡回医疗队深入牧场、山村为牧民防治疾病。塔吉克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文化艺术】
塔吉克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过去,没有文字,靠口头传送。著名的诗歌《雄鹰》、《白鹰》、《聪明的宝石》、《各式各样的》和《利可司尔水鸟》,总称“玛卡木”,是诗歌的代表作。传说《慕土塔格山》和《大同人的祖先》生动感人。塔吉克族能歌善舞,音乐有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乐器为纳依(鹰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和热瓦甫(弹拨的六弦琴)。舞蹈大都为双人舞,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族还有独特的戏剧艺术,分歌舞剧和话剧两种。语言生动幽默,动作滑稽,寓意深刻。歌舞剧《老少夫妻》一剧很有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塔吉克的工艺美术有刺绣、编织和补花等。
【风俗礼仪】
住户大多是家长制大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堂、表亲联姻较普遍,盛行早婚。现在大多执行《婚烟法》的规定。
塔吉克族人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其礼节质朴、亲切。男子相见,互相握手或互吻手背。妇女相见,长辈吻幼辈的眼或前额,幼辈吻长辈的手心,平辈互吻面颊和嘴唇。男女同辈相见,女方吻男方的手心或握手。子女与父母相见,要吻父母手心,以示敬重。家庭中最热情的礼节是拥抱。
塔吉克族民风淳朴、敦厚,社会道德高尚,凡到过塔什库尔干的人,都会为这里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族和睦,社会安定而惊叹不已。在当今社会,它确实堪称一奇!
由于宗教关系,塔吉克族的饮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没有经过宰杀而死亡的动物,禁食猪、马、驴、熊、狼、狐、狗、猫、兔和旱獭等动物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忌看羊产羔。交谈时忌脱帽。
他们对粮食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他们对牲畜特别爱惜,禁止用脚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圈,并忌讳羊在产羔时去观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这两日也不偿还别人的债务,所以这两天他们也不去讨债,别人也不来买畜或还债。
如果骑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门口下马,更忌讳快马到门口下马,这意味着报丧或有其它什么不吉利的消息。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
【服饰】
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出门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多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男女都穿红色长统尖头软底皮靴。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青年妇女的帽子上镶有很多饰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缀有一排色彩华丽、熠熠闪光的珠子和银链,配以耳环、各种宝石项链和称为“阿勒卡”的圆形银胸饰,显得娇美、艳丽,楚楚动人。当她们外出时,帽子外要披一条数米长的红、黄或白色大头巾。
【饮食】
最佳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塔吉克族饮食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需要和民族特点。牧区的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肉为主;农业区则以面食为主,奶和肉食为辅。面食主要是用小麦、大麦、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馕。他们的饮食品种较多,具有特色的食物有:奶粥、奶面片、奶面糊、酥油面糊、酥油奶糊、酥油青稞馕、酥油浇馕、抓肉、抓饭、奶酪、奶干、奶茶等很多。
【民居】
牧民在村中有固定住宅,一般为土木结构平顶屋。屋内不分间,四周筑有土台为坐卧起居之地。在牧场上使用简陋的矮土屋。四壁无窗。靠屋顶的天窗透光、通风。室内不分间,全家男女老少饮食起居都集于一室。室内四周为土台,上铺毡毯,以供坐卧。在夏秋放牧季节,少数牧民使用毡房。
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厚而结实。顶部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通风透光。在院墙以内最大的住屋称为“赛然衣”,另有牲畜棚圈和厨房,有的还有客房和库房。由于高原多风雪,室内虽比较宽敞,但较低矮,四周筑土炕,长辈、客人和晚辈分侧而居,土炕上铺毛毡以供坐卧。炉灶在大门对侧,灶后另有小间储藏室,存放油、肉、干果和粮食。牧民夏季上山放牧,多住毡房,或在牧场筑土屋。
【宗教信仰】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鹰与塔吉克族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塔吉克人的民间舞蹈名之曰“鹰舞”,其基本动作完全是模仿鹰的动作。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乐器是鹰笛,这是由鹰的翅骨制成的。塔吉克族人中广泛流传着有着鹰的各种传说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鹰总是与塔吉克人生死与共,息息相关,在危难关头,鹰总是挺身而出,牺牲自己,为民众创造幸福。在一般塔吉克族人的观念中,鹰也是勇敢、正义、忠贞、纯洁的象征。可以推测,鹰是塔吉克族先民崇拜过的动物图腾,现在塔吉克文化中与鹰有关的这些文化现象正是远古塔吉克族先民鹰图腾崇拜的遗存。
塔吉克族宗教界的著名人士认为,我国塔吉克族在公元10世纪即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是我国唯一的信仰伊斯玛仪教派的民族。
【节庆】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塔吉克族的节日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时间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历3月。家家大搞卫生清洁工作。一清早,由小孩牵一黄牛到屋内绕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面粉,喂少许饼后牵出。接着,全家鱼贯而入。然后互相幸访祝贺。妇女们要给来宾的左肩上撒面粉,以示吉祥。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http://baike.baidu.com/view/5026.htm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