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已有 5970 次阅读 2008-2-6 10:21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

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黄安年的博客/200825日发布

 

本文发表在笔者《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6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第126-145页。网上发表时,“本世纪”改为“20世纪”。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3125日首发。现在已是11年后,情况又有新的变化,这是需要注意的。

 

***********************************88

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3125日网上首发

 

 

. 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当代世界人口的爆满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当代世界人口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世界人口的迁移呈现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急剧的增长趋势、国际人口流向发达国家趋势有增无减、人口结构上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化趋势、以及人口素质的极端不平衡。

 

  ()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

 

1.  世界人口绝对数字的迅猛增加

   

据苏联人类学家乌尔拉尼斯估算, 公元前300万到110万年前, 全世界共有23万人。在290万年间每千年人口增加不到1%。公元前15000年到公元7000, 世界人口由300万增加到1,000万。据生物学家和人口学家赫胥黎推算, 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人口为500万左右, 公元前夕为2.5亿人口。公元1000年为3亿人口, 公元1500年为4.46亿人口。公元1650年为5.5亿人口。公元1830年为10亿人口, 大体上200, 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1900, 世界人口16.5亿, 1930年世界人口20亿。100年增加了一倍。1950年世界人口25.13亿, 1960年世界人口30.27亿, 30年间世界人口又增加了第三个10亿。1976, 世界人口超过40亿, 16年内世界人口增加了10亿, 1987711, 世界人口突破了50亿大关。这一天被称为 “50亿人口日”, 这第五个10亿人口只用了11年多时间。80年代人口专家说, 世界上每分钟增加150, 每天增加22万人, 每年增加8,000万人, 相当于一个孟加拉国, 1993年人口增加9,000多万。从1950年的25亿多到1987年的50亿多,人口翻一番只用了37年时间。1990年世界人口为52.98亿, 1994年人口突破57亿。预计到1998年世界人口会突破60亿, 2000年达62.2亿, 2020年超过80亿人口, 202584亿, 2050108亿人。从1960年到1998年人口翻一番只用28年就行。〖1〗我国人口在199312月为11.86亿, 19942月底已达12.02亿, 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2. 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

   

公元前5500-3000年为0.04; 公元前3000年前850年为0.06;850公元前-公元1650年为0.07; 公元1650-1800年为0.4; 公元1800-1900年为0.5; 公元1900-1950年为0.8; 公元1950-1980年则激增到1.9, 其中60年代高达2.09%。7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的人口是公元初到公元1200年间的全部净增人口数。1980 -1992年世界年平均增长率为1.7%。其中其他低收入国家(不包括中国和印度)2.6, 中国为1.4,印度2.1,发达国家为0.7%。〖2

 

3. 当代世界人口的激增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1950-1980年为例, 全世界人口由25.13亿增加到44.32亿, 增长率为67.13; 其中发达国家的欧洲国家由5.72亿增加到7.5亿, 只增长了31.12, 而发展中国家则由16.43亿增加到32.83亿, 净增了99.8, 几乎在30年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2.3, 其中拉丁美洲地区高达2.65, 26年翻了一番; 非洲地区2.6, 27年翻了一番。在1985<<世界银行报告>>所列37个低收入国家中, 除缅甸、印度、中国、海地、几内亚、斯里兰卡六国外人口增长率都在2%以上, 卢旺达则高达3.7%。〖3〗据大英百科全书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有112个单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2%。

 

<<世界银行报告>>, 低收入国家, 1965-1990年由17.43亿发展到30.13亿人口, 从占世界人口的52.37%到56.87; 高收入国家由6.80亿到8.35亿人口, 从占世界人口的20.43%到15.76%。据1993<<世界发展报告>>, 低收入国家(不含中、印)1970-1980年间年平均人口增长2.6, 1980-1991年间也为2.6; 此间, 中国由1.8%降到1.5; 高收入国家由0.8%降到0.6%〖4

 

