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讲座题目:从自然界“先造菌、后造人”分析肠道菌群在慢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已有 808 次阅读 2021-6-28 11:1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讲座题目:肠道菌群在慢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讲座题目: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角度分析肠道菌群在慢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讲座题目:从自然界“先造菌、后造人”分析肠道菌群在慢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个人简介:张成岗,陕西白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中医生命科学、心理认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工作。近年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和证明"饥饿源于菌群"并形成"菌心说"学说和"双脑论(菌脑主吃、人脑主思、人体主动)"等观点,为理解"慢病源于肠道"并推动中西医融合与健康现代化的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理解"人微共生(人体与微生物共生)"自然现象的合理性、必然性与科学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共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5篇,出版专著《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和《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各一部;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1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7项科研成果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第25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现代医疗保健分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


内容摘要:慢病高发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身心健康的严重因素,加上老龄化时代的提前到来,给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挑战,提示当前的慢病防控思路急需更新,研发科学、有效、安全、可靠的慢病防控方案已迫在眉睫。随着学术界逐渐发现“人”是由人体和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联合构成的“超级共生体”、而且大量慢病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的医学研究之后,从深入理解“人与微生物的关系”(可简称为“人微关系”)的角度出发,就有可能为破解慢病防控难题带来新曙光。在此基础上,我们科研团队使用自身进行深入体验式研究并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开展研究,意外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找到了能够通过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减少和消除人体饥饿感的新方法,进而意识到自然界使用肠道菌群为人体赋予饥饿感,可能是自然界在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过程中,按照“先造菌、后造人”进行生命发展的自然逻辑,毕竟自然界在“制造”“人”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通过进化选择压力,使用肠道菌群为人体编码“饥饿基因”(而并不是让人和动物本身直接具备摄食所必须的饥饿感,虽然人和动物本身是具有摄食能力的),并通过一日三餐等方式“胁迫”人体“被动”摄食,否则就容易出现饥饿、低血糖和营养不良等情况。因此,我们认为由肠道菌群和肠道在一起构成可称为“菌脑”的“第二大脑”,承载了人体对多种食物(碳源)与饥饿的直接记忆,并通过“肠脑轴”与大脑进行互动。在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导致肠道菌群出现失调紊乱,就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多种健康问题与慢病发展,从而能够很自然地解释“吃五谷、得百病”的常见现象。本次报告将结合此前已发表的“医学遗传学2.0: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异常,其次才是人类基因异常”、从“菌脑主吃、人脑主思”分析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菌心进化论:一种对于动物进化的新理解”以及近期发表的“动机进化论:关于自然界从生命起源进化到人类的学术思考”等论文,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角度,结合自然界“先造菌、后造人”的“生命制造”过程之自然逻辑,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慢病防控中的重要性,为早日实现慢病防控的科学干预提供参考思路。


CZ @ 2021.06.28 11:15: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93131.html

上一篇:2021.06.29下午两点,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讲课《中医形态学与未病测评》
下一篇:[转载]【申报】关于发布2021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申报的通知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