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院士增选还得增加透明度 精选

已有 5931 次阅读 2011-7-5 10:19 |个人分类:显峰冷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透明度, 院士增选, 高官高管

    上周四晚,中国工程院公布了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昨天各大网站的首页纷纷以“多名央企高管落选”报道这一消息。媒体以“淘汰”的口吻报道“晋级”,看得出舆论的关切所在。
    尽管以“高管俱乐部”著称的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由44名锐减为12人,尽管此前舆论紧盯的多位央企高管无缘第二轮候选,但这一结果并未能消弭人们的质疑。
    其实很多质疑者并不清楚这些候选人的学术成就,他们的质疑更多是来自对高官高管身份的成见及其手中权力的担忧。即便有人落选,人们也在担心是因为落选者“手段”使得不够,而非上榜者学术能力更强。我想,就算所有高官高管都落选了,人们依然会有很多质疑:上榜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他,他的后台是不是比他更硬?
    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疑问?“有关方面”常吁请公众理解支持,言外之意质疑是因为对他们工作的不理解。我倒是以为,公众自然有理解不到的地方,但根本原因并不在此。没有完整的、有说服力的信息披露,人们就会按照“小道消息”和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看到的结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建立公信的基础,更是纾解舆论质疑的良药。
    近些年两院在院士增选的程序和标准上做了不少完善,但信息的公开透明显然离公众的期待尚有距离。比如候选人的公示,每次两院都会借助报纸和网络公示候选人的姓名、年龄、单位、职务,工程院还额外公布推荐渠道,但要凭这些信息判断一个人够不够格参选院士,显然过于挑战公众的理解力。候选人取得过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参选院士的凭据是什么,推荐者的推荐理由是什么?这些信息都需要主动公开。只有这样,才能让少数评委以外的更多人了解候选人,了解院士遴选的标准,进而判断候选人够不够资格,候选资历有没有造假虚夸,学术成果有没有移花接木……这才是公示的目的,才可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尤其在社会诚信和学术道德饱受诟病的当下,要诚心做到遴选公平,关切舆论质疑,重塑院士群体的公信和形象,这更是不能绕过的第一关。
    当然,对于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不能仅限于院士候选人。中国的学术界绕不过行政化和人情圈这两道魔咒,来自行政权力、圈子利益和人情的影响往往会左右一些人的决断,所以对推荐单位最终签字画押的负责人和提名院士的信息也要适当公开——无论从“好汉做事好汉当”的个人义气,还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政治标准来看,这样的要求都不算过分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992-462430.html

上一篇:南科大:把口号喊成真理也是一种成功
下一篇:光明总裁郭本恒到底说了什么
收藏 IP: 218.249.93.*| 热度|

11 许培扬 刘钢 罗汉江 郭桅 陈苏华 李侠 李学宽 谢鑫 王枫 zzjtcm twx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