我国人口,1930年为4.4亿, 1949年为5.4亿, 198210.15亿, 1949-1982年间的自然增长率为1.9%。据印度的估算, 2000年印度人口达10亿。2030年将超过中国。1994<<世界银行报告>>显示1980-1992年间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平均增长率超过3%的有坦桑尼亚(3.0)、埃塞俄比亚(3.1)、马拉维(3.2)、尼日利亚(3.0)、尼日尔(3.3)、贝宁(3.1)、肯尼亚(3.6)、巴基斯坦(3.1)、加纳(3.2)、多哥(3.3)、赞比亚(3.2)、洪都拉斯(3.3)、津巴布韦(3.3)、科特迪瓦(3.8)、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3.3)、刚果(3.1)、巴拉圭(3.0)、约旦(4.7)、博茨瓦那(3.4)、伊朗伊斯兰共和国(3.5)、纳米比亚(3.0)、也门共和国(3.8)、加蓬(3.4)、纳米比亚(3.0)、沙特阿拉伯(4.9)、阿曼(4.3)、索马里(3.1)、阿联酋(4.0)等共27, 占统计中的132国中的1/5, 绝大部分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 该地区的比例高达3.2,撒哈拉以南非洲为3.1, 而高收入国家中除新加坡(1.7)、澳大利亚(1.5)、加拿大(1.2)、以色列(2.2), 均为0.9以下〖5

   

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人口再生率的速度下降。1950~1980年间, 发达国家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1, 其中1965~1980年间只有0.9, 1980~1985年间又下降到0.6%。1980~1991年间, 发达国家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6, 其中丹麦、德国、比利时为0.1, 爱尔兰、英国、意大利和奥地利为0.2, 瑞典为0.3, 挪威、芬兰、西班牙0.4, 日本、法国0.5, 荷兰、瑞士0.6, 新西兰0.7%、美国0.9%。90年代至今也保持在0.6%的水平。〖6

   

在发达国家平均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而发展中国家是4.4个孩子, (官方记录一个母亲生孩子最多的是1725~1765年间, 一位莫斯科妇女, 共生69, 16次双胎、7次三胎、4次四胎, 目前最多的是1981年的智利一位妇女已生了55个孩子) 发达国家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趋势。50~80年代发达国家人口由8.57亿到11.31亿人, 年均增速为1.1, 65~80年为0.9, 80~85年为0.6, 西欧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0年代中期只有0.1%。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的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以及节制生育的推行。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转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16,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据估算1985~2000年间, 年增长率在0.5%以下的有意(0.1), (0.1), (0.1), (0.1), (0.3), (0.4),(0.3), (0.4), (0.2), 瑞士(0.1), (0.2), (-0.1)。而导致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速度下降的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更加注意生育质量; 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妇女地位的提高;节制生育的推行。〖7

 

4.  当代世界人口激增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首先,由于粮食、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受制约, 一些发展中国家陷于“马尔萨斯新困境”, 经济成长的成果被人口增长所吞没。一般认为人口增长率为1, 则要求有3%的经济增长率, 如人口增长率为2, 则有6%的经济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9, 5.2%超过发达国家的4.9%和3.4, 但人均产值则下降为3.4%和2.8, 低于发达国家。从1950~1974, 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120, 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13%。以粮食生产和人口食物增长的对比而言, 1952~1962,发展中国家人均食物量0.7, 发达国家1.3; 1962~1972年前者0.2, 后者1.4。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造成“反常的落后现象”, 即尽管工业发展较快, 但仍然扩大人均产值的差距; 尽管就业人数增加, 仍然出现相对人口过剩; 尽管都市化迅速发展, 乡村人口密度仍然增大; 尽管识字人口比重增加,不识字的绝对人口数字仍然越来越多。〖8

   

其次,世界人口激增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

   

50年代世界劳动力增加2亿, 70年代2.7亿, 80年代3.35亿, 劳动力人口呈现加速趋势。有人估计1970~2000年间劳动力增加了67.8, 其中发达国家为29, 而发展中国家为86.2%。即使在美国60~70年代劳动力的激增也形成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第三,世界人口的激增也会影响到世界环境生态的恶化。

   

他将导致森林、渔业资源匮乏、城市水源不足、野生动植物减少, 并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加重。198811月初,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北京公布报告说: “即使中国在2028年前人口控制在12亿左右, 今后40年仍须把主要力量放在新增的2亿新居民的衣食住行上, 不可能拨出足够的资金用于野生动物保护, 而身居偏僻山区或林区的少数民族地位, 生育不受严格控制, 对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压力越来越大。”

   

第四,世界人口激增还对人口素质个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有1/31/2的人营养不良和受到饥饿威胁。文盲增多, 平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要相差15, 1985年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为76, 发展中国家61, 如果不把中国和印度计算在内, 则相差24岁。〖9

