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课间楼道秩序今如何?

已有 2004 次阅读 2019-5-22 10:09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课间楼道秩序今如何?

课间楼道秩序今如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522发布(21668)

 

20年前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中提出的“在上课期间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楼道走廊声音嘈杂现象十分严重。其表现为:每当临近下课前10分钟左右(例如上午8:40-50;9:40-50,11:15后开始)走廊里的高谈阔论声不时传入正在上课的教室,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现象,如今不知怎样了。这些“小事”相比那些重中之重的大事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笔者重申20年前的观点:“我以为这件“小事”虽然“事小”,但是这个“形象”反应了校园文明程度,却不能看成是一件“小事”。在与学校大门平行的主楼后大道西侧有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牌,一些学生身穿的文化衫,看到几个大字也历历在目。可是,我们需要的是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对于以“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栩的北京师范大学学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上面提到的不文明、影响他人、不利课堂教学的行为应该来一个“齐抓共管”才是

*********************

维护课间楼道宁静秩序需要“齐抓共管”

          --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二

                                         黄安年   1999618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

教务处 并请转 谢维和副校长:

现在在上课期间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楼道走廊声音嘈杂现象十分严重。其表现为:每当临近下课前10分钟左右(例如上午8:40-50;9:40-50,11:15后开始)走廊里的高谈阔论声不时传入正在上课的教室,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多数学生对提前下课的喜悦心情,无法掩饰。而想抢占下节课“有利位置”的急促心情,也使某些学生有点忘乎所以。我以为这件“小事”虽然“事小”,但是这个“形象”反应了校园文明程度,却不能看成是一件“小事”。在与学校大门平行的主楼后大道西侧有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牌,一些学生身穿的文化衫,看到几个大字也历历在目。可是,我们需要的是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对于以“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栩的北京师范大学学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上面提到的不文明、影响他人、不利课堂教学的行为应该来一个“齐抓共管”才是。我建议:

1.教师在必要时如果提前下课,务必提醒同学离开教室时保持走廊安静,因为还没有到全校规定下课的时间,不要影响他人。

2.学生组织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倡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把校训落实到点滴的具体行动上。

3.学校有关部门解决好铃声“响”起来和“统一”铃声的问题。

4.在主要的教学大楼醒目处挂出提示牌:“请在走廊保持安静,不要高声喧哗”我发现在教四楼内,没有一块提示牌。在教二楼一楼有“请用规范字”的提示牌。在教八楼内有“请用规范字”“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牌。这种提示牌最多的是在教七楼,一层上楼处正面有醒目的“禁止吸烟”的警示牌,二楼到四楼间有多处“请用规范字”“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牌。而在二三楼间还有“校会保卫部提示您:在离开教室之前带好随身物品“的醒目提示牌。用好规范字,讲好普通话,不要吸烟,不要忘带随身物品都很重要。如果在教室楼内有醒目的“不要高声喧哗”之类的提示牌,岂不有利于校园文明,有利于课堂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巡视员   黄安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80455.html

上一篇:找寻“沉默的道钉”|西部往事:重走美国太平洋铁路手记
下一篇:手机在手 课堂“兼顾别样”出现新情况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2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