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平
诺奖掌故:无知的重要性 精选
2013-12-26 05:27
阅读:7438

    《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讨论了科学家经常因为内外情况而变换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的事。虽然他们具备改变的意愿和能力,但这种改变意谓着科学家离开了他有经验的领域而进入一个无知的领域。作为某个领域的外行也有其优势。阿斯特伯里相信“科学研究中最大的优势必就是天真。”克里克说:“缺乏资格或许能够成为一个优势。……什么都不懂,这使我拥有了转而研究新事物的能力。”把不同领域的经验组合起来,被证明常常能够得到很多东西,或许对于做出发现是特别有益的。在诺贝尔获奖工作中有很多例子,如卡勒、豪普特曼、克卢格的例子。尤其是1982年化学奖得主克卢格,他研究了五个领域: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和组成;球形病毒和电子显微术;转移核糖核酸的结构,后来又研究RNA酶(核酶);染色质和核小体;锌指蛋白。

    变换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其实是一种“异花受精”效应。长期停留在一个成功的实验和一套方法上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危险。科学的兴奋和乐趣来自于新的事物。罗兰用“in the groove”(得心应手)和“in a rut”(墨守成规)来描述这两种情况。做一些真正新的事意味着很快得心应手,但一个人有可能在这上面盘桓太久而容易墨守成规。罗兰总能做到“得心应手”够久,在自己出现“墨守成规”之前退出。每6-10年他就会转到一个新的方向。1987年化学奖得主克拉姆大概每十年换一次。

 

相关专题:诺贝尔情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进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31-75292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