 

 

.  世界人口的迁移呈现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急剧增长趋势

   

根据19809月在罗马召开的“人口与城市未来”国际会议宣言估计, 1800年左右, 在全世界人口中, 城市居民不到3, 1900年为13.6, 1950年为25, 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50%以上。1970年世界人口中城市居民占41.4%。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 1970年只有162, 1985年已增加到273, 千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6, 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 这种大城市人口激增是一个普遍趋势。1920~1960年间, 2~10万人口的城市增加了1.3, 10~15万人口的城市增加了1.9; 50~250万人口的城市增加了2; 250万以上人口城市则增加了4倍。

   

城市化趋势在地区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1950~1970年间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在30~50, 而非洲地区则只有10~25, 估计到本世纪末, 拉美地区城市化高达75, 非洲地区38%。截止1987年低, 我国有城市381, 人口2.6亿, 占全国总人口(台湾未计在内)24.5%。据<<世界银行1987年报告>>, 市场经济工业国的城市人口在1965年占70, 1985年占75; 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1965年占17, 1985年占22, 其中上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1965年占49, 1985年占65, 最低收入国家1965年占13, 1985年占20%。1992年高收入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8; 中等收入国家占62; 低收入国家占27, 而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占73, 南亚占25, 中国从1970-1992年由18%上升到27%。〖10〗根据英国的一个人口机构1993年度报告的预测, 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有一半生活在城市, 世界上每年有2-3千万最贫困的人流入城市。1992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2, 10年内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11

   

80年代以来, 在发达国家人口从乡村流往城市的势头有所减弱, 出现由城市向乡村倒流趋势。这是因为乡村人口发展到了底限, 城市人口已经饱和, 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如住房拥挤, 地价昂贵, 环境恶化, 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村电气化, 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 微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城乡差距相对缩小。198612, 在罗马举行的城乡问题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与会学者认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拥有必要的手段在短期内使自己的基础设施满足大城市需要。

 

 

.  世界人口范围移民潮的兴起和国际人口流向发达国家趋势有增无减

 

1.  历史上国际地区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在历史上国际地区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过几次, 对于各国人口的定居、民族构成以至社会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公元五世纪前后的欧亚民族大迁徙时期, 日耳曼民族迁居中欧和北欧并进入不列颠群岛, 斯拉夫民族散居到中欧并聚集到整个巴尔干半岛; 突厥民族迁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地区; 匈牙利人从南乌拉尔地区迁到多瑙河中游地区; 阿拉伯人则迁移到近东和北非地区。

   

公元15~16世纪, 地理大发现时期又掀起了人口迁移的第二次浪潮。人们由欧洲涌向美洲,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迁往中美和南美, 其后法国、荷兰、英国、苏格兰、爱尔兰人涌往北美。

   

公元19世纪到20世纪初(1815~1914), 是世界人口大迁移的第三次浪潮, 许多欧洲人涌向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西伯利亚定居。这些地区的居民, 1810年的567万人, 增加到1910年的2亿人口。在20世纪初, 世界人口的地区分布分别为:欧洲4.23亿人, 亚洲9.37亿人, 非洲1.2亿人, 美洲1.44亿人, 澳洲600万人。大体上, 每年移民数在1000万人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世界人口的第四次大迁移浪潮,大批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向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人口流向北美和欧洲; 亚洲国家人口也流向北美和欧洲。1951~1970年间, 移民美国的人数共584万人, 移民加拿大人口200万以上。1960~1975年间移民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有300万。1946~1960年由欧洲到美国的移民共154.57万人,加拿大142万人, 阿根廷31.61万人, 巴西51.6万人, 委内瑞拉41.32万人, 以上共421.1万人。迁入联邦德国到1974年的外籍工人350万人, 其中土耳其人100, 南斯拉夫人70, 意大利人63, 希腊人40万西班牙人27万。法国在1973年有外籍人350, 其中阿尔及利亚75万人, 葡萄牙人70, 意大利人60, 西班牙人60万人。瑞士1974年有外籍工人100多万, 1987年美国的合法移民有60万人以上。在新西兰,70年代以前有1/3是澳大利亚的永久移居者, 几乎都是由熟练劳动者及其家族所构成;70年代以来斐济、西萨摩亚、汤加等地移民新西兰激增。

 

2.  80年代以来的新移民潮

   

