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博士、硕士和学士名称的东西方溯源
2025-1-25 16:50
阅读:989

“博士”“硕士”和“学士”这些学位称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们与现代学位制度的结合却是在近代完成的,且与日本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1. 学位称谓的起源

1.1 博士:在中国古代,“博士”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最初是指博学多才的人。秦汉时期,“博士”成为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管理书籍和文献,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

《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样,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

西汉时属太常,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另有律学、算学、医学博士等名目,属国子监,皆为教授官。明代时,五经博士属翰林院,成为孔孟颜曾等先儒诸族后裔之世袭官职,不治院事。自汉代起,又有“博士弟子”之目。据《后汉书》卷四,“武帝时置博士弟子,太常择人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焉。”即受教于诸博士之学子也。唐代以降,以太学生受教于博士,故而以“博士弟子”称之。至明清两代,地方各府州县皆设官学,其学生乃经科举考试而获出身之生员(即秀才);于京师设国子监,其学生皆来源于上述各级学校之贡生,有五贡之目,即恩贡、优贡、岁贡、拔贡(明代称选贡)、副贡。因皆受教于博士,皆统称为“博士弟子”。

1.2 硕士:古代的“硕士”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与“硕老”“硕儒”的含义相似。

《新五代史·张翰传》中有“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者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之语。另,硕士亦有“积学之士”之意。宋曾巩《元丰类稿·与杜相公书》中“宿师硕士,立相望”之语,即是此意。

1.3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最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明清时期,“大学士”可谓顶级文官。

《周礼·春官·乐师》有云:“诏及,帅学士而歌。”《尚书注疏》卷第一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后亦泛指学者文人。《庄子·盗町》有云:“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徽于封侯富贵者也。”魏晋六朝时,征文学之士掌典礼、编篡、著述诸事,通称学士;诸王及节帅皆得置学士,以师友相待,无定员、品秩。唐开元时,置学士院,官员称翰林学士,掌起草皇帝诏命。至明清时,于内阁置学翰林院置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另,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置大学士,以象四时;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之;明太祖废军相,权归六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大学士,以殿阁(文华殿、文渊阁等)名冠之,以备顾问。其后渐以重臣兼领,地位日隆。清因之,设殿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为文官极品,赞襄机务,统率百僚,朝野多以丞相目之。其与学士相较,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也。

2. 现代学位制度的引入

日本的影响: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从西方引入了现代学位制度,并使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来翻译英文中的“DOCTOR”“MASTER”“BACHELOR”。这种译法后来被清末的中国学者引入中国,使得这些古老的称谓与现代学位制度结合。

日本学位制度的萌芽起源于19世纪后半期的明治维新,1872年就颁布了《学制》。1883年,日本颁布了《学制追加》,作为1872年颁布的《学制》的补充文件,第一次涉及到学位问题,规定了5个等级的学士学位,修完数量不同的学科,可以被授予不同的等级。同年,太政官又发布了《关于有关官级、教师等级、学位称号的规定》,将学位分为博士、学士、得业士3种。由于当时日本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这种学位制度实际上并未能全国实施。仅在一些大学开始授予学位,如1878年末,日本以新创办的东京大学的名义制定学士学位制,并于1879年制定了学位授予规则,并开始授予毕业生“学士”称号。1953年,又制定了《学位规则》,将学位由博士一种改为博士和硕士(日本又称修士)两种,获得硕士学位者必须在大学院(即研究生院)学习2年以上,取得30个学分以上或通过在该大学院进行的硕士论文的审查和考试中合格;获得博士学位者一般须在大学院学习5年以上(已修完硕士课程者为3年),取得30个学分以上或通过在该大学院进行的博士论文的审查和考试中合格。同时,《学校教育法》规定,学部教育(即本科阶段)结束后,学生经过考试合格,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包括22种(文学、教育学、神学、社会学、国际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经营学、理学、药学、保健学、卫生学、营养学、工学、农学、兽医学、水产学、家政学、艺术学、体育学),博士学位增加至18种(新增教育学、神学、社会学、经营学、牙医学、保健学、水产学)。

中国的现代学位制度:193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仿效英美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正式确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3. 西方的学位名称

3.1 博士(doctor)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教师”或“指导者”。博士学位(拉丁语:doctoratus)出现在中世纪欧洲,是大学教授拉丁语( licentia docendi)的执照。授予博士学位 ( licentia docendi )的权利最初只属于天主教会,申请者必须通过考试、宣誓效忠并缴纳费用。

为什么一般称之为“哲学博士”?——其实是爱智慧之意

17 世纪(可能约1652 年)哲学博士学位在德国诞生。 “哲学”一词在此不是指哲学领域或学科;它在其最初的希腊语含义“热爱智慧”下具有更广义的使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所有领域(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传统上都被称为哲学,而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文科的基本院系被称为“哲学院系”。哲学博士学位遵循这一历史惯例,尽管大多数学位并不是为了研究哲学。德国当时对哲学博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缩写为Dr. rer. nat.)以及社会/政治科学博士学位(缩写为 Dr. rer. pol.)进行了更详细的区分,类似于其他传统的医学博士学位(Dr. med.)和法学博士学位(Dr. jur.)。

大学博士培训是一种行会学徒制。新教师进入“艺术大师”行会之前的传统学习期限为七年,与其他职业的学徒期限相同。最初,“硕士”和“博士”是同义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士学位被视为比硕士学位更高的资格。

现代研究型博士学位以德国式博士学位的形式于 1861 年在美国耶鲁大学首次颁发。与医学博士学位不同,后者是一种职业“专业学位”,训练学生应用或实践知识,而不是创造知识,类似于职业学校或学院的其他学生。在英国,研究型博士学位最初是科学和文学的高级博士学位,杜伦大学于 1882 年首次设立。博士学位从美国经加拿大传入英国,并从 1917 年开始在英国所有大学设立。第一个博士学位(称为 DPhil)是在牛津大学颁发的。

3.2 硕士

硕士学位可以追溯到欧洲大学的起源, 1233 年的教皇诏书规定,任何被图卢兹大学录取为硕士的人都可以在其他大学自由任教。硕士学位的原意是,在一所大学被录取为硕士(即教师)等级(学位)的人也可以在其他大学被录取为同一等级。这逐渐被正式化为 licentia docendī(教学许可证)。最初,硕士和博士并没有区别,但到了 15 世纪,英国大学已经习惯将低级院系(艺术和语法)的教师称为硕士,将高级院系的教师称为博士。最初,文学学士(Bachelor of Arts)颁发给学习三艺(语法、修辞和逻辑的人,而文学硕士(MA)颁发给学习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的人。

因此,从中世纪晚期直到 19 世纪,学位的模式是,低级院系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高级院系授予学士和博士学位。在美国,第一个硕士学位(Magister Artium,即文学硕士)是在哈佛大学建校后不久颁发的。

3.3 学士

学士学位(来自中世纪拉丁语baccalaureus)或学士学位(来自现代拉丁语baccalaureatus)是由学院和大学在完成为期三至六年(取决于机构和学科)的学习课程后颁发的本科学位。文学学士(Bachelor of Arts)颁发给学习三艺(语法、修辞和逻辑)的人。

4 总结

“博士”“硕士”和“学士”之名是本土的,学制是舶来品,深厚的文化才能用自己的概念体系去翻译。有时候,我们被各种说法转得昏天黑地,是因为西方在这套学制上也是变来变去,要根据时代需求培养不同的人才。从贵族教育到精英教育再到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今天的学历教育。愿我们的高等教育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优化学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资料:wiki,kimi,百度搜索。待有时间再逐一考证出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14-147036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