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科研人员要善于讲故事 精选
2010-12-11 08:31
阅读:15883
标签:科研

本文已被《大众科技报》接受,特此感谢

[近日我的文章连续被科学网作为头条,也增强了我写文章的兴趣,该文属于计划外,以回报大家厚爱。]

我曾经写过一个文章《真正的科学家往往谦虚而有故事》,我主要是想提出把有科学故事作为判断是否是真正的科学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科学网上被推荐为头条。引起大家广泛关注。昨天下午在学校聆听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健康研究所杨黄恬教授的学术报告,是关于用“间歇性缺氧诱导心脏内源性保护系统”的报告,报告十分精彩,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听这样的报告真是一种享受。科研人员都希望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如果想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科研人员,追求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一定要善于讲故事。现在我就谈谈科研人员要善于讲故事的话题。

科研人员会讲故事非常有必要。一是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需要,学术交流的方式有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学术会议交流有口头交流和海报方式,现在又有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手段,这些都需要讲好故事,否则很不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设想一下,会议口头报告一般都限定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显然十分重要。写论文同样也是讲故事,按照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的规范,把你要表达的思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展示故事的过程。二讲故事也是科普工作的需要。科普语言许多情况下就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的。科研工作者有科普的义务,国家把纳税人(我们习惯说老百姓)的钱给你做研究,你除了完成科研任务以外,要把研究的相关背景,获得的成果,告诉老百姓,老百姓可能听不懂你的科研报告,但肯定有办法用浅显易懂语言把科研工作的基本道理讲出来。这方面美国做的就比较好,对一些科研项目有专门的科普要求,而我们的科研人员往往不注重科普工作,国家在这个方面也没有对科研人员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不重视不注重不等于不重要,目前中国国民科技素养整体不高的一个原因就应该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不注重科普工作,这实际上是不对的,说严重点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失职,因此我们科研人员也应该学会做科普,善于讲科普故事。

科研人员需要有针对性锻炼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整体上要注意开篇要抓住人气,分题之间注意上下衔接,总结内容要简明扼要。讲故事内容的基本要点有,简化复杂问题,细化重要问题,省略重复内容。讲故事需要有情节,但同样的情节,不同的人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讲,研究所里的科研人员研究水平普遍高一些,但讲故事的能力要差一些。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研究水平相对差一些,但讲故事的能力要强一些。这很容易理解,高校的科研人员一般都有教学任务,受到锻炼的机会多,会讲故事是比较自然的事情。有的时候,能把自己的工作在很短时间内介绍清楚,对扩大影响,提高交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科研人员讲故事一定要有内涵。讲科研故事不是给学生上课,内涵一定要丰富,否则也会引起相反的效果,例如有这样的科研人员,授故事水平确实非常高,我们私下评价说,某某能把错误的观点讲的头头是道,让听众误以为他非常精通。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忽悠,用在娱乐上可以鼓励,但用在科研故事上不可提倡。在短时间内能一下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当然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标准,但在科研中,如果不求甚解,只靠一些华丽的包装,只靠语言生动来打动人,最终不可能受到同行的尊重,甚至会让同行看不起,觉得你只会讲,做不出东西来。提高内涵没有太多捷径,只能靠大量阅读,大量思考,大量积累,大量从事科学研究。

总之,善于讲故事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很重要,讲故事的能力是作好学术交流、科普工作的需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需要有意识地锻炼,但科研人员的讲故事要注重信息的准确和内涵。

中科院上海分院健康所分子心脏学研究组的论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31011373222015376.sht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39218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