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大规模移民潮的新趋势。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 在过去的10年间, 5岁和5岁以上, 讲汉语的美国居民人数翻了一翻。1990年讲东亚语美国人有300多万,1980年的两倍。1990年有1/7的美国人在家里不讲英语, 10年前增加了34%。1990年有1,700万人讲西班牙语, 法、德、意、汉的美国人分别在100-200万之间, 讲朝鲜语和他加禄语(菲律宾国语)的美国人数目分别上升了127%和87%。讲印第安人语的美国人有33.5, 其中近一半讲纳霍瓦语, 美国印第安人数目接近200万人。1991418, 人口普查局公布抽样调查结果, 亚太人口确有漏计。调查估计,全美人口应在252,982,000254,989,000之间,1990年普查公布的数字是248,709,873, 被漏计的数字在400-600万间。〖12

   

对于世界移民数字的估计由于统计标准的不同, 相差很大。据1993<<德国月刊的报道, 当时世界移民约1.1亿,其中分布在北美地区的为1,700万合法移民, 140万难民, 合计1840; 南美地区共接收合法移民1,200, 难民50, 1,250; 非洲地区自身消化合法移民2,000, 难民600, 合计2,600; 欧洲各国接收合法移民2,000, 难民440, 2,440; 中东地区接收合法移民700, 难民560, 1,260; 中亚地区合法移民150,难民300, 450; 亚太地区接收合法移民900, 难民40,940万人。〖13

   

根据美国移民及归化局(INS) 的统计, 1992年财政年度, 美国的合法移民共973977, 其中38907人来自中国大陆, 356955人来自亚洲国家。〖14〗在美国,除了合法移民外还有不少非法移民,  据美国移民归化局调查处的报道, 仅自19918月到19938, 共有14起船只偷运事件, 共拒押了中国籍非法移民2300,其它许多船只被拦截在美国领海以外。〖151994年大批海地、古巴非法移又涌入美国。

 

另一方面, 移往海外的美国人口也大大增加, 减去美国移往国外的人数, 80年代未移居美国的人数比美国历史上任何10年都多。〖1680年代西欧有1000万至1200万来自东欧苏联和第三世界非洲大批难民和外籍工人。

 

3.  二战后移民潮的原因

   

客观上是由于国际交往的加强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和通讯联络的日趋完善, 出入控制放松, 生活习惯相对缩小。主观上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居民出于改善经济地位的考虑, 从而导致劳动力的国际转移, 其中除了劳动力的长期转移外, 还有短期的季节劳动力和过境劳动力的转移。另一部分居民的国际迁移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 而成为政治难民和战乱逃避者, 例如战后初期, 数以百万计的日本人从海外返回日本岛。第一次中东战争后, 出现10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和90多万犹太移民。印巴分治后, 印度、巴基斯坦各有近千万居民分别迁居印度或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支战争中又有数百万柬埔寨难民个越南难民。在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中又有数百万难民。由于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上百万的在阿法国人返回法国。近年来, 波黑战争、也门内战、卢旺达种族杀戮战争, 又使数以百万计的平民逃离家园, 成为难民。此外还有些居民由于科学技术和学术上的原因实行地区性迁移。值得注意的是战后的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 是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居民通过合法特别是非法途径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古巴人大量流往美国; 北越人涌向南越, 以后又涌向美国; 东德人流向西德; 大陆中国一些人迁居香港和美国、西欧以至其它西方国家; 南斯拉夫联邦的居民流向欧洲各国; 在苏联东欧解体的高潮中及其后, 更有成千上万的人流向西方国家。

   

就地区来看, 移民分布的特点是: 前苏东地区移民主要走向西欧尤其是联邦德国; 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国家移民把美国作为主要目标; 南亚地区移民主要流入中东石油致富国; 北非地区移民则主要奔向西班牙、法国英国,这些人实际上占移民的比重很小, 大都在临国地区移动。〖17

 

4.  移民潮的影响

   

