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一个诺贝尔奖家族族谱
2011-2-3 19:34
阅读:5907
标签:历史, 物理学, 诺贝尔奖, 传奇

 本文将在《百科知识》发表,请勿再转

在诺贝尔奖100多年历史上,好像没有那个发现像伦琴射线那样具有传奇色彩,首先伦琴因为发现这个射线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许上天把这个第一给了伦琴是预先安排,这好像是预示了百年传奇的开始,此后的100多年,这个技术从物理到化学在到生理医学领域,一次次不停地获得大奖,不断地创造奇迹。

因为发现x射线,伦琴成为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892年,雷纳尔德博士(1905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种可以透过薄铝膜的阴极放射线。这种射线肉眼看不到,但可以使涂有荧光物质的荧光屏上发出荧光。189598,伦琴在做阴极射线实验中偶然发现了x射线,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例事实。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它化学制品发荧光。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胳,伦琴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就能在荧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因为发现x射线的重要贡献,伦琴成为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大概伦琴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伟大发现成就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伦琴x射线的启发下,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1896年发现了铀射线。这一现象引起了青年居里夫妇的极大兴趣,他们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并最终导致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发现,为人们认识原子结构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他们因此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897年,英国的汤姆逊在关于气体导电性研究中,借助x射线最终发现了电子,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原子的可分性,由此,汤姆逊荣获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证明x射线属于电磁波,劳厄获得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有许多人希望证明x射线属于电磁波,他们采用传统的光栅技术,但都无果而终。劳厄认为,如果x射线也属于电磁波,应该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传统的光栅因缝隙过大无法产生干涉现象,应该使用更加精细的光栅,他推测有规则原子三维排列的晶体可能具有这样的作用。劳厄根据这个判断推测,只要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中原子的间距具有相同的数量级,那么当用x 射线照射晶体时就应能观察到干涉现象。显然,劳厄只是利用晶体这种材料来证明x射线属于电磁波观点。经过很短时间的试验,劳厄的设想就被证实了,一举解决了x 射线的本性问题,意外的收获是,这种方法给研究分析晶体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方法,从而揭开更多诺贝尔级研究的序幕。随后从光的三维衍射理论出发, 劳厄根据几何学理论迅速完成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结果。劳厄的这项工作为在实验上证实电子的波动性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此后的物理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爱因斯坦曾称劳厄的实验为“物理学最美的实验”。

利用晶体衍射现象测定了晶体的结构,小布拉格获得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利用劳厄发现的x射线通过晶体可发生衍射现象,英国学者布拉格父子对晶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小布拉格提出,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在形式上可视为晶体中原子面对x射线的反射﹐利用其父老布拉格发明的电离室,1913年小布拉格证实了这一观点﹐并导出了x射线反射存在条件的方程﹐即著名的布拉格公式。1914年﹐布拉格父子俩率先测定出了NaClKCl和金刚石等晶体的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的结果,他们能够分析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离子团结构、原子大小及核间距等。根据对晶体密度的研究,他们精确测定了阿佛加德罗常数,并因此获得了191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德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中x射线晶体制备技术是获奖的部分原因。1916年,彼得德拜和谢乐一起发展了劳厄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方法,采用粉末状晶体代替较难制备的大块晶体。经x射线照射后,粉末状晶体样品在照相底片上可得到同心圆环衍射图样,该技术可用来鉴定样品的成分,并可决定晶胞大小。

利用x 射线衍射技术,布拉格的学生霍金奇测定出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获得1964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布拉格刚开始只是用x 射线确定了简单晶体的结构,而他的学生霍金奇则成功采用老师建立的技术确定了胰岛素和胃蛋白酶的结构,成为第一个用x射线结晶学成功解析生物化学结构的学者,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玻尔、薛定谔和布拉格(简直就是郭靖,三个牛人培养一个超牛人)的得意门生鲍林(1954年化学奖, 1962年和平奖),也利用了x 射线衍射作用,研究化学键的性质和复杂的分子结构而获得了1954 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个也是一个大人物,在化学领域绝对是超级牛人。

布拉格博士的另一位高徒佩鲁茨改进了x 射线分辨率,运用重原子技术发现了血红蛋白的结构,从而获得了1962 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个人可是同年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的大老板,其实DNA双螺旋结构主要是依据采用x 射线衍射技术获得的DNA相对准确的空间结构提出的。

米歇尔和胡伯尔同样是利用x射线结晶分析法测定出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也就是细菌的光合作用中心之蛋白质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共享了198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由柯麦科和豪恩斯弗尔德分享,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T)。因为在核磁共振成像领域的成就,美国科学家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获得2003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实质上,核磁共振成像的技术思路正是来自x线断层摄影术。

一个基本物理现象的发现,导致了几十次的诺贝尔奖,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空前绝后的。老伦琴如果天上有知,这个不愿意为自己的发现申请专利,只希望自己的发现能为全人类造福的科学巨人,真应该是心满意足了。也许伦琴大师根本看不上这些,其巨大贡献根本就不是十几次诺贝尔奖能栓释的。

 

更多内容可参考:http://hi.baidu.com/xray1895/blog/item/ccaeae824aad6fdd9023d916.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41004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