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学位服
中国式学位服出现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或更早一些。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完善。1994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学位服简様》和《学位服着装规范》,开始统一规范中国学位服:
学位服分校长(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和学士服四种,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
学位帽
方形黑色
流苏:系挂在帽顶的帽结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授予学位前,流苏垂在着装人所戴学位帽右前侧中部;学位授予仪式上,被授予学位后,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校、院、所长)把流苏从着装人帽檐右前侧移到左前侧中部,并呈自然下垂状。
校长(导师):黄色
博士:红色
硕士:深蓝色
学士:黑色
学位袍
校长(导师):红、黑色
博士:黑、红色
硕士:蓝、深蓝色
学士:黑色
垂布:由套头和饰边组成,垂布佩戴在学位袍外,套头披在肩背处,铺平过肩,扣绊扣在学位袍最上面戴纽扣上,三角兜自然垂在背后。
文科:粉色
理科:灰色
工科:黄色
农科:绿色
医科:白色
军事:红色
套头:三角兜型
文科:粉色
理科:灰色
工科:黄色
农科:绿色
医科:白色
军事:红色
PS:明白为什么国内高校的学士服是统一的了。
饰边:
2. 学位服的历史
学位服,亦被称作学位袍、毕业袍,由四方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构成,是指一种由获得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资格的人士在参加庆典(一般为毕业典礼)时穿着的服饰。
学位帽(square academic cap, graduate cap, cap, mortarboard),可能由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佩戴的类似帽子biretta发展而来。biretta 本身可能是罗马式的pileus quadratus的发展,pileus quadratus 是一种带有叠加的方形和 tump(意为小丘)的无边便帽。这种帽子的改良版被称为安德鲁主教帽。意大利语biretta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语birretum ,源自晚期拉丁语birrus “大连帽斗篷”,可能源于高卢语,或源于古希腊语πυρρός pyrrhos “火焰色,黄色”。港澳地区教师在毕业典礼上所戴的圆形帽子,一般为英式传统的都铎帽(Tudor bonnet)。而欧美各地高校的帽子和衣服千差万别,于是出现了Groves classification system格罗夫斯分类法。
格罗夫斯分类法是一种编号系统,可以方便地描述和识别任何学术长袍或头巾的形状。它由尼古拉斯·格罗夫斯设计,旨在为头巾和长袍建立通用术语,以解决各个大学使用不同术语描述同一物品的情况。因此,它的使用方式与纹章相同,通过文字描述可以绘制出徽章。该系统首次在2001 年的伯根学会年鉴中描述,并被长袍制造商和学术服装学者采用为标准。
如今,每个学校的服装都有各自的特色,通常包括一件长袍(也称为长袍) ,带有单独的兜帽,通常还有一顶帽子(通常是方形学位帽、塔比帽或软帽)。某些学术团体和机构的成员也会将学位服作为正式服装穿着。
(千差万别的长袍)
3. 世界各地的学士服
学士服在世界各地变化就更多了,各地各大学在欧美系统之上做出了很多沿袭和调整。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印度的大学。印度大学一直沿用英国的长袍制度,直到 2013 年,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才将其替换为印度传统服饰,即男士的Kurta、Dhoti和Pyajama ,女士的Saree,这导致其他大学的学生也要求穿类似的服装。慢慢地,印度大学开始用传统服饰取代长袍。
2019 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正式向所有公立和私立大学发出通告,要求他们选择用印度手工织布制成的印度传统服饰。
4. 总结
作为西方高等教育舶来品的附属物,毕业服是新鲜事物,很多学生经常问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和老师的衣服到底有什么区别,和海内外的衣服又有什么区别。于是趁着放假总结一下,也许将来咱们的学士服也会回归咱们老祖宗的古典风格,或者中西结合,说不定也可以引领世界潮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14-147038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