外来移民对各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都市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廉价劳务和科技开发的生力军, 从长远的观点看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 也有利于种族多元化趋势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们又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如环境污染、市政建设问题、贫民窟问题、犯罪问题、城市治理问题、文化习俗冲突等。另一方面, 90年代初经济严重不 景气的恶境下, 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复苏和社会的稳定。对90年代西方经济迅速复苏带来影响: 它增加了就业的困难, 使已经居高不下的高失业率雪上加霜; 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对流入移民安置的保障开支。另一方面, 对社会稳定也带来影响: 它助长了西欧、北美的排外民族主义情绪, 新法西斯主义和新纳粹主义抬头, 在美国出现了独尊英语运动和批斥亚裔的倾向; 西欧的德国等地不止一次出现排外倾向。造成这一情况是和多民族和多元文化问题的冲击和世界性交流的碰撞有关; 也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密切相连。

 

关于种族多元化的影响, 这里以美国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美国, 种族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 使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大熔炉”。这对于新老移民来说, 美国为他们提供了较为自由发展的大好机遇, 对于美国来说, 个民族各献所长导致美国的快速的富有特色的发展。但是, 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同时, 如何保留本民族的次文化, 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则困扰着美国社会。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美国民族群体关系史上的转折点。在美国历史上, 曾多次出现排外主义倾向, 他们宣称不喜欢外国人跻身于他们中间, 虽然他们总自称为“真正的美国人”, 但是却从来没有对“真正的美国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美国学者迈克尔·休伊和阿瑟·维迪奇在<<美国种族多元化的新趋势>>一文中说:“美国特色从来没有过明确的定义, 因为美国这个国家一直是许多种族的移民及其文化的大杂烩。这种混合文化看来比排外主义者偏爱的那些抽象标志和沙文主义情绪更能说明美国的特色。”“既然英裔新教徒的领袖不再坚持他们的同化主张, 而美国又不能提供一个有凝聚能力的文化特征来代替移民已基本上放弃的种族特征, 许多群体和个人就开始重新寻找和恢复自己的种族文化, 作为个人身分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了。”〖18

 

 

.  人口结构上发达国家老龄化和发展中国家年轻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又称高龄化, 在统计分类上一般以60岁以上划为老人, 也有以65岁以上划为老人。自0~14, 一般称少年儿童阶段, 15~6015~64岁为劳动适龄阶段, 6065岁以上称老年段, 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老人人口的7, 则为进入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据1983年美国的统计材料, 164个国家中, 属年轻型的118, 其中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属成年型的有11, 中年型的35, 多数是发达国家。1983年发展中国家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4, 14岁以下占38%。据大英百科全书的统计材料, 93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0~14岁间的占40%以上, 60岁以上的人口占12%以上的9个国家, 除摩纳哥外都是发达国家。

   

根据198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在市场经济工业国中, 男子1965年平均68, 70岁以上的只有4个国家; 1985年平均73, 各国都在70岁以上。女子, 1965年平均74, 1985年平均 79岁。在低收入国家中, 男子1965年平均47, 1985年平均60; 女子1965年平均50, 198561岁。如果不包括中国在内, 则男子1965年平均44, 1985年为45; 女子1965年平均51, 1985年平均53岁。全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50~1955年为47, 1983年为62岁。〖191993<<世界银行报告>>显示, 1991年全世界出生时预期寿命为66, 其中低收入国家62,(1992年为63)中国70(1993年为69), 其他低收入国家55,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77, 其中美国76, 日本79, 瑞典、瑞士、香港地区78岁。〖20

   

1970年全世界0~14岁年龄段占36.6, 65以上年龄段占5.5, 15~64岁年龄段占57.9, 这一年龄段每100人所负担的1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口负担系数为72.7。发达国家地区19700~14岁年龄段占26.7, 65岁以上占9.6,15~64岁占63.7, 人口负担系数为57。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9700~14岁年龄段占40.8, 65岁以上占3.7, 15~64岁占55.5, 人口负担系数为80。人口负担系数指的是每10015~64岁适龄劳动力所负担的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1993<<世界银行报告>>显示, 1991年人口的年龄结构0~14, 全世界平均为32.8(1990年为32.3), 15~64岁占61.5(199061.1), 65岁以上占5.7(1990年为6.6)。其中其它低收入国家(不含中、印)0~14岁占43.1(1990年为42.5),15~64岁占55.2(1990年为54.2), 65岁以上占1.7(1990年为3.3)。中国0~14岁占27(1990年同), 15~64岁占66.4(1990年为67.2), 65岁以上占6.6(1990年为5.8)。发达国家0~14岁占19.7(1990年为19.9), 15~64岁占67.1(1990年为67.2), 65岁以上占13.2(1990年为12.9)。〖21

   

