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赵建忠著《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提要
2021-11-28 20:55
阅读:1980

赵建忠著《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提要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11月28日发布(第28859篇)

【感谢赵建忠教授惠赠,提供目录页、张庆善序、赵建忠后记及相关照片。】

微信图片_20211128204535.jpg

书名: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

著者:      赵建忠

出版社:    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  余瑾

出版时间:  2021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开本:      920X1250毫米, 32

印张:      13.5印张

页码:      429页, 插页4

字数:      35万字

定价:      78

ISBN      978-7-101-15367-5

DSCN7613.JPG

 

赵建忠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红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出版专著《红楼梦续书研究》(修订版更名为《红楼梦续书考辨》),在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红学论文,主编《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参与北京大学“伟大的《红楼梦》”慕课系列讲座。学术兼职有: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入选《红楼梦大辞典》“红学人物”。《人民日报》《中华英才》等曾介绍其学术事略。

 DSCN7612.JPG

 

DSCN7615.JPG

(传)曹霑《种芹人曹霑画册》,现藏贵州省博物馆

 

DSCN7616.JPG

乾隆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书影

 

DSCN7617.JPG

清代费丹旭绘《红楼十二钗》之“林黛玉”,现藏故宫博物院

 

 

 

 

目录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                  张庆善

导论: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

第一节  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第二节  民国时代语境下红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当代回响

第三节  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

第一章 《红楼梦》评点派作品的源流嬗变及批评功能

第一节  产生《红楼梦》评点作品的文化渊源与历史环境

第二节  两种类型的品红模式:“文人自赏”与“书商导读”

第三节 《红楼梦》评点理论的系统梳理及探骊得珠

第二章 《红楼梦》题咏派作品的文学与文献价值估衡

第一节 《红楼梦》题咏作品的创作概况及兴衰考述

第二节 《红楼梦》题咏作品的红学观阐微及缺陷平议

第三节 《红楼梦》早期题咏作品蕴含的红学史料考辨

第三章 《红楼梦》杂评派著作的边缘化及研究价值

第一节 《红楼梦》杂评著作的界定

第二节 《红楼梦》杂评涉及的重要红学文献考辨

第三节 《红楼梦》杂评向批评派著作过渡的桥梁意义

第四章《红楼梦》索隐派的兴衰及治学方法反思

第一节 《红楼梦》索隐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第二节 《红楼梦》索隐的产生及“复活”现象探究

第三节  从蔡元培到刘心武的索隐理论误区

第五章《红楼梦》考证派的形成发展及功过评说

第一节  胡适的“文献考证”与俞平伯的“文学考证”

第二节 《红楼梦》作者的新命题:家族累积说

第三节  曹雪芹家世研究中的争鸣话题

第六章《红楼梦》后四十回论争与探佚派的勃兴

第一节  《红楼梦》版本概述及后四十回真伪的考辨

第二节  《红楼梦》“探佚”缘起的学理依据

第三节  “悟证”探佚对《红楼梦》文本及相关文献的过度诠释

第七章《红楼梦》社会历史批评派的贡献与阐释缺位

第一节  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与红学批评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  两个“小人物”开创的红学批评范式

第三节 《红楼梦》社会历史批评派的发展趋向

第八章《红楼梦》美学批评派的构建及学术理念

第一节 “西学东渐”时代语境下的王国维红学模式

第二节  当代西方新批评的《红楼梦》研究价值取向

第三节 《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

第九章《红楼梦》文化研究与文本信息的激活

第一节 《红楼梦》中日常生活书写的文化艺术功能

第二节  传统文化因子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渗透

第三节 《红楼梦》与诗词书画文化传统

第四节  曹雪芹的创作构思与园林建筑文化

第十章《红楼梦》影响研究与文本阐释空间的拓展

第一节 《红楼梦》电视剧对原著意象的诠释

第二节 《红楼梦》的“续仿”创作现象透视

第三节 《红楼梦》的现当代书写继承

第四节  网络红学、“E考据”及其他

结语:新时代红学的深情呼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关于本书的写作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张庆善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书稿,系作者赵建忠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结项优秀成果。书稿在中华书局出版之际,作者赵建忠希望我写篇序。继天津古籍出版社推出其成名作《红楼梦续书研究》之后,他在各类核心学术期刊又发表了数十篇《红楼梦》研究文章,有的被《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相关文章结集为《聚红厅谭红》《红学讲演录》等。他还主编了《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这套丛书是对天津地区《红楼梦》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十部著作,代表了天津学人红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在主持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工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能取得如此多的学术成果,很不容易。

