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来自王树义科学网博客:导师究竟有啥用?

已有 726 次阅读 2021-4-26 09: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709-1283685.html 

导师究竟有啥用? 精选

已有 2608 次阅读 2021-4-25 15: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晚上看了葫芦笔记的直播,这次请来的嘉宾是何雪清博士。看了之后,很有收获和触动。直播视频已经录制并且发布在B站了,这里是链接。建议你认真看看。

雪清讲了科研笔记记录、整理和利用的一套流程,用葫芦笔记进行演示。这个流程本身,已是非常有用。但更为重要的是,穿插在介绍中间的那些科研中的体悟。难怪直播讲解之后,提问如潮。这应该是近2个月提问最为踊跃的一次。

我这里讲讲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导师的作用。

实际上这是个悖论。最优秀的学者往往会成为博士生导师,但是导师却不能明确告诉博士生「你该往哪里走,走的过程中应该分别在各段路径上,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不是不愿意,藏着掖着;而是导师也根本没有办法做到。

因为博士的研究,是要突破领域前沿的。如果有这样明确的路线图,那研究的原创性和探索性一定是虚假的。说得难听点儿,只是长得像个研究而已。

那怎么办?作为一名研究生,你怎么知道该往哪里走?如何判断你前面这一段走的方向是否正确?如何衡量你的努力是否有价值?

这时候,你笔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笔记保留了你阅读、分析、综合之间的各种高光时刻。你可以通过新的认知,和过去的笔记对话。一方面看自己的轨迹,是否向着想要达到的目标在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已有的认知进行修改迭代。

具体怎么做,雪清的视频里有,我之前反复推荐过的 Lisa-Marie 课程也有涉及。

下面这个问题,才是我真正觉得很有意思的——既然我自己能做,还只能靠着自己来做,还要导师干什么?

我的答案是——涨见识,赚认知。

见识这个东西,跟钱不一样。

人在一次赌博中凭运气赢来的钱,很有可能在下一次的时候凭实力再输回去。

而一旦人的见识发生了增长,这个却很难再倒退回去。

古时所谓投名师访高友,实际上想要的就是一种见识。你跟着世界上最牛的导师来做论文,并不是把他做过的东西重复做一遍,或者「随意更换个零件,把参数旋钮换个角度」这种简单模仿。

其实你应该多观察他的行为并且去揣摩。很多情况下,这些你看到的东西,就是见识的来源。看不明白的再问上一两句,自己多琢磨,你的认知很可能就蹭蹭上涨了。导师的名声不是你的起跑线(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很能蒙人),这种见识才真算数,因为它真正属于你。

你会知道,原来科研还能这样做。

形成最终论文的线性文字,原来是有这样的网状的思维来生成的。可以这样非线性地把日常的观察和灵感积累起来。笔记间可以如此形成综合观点,可以那般再利用。

去判断一个主题,适不适合一个刊物的时候,原来可以通过这些巧妙的方法,几乎不用付出成本就能够得以验证。

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原来应该执行以下的操作步骤。对方感觉很开心,你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需要组建团队的时候,应该这样挑选过滤。想要激发团队的热情,这样做更为持久有效。

……

别说是学生,就连我这个已经当了好几年研究生导师的人,在访学的时候,也深深体会到这种「观察和参与」学习方式的妙处。

例如说,有一次跟着合作导师,和学校的计算中心商谈协作事宜后,我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则朋友圈:

走进主校区那间会议室之前,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犯愁事儿。不到一个小时之后,大伙儿全都喜气洋洋。老师用行动,示范了一个高效的跨部门会议该如何进行。追寻共识、开诚布公。理解和照顾对方需求,深度挖掘合作机会,迅速锁定并拓宽关系链条,找准网络自激方向……虽然我知道自己短期内远远无法达到这种能力,但是至少,我见识到了成功的范例。当科学家,真的不只是会低头做研究那么简单。

高年级的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能进实验室或者研究团队,都是一种幸运。一定要争取,一定要珍惜。其实这是一种不对称的优势——没人认为你能做出什么,但你真的可以亲眼看见甚至参与真正的研究。在这种环境下,得过且过,甚至经年累月躲着导师,就是在浪费资源,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其实你看到了,讲了这么多,我还只是说了很被动的方法。如果你能够更加主动一些和导师多进行沟通,那么收获只可能更加明显。

这方面的内容,我之前也已经写了,请你参考延伸阅读中的内容。

祝进步!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

给导师的套磁信该怎么写?

质检动真格,你的本科毕业论文该怎么做?

如何免费获得高质量标注数据?

【视频教程】Roam Research 如何入门?

题图:Photo by Michał Parzuchowski on Unsplash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树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709-128368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83808.html

上一篇:风景如画的校园,新医学的摇篮,大健康的春天
下一篇:[转载]来自王树义科学网博客:怎么找到好的研究想法?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