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趋势。60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英国1850年占8.2, 1950年占16, 1975年占19.9, 1990年占15.3, 2025年预计占21.3%。法国1850年占10.1, 1950年占16.7, 1975年占18.7, 1990年占13.7, 2025年预计占22.2%。挪威1850年占8.8, 1950年占13.8,197519.1, 1990年占16.4, 2025年预计占21.9%。美国1850年占4.1, 1950年占12.2, 1975年占21, 1990年占12.3, 2025年预计占20.7%。日本1970年时5.31, 1990年占11.9, 2025年预计占26.1%。〖22〗日本用45年时间, 完成了通常瑞典要花费100年以上的时间老达到老年化。日本人口在198011705万人, 1990年为1.24亿人, 估计2000年为1.28亿人, 这时老年人口占全日本人口的16.3%。1930年时, 10个日本人抚养一个老年人, 1985年时每4.6人抚养一个老年人, 公元2000年则每2.9, 抚养一个老年人。

   

还要提到长寿(老老年)——指80岁及80岁以上, 60岁以上的比重,法国1972年占13.7; 挪威1975年占13; 瑞典1975年占12.8; 英国1973年占12.2; 希腊1973年占12.2; 荷兰1972年占12.1; 爱尔兰1974年占12.1; 丹麦1972年占12.1; 美国1976年占14.5; 加拿大1975年占13.2%。据预测, 在美国生育高峰期的7,700万人到2010年达65, 203085, 达到21%。

   

老年化的发展带来了赡养老人费用的增加和劳动适龄部分人口物质负担的加重,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广泛影响。由于劳动力人口的高龄化, 导致流动性的相对削弱、社会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和劳动效率适应力的相对降低, 尤其是接受新技术能力的降低, 增加了失业危险。由于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 导致储蓄能力的降低。由于老人的生活习俗、家庭嗜好偏于保守, 消费结构相对稳定, 从而导致多样化消费需要的减少,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如食品加工工业、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等。然而, 老龄化的出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的标志, 它是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的结果。〖23

 

 

. 人口素质的极端不平衡

   

以上四个问题是就人口数量分析而言。人口特点的质量方面涉及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 身体素质则是人口素质的物质基础; 道德素质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精神的支柱。由于道德素质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衡量标准不一, 可比性差异甚大, 这里不作比较。〖24

 

1.  首先, 就身体素质而言

   

可以就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以及平均身高、体重等来衡量, 这些都是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市场经济工业国的婴儿死亡率1965年为2.3,1985年为0.9%。人口死亡率1965年、1985年都是9人。我国解放前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是35, 1957, 197564.9, 198568.92岁。婴儿死亡率; 解放前我国为20, 1965年为9, 1985年降为3.5;1988, 我国18~60岁人口的平均身高男性1.67, 女性1.57, 18~55岁间人口的平均体重, 男性59公斤, 女性52公斤。最近, 我国有关学者推出代表中华民族体质特征的“中国参考人” 其参数为: 男性身高1.7, 女性1.6; 男性体重62公斤, 女性52公斤。〖25〗中国的残疾人总数达5,164万人,总人口的5,有先天缺陷的3,000万人,精神病患者1,000万人,碘缺乏者4.25亿人,占全世界的47%。

 

2.  其次, 就文化素质而言

   

它涉及成人的识字率(即文盲和半文盲标准)、中学文化程度和大学文化程度。据80年代初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统计,  全世界成人识字率占人口1%以下的国家共有20, 除了巴巴多斯、列支登士敦、瑙鲁、汤加四个发展中国家外, 都是发达国家(包括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15岁以上成人的识字率在80%以上的有16个国家, 全部是发展中国家(阿富汗、安哥拉、布基纳法索占91, 乍得占93.7,赤道几内亚——比绍、马里占80.6, 尼日尔占80.2, 多哥、也门(萨那)91.7, 巴基斯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占90, 塞拉利昂、索马里占94.8; 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我国的成人识字率只占77.1, 低于104个国家和地区。据我国国家统计局198711月公布的数据, 12岁文盲和半文盲比重由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23.6(2.35亿)下降为20.6, 1989年估算文盲半文盲又呈现上升趋势(2.4亿人占人口比例的31%以上)。全世界15岁以下不识字的文盲和半文盲数为32亿, 占总人口的27.7(8.89亿), 其中亚洲6.66亿,而工业发达国家只有2,000万人。据<<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 1990年全世界的成人识字率为35, 其中女性45; 低收入国家为40, 其中女性52; 中国27, 女性38; 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低收入国家为45, 女性为56%。发达国家为4, 女性为5%。〖26

