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如何判断高影响力论文? 精选
2010-12-9 20:25
阅读:17208
标签:论文, 学术评价

前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百具影响标准看国内学术评价》,质疑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的文章,在丁香园和科学网都受到广泛关注。说明大家都是支持我的观点,但也有提出,到底如何判断最具影响论文?今天我试图寻找一种寻找高影响力论文简单方法。

在文献计量方面,一般是采用文章被引用次数作为判断金标准,但这个标准也存在很大问题,今年晶体学报的影响因子飞速提高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能了解,该杂志的一篇论文把杂志的影响因子拔高了许多倍,而该文章本身尽管是一篇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我最近思考有没有比单纯看引用次数更好的指标,后来与一个同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候,提到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单纯看杂志或引用次数不如h-index更准确。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思路来评价一篇论文。

所谓h-index,又称为h指数或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数是20,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论文总共有20篇。要确定一个人的h指数非常容易,到SCI网站,查出某个人发表的所有SCI论文,让其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往下核对,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1就是h指数。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霍金的h指数比较高,为62。生物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为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施奈德,高达191,其次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巴尔的摩,160。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表明h指数就像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本段引用网络资料)h指数的实质是用数据来说明一个人发表了多少有相对分量的论文。

如果把h-index用于评价论文,应该同样是一个好办法,一篇论文的(paper)h-index,简称ph-index套用一下就是所谓ph-indexph指数或p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论文影响力的新方法ph代表高引用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篇论文的ph指数是指施引文献至少h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也就是说,评价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可以把所有引用该文章的被引次数排队,h篇文章的再次被引用次数达到hph-index就是h例如一篇文章被100次引用,这100篇文章中其中只有10篇被再引用达到10次,那么这篇文章的ph就是10。ph-index的实质是用数字说明一篇论文被多少有相对分量的论文引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仍以一些比较典型的论文进行分析。首先应该分析分析哪个2007年发表在晶体学报A强文A short history of SHELX。只需要google一下,这个文章总引用次数13108ph=19,显然总引用次数超高的这个文章的ph并不是非常高。我们看看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引用冠军论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院士1988发表在Blood上的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总引用次数1430,但ph=101。如果单从引用次数看,前者是后者的9倍,但从ph看,后者是前者的5.3倍,哪个作为标准好,就很容易看出来了。也许有人认为把1988年的一篇老文章与2007年的一篇新文章没有可比性,我们可以只看2007年以后被引用情况,2007年后总引用次数则为217次,ph=22。

2009年最具有影响的100篇论文中前10篇相信其影响力没有问题。今年百篇冠军Thorium-doping-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up to 56 K in Gd1-xThxFeAsO,该文总引用次数184ph=17。亚军Broadband Ground-Plane Cloak的情况,这个文章的引用次数目前是169ph=11。季军Coexistence of the spin-density wave and superconductivity in Ba1-xKxFe2As2引用次数目前是70ph=11,表面上看于亚军相差很远,但影响力几乎相当。第四名为ph=8,第五名ph=10,第六名ph=12,第七名ph=10,第八名ph=10,第九名ph=15,第10ph=5。也就是说,简单从这个数据看,用ph-index与我们经过复杂评价(单纯按照引用次数排名)相比,前六名出现的结果就开始出现巨大偏差,其中第九名应该是第一名,第六名应该是第二名。考虑到发表年份,按照我提出的方法判断,复旦大学2009发表在《科学》上的这篇 Glioma-Derived Mutations in IDH1 Dominantly Inhibit IDH1 Catalytic Activity and Induce HIF-1 alpha应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如果按照这个指数,这个文章的影响应该远远超过引用13108次的哪个晶体文章,因为这个文章晚出版2年,后劲十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39186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