建忠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年纪念会上表彰的优秀毕业生,如今又成长为中国红学界的知名学者,作为他在学术上不断成长的见证人,我感到由衷高兴;但我向来认为一部学术著作如果需要“序”,最好是由自己来写,因为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学术著作的研究历程。不过建忠希望我来为其著作写序,却很难拒绝。理由是:一、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著名红学家吕启祥,毕业后虽到天津师范大学已工作多年,但与母校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感情上我们也一直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员;二、他在学术上的不断进步我非常了解,许多文章都是经我手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三、中国红楼梦学会和《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多次举办中青年研究者红学研讨会,他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为团结全国的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自2017年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换届后,他作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当然,我愿意接受写序,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本身“问题意识”强,是部含金量颇高的红学专著。本人也曾长期担任过国家艺术科学基金项目评委,深知获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的不易,以《红楼梦》为课题获批的国家项目更是凤毛麟角,而在2019年初验收的四百三十个年度项目时,《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成为三十四项优秀结项成果之一。这是非常难得的,表明他的研究成果被同行评审和鉴定专家所认可。

建忠是位治学十分勤奋刻苦的中青年学者,有很扎实的学术功底,善于思考。《红楼梦续书研究》(修订版更名为《红楼梦续书考辨》)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红学史上有关《红楼梦》续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他进入红学界成为一名专家的标志。以往人们对各种《红楼梦》续书往往不屑一顾,或用“狗尾续貂”一概论之。而他则能摒弃偏见,对《红楼梦》续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续书这种文化现象做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许多独到见解,且发现了不少新材料。他在《红楼梦》续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得到红学界大部分同仁特别是上海郭豫适、徐恭时及北京胡文彬等红学前辈的肯定。

 从《红楼梦》续书的文献梳理及个案解剖到红学流派的宏观思考及理论分析,建忠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看出他的研究视野比从前更为开阔,学术见解更为成熟。他对红学流派史的研究,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勇于探索精神,独抒己见,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谈到红学流派史,以往研究者都是从脂砚斋评批《红楼梦》算起,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取得重大发展,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年红学。毫无疑问,20世纪铸造了红学的辉煌,涌现出王国维、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诸多令人敬仰的红学大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显赫成就,并形成了索隐、考证、文学批评等红学流派,以至于红学被称之为“显学”;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红学又充满了太多的矛盾和分歧,这其中既有学术之争,也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有经验也有教训。因此科学地总结20世纪红学史,是摆在红学家们面前一项最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这是开辟新世纪红学之路必须要走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新世纪红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本书中,建忠认为20世纪的百年红学,主要是索隐、考证、批评这之间的冲突对垒与磨合重构,这个提法颇有新意。说红学流派的“冲突对垒”好理解,但如何“磨合重构”呢?他是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索隐、考证、批评诸流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嬗变,认为红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但又与特定时期的时代思潮相呼应,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故单纯的线性描述或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不能解释复杂的红学现象。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红学也不例外。红学流派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被新红学考证派摧垮的索隐派,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他认为新的红学范式应该尽量站在当代学术的制高点上,要有国际视野,同时吸收传统红学流派的长处,使多视点的研究具有其互推互补性,并认为红学中文献、文本、文化三者之间的融通与创新,是红学流派发展态势的必然逻辑归宿,是新世纪红学的较佳范式,也是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对老一辈红学家研究路径深刻反思后的思维亮点。这些见解都是平实而可贵的,是一个中青年学者对百年红学史深人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期待视野中的新时代红学的美好展望。