   

中学文化程度, 12~17岁的年龄段中, 低收入国家1965年占21, 1984年上升到32, 中国1965年为24, 1984年为37%。发展中国家1965年为22, 1984年为38%。我国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而发达国家1965年高达63, 1984年达90%。1989年达95%。

   

大学文化程度在一般20~24岁年龄段中, 低收入国家1965年为1, 1984年为3; 中国在1984年不到1, 1991年也仅占2, 居全世界的第102; 发展中国家1965年为5, 1984年占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65年为21, 1984年发展到38%。1989年则达到42, 其中加拿大66, 美国63(1990年为75), 法国37(1990年为40), 德国32, 日本31, 英国24%。〖27

   

可以说, 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的, 没有高度的文化素质, 就很难有高度的经济现代化水平。

 

注释:

1〗参见: []Б·Д·乌尔拉尼斯主编: <<世界各国人口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赫茨勒: <<世界人口的危机>>, 商务印书馆,1963年。[]阿瑟·霍肯特、凯恩编著: <<简明国际人口手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波拉德著: 〈〈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年。

21982年以来的<<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2年以来。

3[]塔皮诺等著: <<六十亿人——人口困境和世界对策>>,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1985<<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5年。

41993<<世界发展报告>>, 26.<<人口增长和预测>>,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年。

5〗同上, 未计入国家见1992<<世界发展报告>>, 26.

6〗同上。

7〗邬沧萍主编: <<世界人口>>, 中国人大出版社, 1983年。吴斐丹主编: <<人口问题与人口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人大人口理论研究所: <<人口与发展>>, 中国人大出版社, 1987年。北大经济与人口研究室编:<<控制人口与发展经济>>, 北大出版社, 1982年。

8〗参见1990<<世界发展报告——贫困>>,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年。1992<<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年。

9〗同上, 1992年、1993<<世界发展报告>>, 1、表27.

101994<<世界发展报告>>,31:城市化;1987<<世界发展报告>>, 29<<预期寿命和有关指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7年。

111994<<世界发展报告>>, 31:城市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年。

12[]迈克尔·休伊、阿瑟·维迪奇:<<美国多元化的新趋势>>,交流,1993年第4期。詹姆斯·法洛士:<<移民问题对美国的影响>>,交流,1984年第4期。

13[]简·莫尔斯:<<美国更加努力阻止非法移民>>, 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1993825日稿。

14〗王德锋:<<世界移民潮>>,参考消息,1994821,转自<<德国>>月刊,1993年。

15〗同上〖13

16[]罗纳德·布朗斯坦:<<洛杉矶时报>>杂志,199458日。

17〗王德锋:<<世界移民潮>>,参考消息,1994821,转自<<德国>>月刊,1993年。

18[]迈克尔·休伊、阿瑟·维迪奇:<<美国多元化的新趋势>>,交流,1993年第4期。

191987<<世界发展报告>>, 29<<预期寿命和有关指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7年。

201993<<世界发展报告>>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11993<<世界发展报告>>26; 1992<<世界发展报告>>26.

221982年以来, 各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3〗参见[]杰伊·奥尔尚斯基、布鲁斯·卡恩斯、克里斯廷·卡尚斯: <<人类逐渐老化>>, 科学美国人, 19934月号。[新加坡]曾渊沧:<<解决人口老化问题的八点建议>>, 联合早报, 1994120日。

24〗参见沙吉才、胡伟略:<<谈谈我国人口身体素质>>,人民日报1988103;胡伟略、沙吉才:<<提高我国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人民日报,1988125;[]远见:<<国民素质的衡量标准>>,人民日报,19881112;鲍昌:<<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人民日报,19881210日。

251994215日北京青年报。

261993<<世界发展报告>>,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71992>>世界发展报告>>,29;1993<<世界发展报告>>2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003125日说明:本文发表在《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6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第126-145页。网上发表时,“本世纪”改为“20世纪”。网上发布时分上、下篇)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3125日重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5442.html

上一篇:当代世界环境保护理论(《世界大通史》第18卷第10章4)(1997年)
下一篇:全球关注的人口政策和移民、难民政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