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和应考

已有 3769 次阅读 2007-12-27 21:32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和应考

黄安年文 发表: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2月27日

应《中学生导报 高考历史新课程》新课程版刘惠娟编辑之邀,2007年11月4日笔者撰写了一篇短文,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于下,其中有关网上数字是今天修正的。 *******************************************

 《中学生导报 高考历史新课程》新课程版刘惠娟编辑来信希望我写一篇如何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稿子。我不知道怎样满足“九0后”的中学生学习历史和应对考试的要求,所以一直延误到现在才动手。 我在上海复兴中学读高中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历史老师宗震益先生当时的讲课使我受益匪浅至今印象深刻。大学时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志愿献身于历史教学和研究事业,从那时起我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学时许多课程还没有教材,学生一般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自己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下课多想几个为什么?多看些参考书,考试时自己来组织笔记和学习参考心得,融会贯通,就没有出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毕业后留系任教,深感高中阶段的死背、死考课本的模式无法和选拔考试的高考接轨。90年代我参加了考试中心组织的高考命题组的工作,从那时起高考导向由单纯的历史知识考试转向兼顾能力的考察,就是说引导学生学活历史,深感教材改革和高考改革两者关系密不可分。1996年刘宗绪先生和我合著的《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出版,意在公开阐述我们的教材改革观,这本小册子在客观上中学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改革作了铺垫。其后我写了几篇批评独家垄断教材的弊端和呼吁改革教材编写一家垄断现象的文章,谁知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教材内容和编写改革的大讨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两个文件发布,基础教育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潮,由此课程教育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各课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现在还在深入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招生考试的模式也发生了重要变革,而不同地区和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选用的历史教材和适应选拔考试需求的模式如何形成良性协调机制,就成为相当棘手的大问题。他关系到教材改革的力度、运用新教材的学校和教师、以及参加高校招生的应届考生的切身利益。

我离开中学第一线课程教材研究已经多年,脱离全国高考命题的时间更长,无法就这些大家关切的问题发表可供参考的意见。我在这里想说的是:

第一,对于新课本不能用传统的上课记、下课对、考试背,考完忘的方法。而要多读(课本)、多想(问题)、多看(参考读物)、多聊(和老师和同学)、多思(组织史实和观点),把教材学活。

第二,无论是历史课程标准还是几家新教材,都还处在实验摸索阶段。不能当作一言九鼎和一句顶一万句的教条,而要看作与时俱进,还要更新的共同参与编写和修订的课标和课本。

第三,现在几家教材各有所长,教授中学教材的教师要善于扬长补短,不能仅仅把目光盯着一本教材,这样有利与学生不仅在使用的新课本中收益,也从其他新教材中获益。

第四,作为选拔考试的高考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仅考查知识水平,而且立足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生要善于组织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历史材料、基本史学观点于一体。善于融会贯通地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并运用所学所获相关知识和方法来阐述要求回答的历史问题。

第五,每年的高考知识范围有当年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说明,应届考生有在明白无误地获悉当年考试说明后,才能围绕考试说明的范围开应对高考。不能把课堂教学当作完全应对高考的复习课堂。那种为高考而教学的指导思路是不可取的。

近些年来,我没有参与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之类的活动,2002年4月起我独自办了一个非赢利的学术性的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迄今登陆人次已经累计525万,其中有涉及中外历史和中学历史教材的大量内容。2007年3月起我又开了个人博客(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黄安年),其中已有1240篇以上的文章和近9000幅图片。在我看来,网络学术实际上是基础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我希望在这个领域为中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学术资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3401.html

上一篇:今年圣诞节美国发行2007 Rockefeller Center圣诞树明信片和一美元纪念币
下一篇:由北京师范大学文本科教学巡视报告(1999)所想到的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