期盼红学能有新发展,这是所有红学研究者的共同心愿。除了认真总结百年红学史,寻找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外,红学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中青年学者责无旁贷应承担起新世纪红学发展的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多次与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河南教育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其目的也正在团结和扶持中青年学者,以期建立起一支适应新世纪红学发展需要的研究队伍。1998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学术研讨会”、2001年举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红楼梦》学者学术研讨会”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建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积极协助中国红楼梦学会筹办红学会议和他本人红学研究两方面的贡献,建忠在红学界尤其是中青年红学研究者中有较好的影响。

建忠在红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学无止境,红学事业任重道远。我衷心希望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更扎实地前进。我更希望有许许多多的中青年学者不断开拓进取,勇攀红学事业的高峰,为红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新时代的红学寄希望于中青年一代。

是为序。

(作序者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

 

后记

——关于本书的写作

赵建忠

获批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前后,曾就红学史及其研究流派的相关问题在一些高校讲座中或在各类红学会议、论坛场合发表感言,有些思考还形成文章发表,如发表于《文艺研究》的《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与红学批评范式的转换》《论红学评点派的文化渊源与批评功能》等,《红楼梦学刊》的《20世纪红学流派的冲突对垒与磨合重构》《20世纪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与红学空间的拓展》等,《明清小说研究》的《大观园创作构思与曹雪芹的人生诉求---兼谈红学理念的冲突及其研究格局走向》《〈红楼梦〉续书的最新统计、类型分梳及创作缘起》等,《河北学刊》的《新红学问世百年之反思与研究前景展望》《家族累积说:红楼梦作者的新命题》《民国红学的学术特征及其当代回响》等,《学术交流》的《〈红楼梦〉研究中的“悟证”与“实证”》等。此外,还有发表于高校学报的如《南开学报》的《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等。2019年,《红学流派批评史论》获结项优秀成果,按立项时构想成果最终以专著形式公开出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些文章作为前期成果纳入本书,虽论述角度各异,但由于历时性较长,笔者的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也有所差异。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论文观点和表述方式,可以叠放出这种差异的渐变过程。抟合成集,去掉了相关篇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并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润饰。相关章节还融入了本人参与过的红学争鸣文章,身在“界”内,也难以回避那些本属于学术增长进程中的正常现象。真理是相对的,没有颠扑不破的绝对,只有无限接近的可能,后来的研究者总会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更接近情理的新结论。一个学人、一个学派,能看到其他学人、其他学术流派的闪光点,同时通过对照去冷静反观自身的学术困境,是学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青少年时代的我,体会到了过多的世态炎凉。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加之性情使然,曾走过一段逆境求学的曲折之路,从我的文章中能寻找出这种艰辛探索的痕迹。“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那些经历过的磨难只能成为我在任何困境下永不懈怠的内驱力,也更加磨练了我在任何困境下愈挫愈奋的意志。夜深人静之时,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进行过深度反思。“四十年来家国”,我前半生的求学之路也深深打下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烙印,所幸人生大半时光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度过,如今早已步入“知天命”年龄的我,更要珍惜得之不易的一切。一个人精力有限,而我未竟学术计划尚有很多,这些年有意识远离了与“负能量”相关的人与事。“煮字生涯墨磨人”,曹雪芹“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的旷世巨作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我会力争在有生之年拿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了那些对我有所希冀的师友,也为了自己曾经失落的昨天。

感念各类学术期刊、报刊的编辑对我的帮助。感念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红学前辈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对我的谆谆教诲,感念有世交之谊的红学前辈胡文彬对我的长期关爱,导师吕启祥对我的悉心培养。还要感念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为《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作序。我的同事、天津师范大学林骅教授审阅过书稿并对个别章节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最后由同行专家、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任少东对书稿进行了通审。感念本书责编余瑾女史为拙著的顺利出版付出的辛苦,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当然清楚:在文化开放、价值多元的全球化语境下,处于瓶颈期的红学研究起点早已被垫高,要开辟新途径就不能在封闭的心态中思维。故步自封,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才是真正的局限。若突破“瓶颈期”红学并实现新的学术增长点,就要不断摄取新的学术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术思考。我虽学力不逮,但应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微信图片_20211128204451.jpg


DSCN7611.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3142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