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肖虹
什邡-彭州地震值得关注
2009-12-3 00:05
阅读:6136
标签:什邡-彭州地震, 大邑-郫县逆冲断裂, 余震、再震迁移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112804在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成都市彭州市交界(北纬31.3,东经103.9)发生5.0级地震, 震源深度21公里

什邡彭州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大邑-郫县逆冲断裂,我在20087.8的博文《汶川地震监测预报应该正视的问题》中已经指出,该断裂的活动预示着余震、再震可能正向四川盆地内部迁移,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地震动向。

为使地震监测部门关注,我把上述博文的第三段再重复于后:

 

3.汶川地震的主发震断裂是哪一条?

目前权威部门都认定是映秀-北川断裂,我比较认同香港陈兆湖先生的分析(见《四川地震反思系列之四、五》),映秀-北川断裂只是地震震中的破坏带,发震断裂可能是龙门山前的彭灌断裂。理由有三:

1.从成都理工大学李勇教授提供的构造图(图4)中可见主震震中在映秀-北川断裂的下盘,震源深度16 Km,发震逆冲推覆构造中逆断层的倾角美国地质调查所5.12夜公布的数据是∠33°,中国地震局5.30公布的数据是∠32°,那么根据勾股弦定律的简单推算,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出露也应该是彭-灌断裂;

 

 

                                                                                      4



2.根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5.12以后公布的图件(图5),图中黄色的星星表示发震之后50秒内,震中向东北方向传播了至少200公里,基本上是沿着映秀-北川断裂,说明主震震源发震后震中沿着原有破裂的映秀-北川断裂迅速传播,造成巨大的破坏带。因此映秀-北川断裂是破坏断裂而不是发震断裂;






          图5


3.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5.12以后公布的地形变图件(图6)图中狭长矩形表示的是地形变模拟结果叠加在实际断层带之上。矩形的边界表示了断裂带的长度和深度,矩形内的颜色表明了纵向滑动的长度,也就是断层西北部的龙门山相对东南部四川盆地的垂直位移量。注意由暗红色标识的最大滑移并非出现在主震震中,而是位于主震震中(红星)的东北部60公里处,由图中红色阴影区域所表示的沿着断层带的纵向滑移达到12m(我国地震局公布的最大垂直位移4-6m)

地面高程也用颜色加以表示,注意断层位于高山与盆地的边界上,即以上所说的彭灌断裂。




图6

主发震断裂如果是彭-灌断裂,那么对于四川盆地的危险性就比映秀-北川断裂要大得多。因为整个龙门山推覆构造是由一系列叠瓦式右行走滑-逆冲断裂组成的薄皮构造(即推覆构造底滑脱面在10-20 Km深度中地壳的壳内低速层),彭-灌断裂是早更新世末形成高原与盆地地形阶梯的主要断裂,也是龙门山最主要的山前断裂带,在它的南段大邑县双河青石坪3800年和930±20年前都曾发生过>7级的地震[1-2]

   它的前锋还有一条隐伏在川西平原以下的大邑-郫县逆冲断裂,那是一条切穿了全新世(Q4)地层的活动断裂,据成都理工大学李勇教授调查,汶川地震前后沿着大邑-郫县断裂有喷砂、冒水现象,说明它正在活动。考虑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公布的地形变矢量图(图5)所显示的5.12以后地形变矢量迹线多半是垂直龙门山而指向四川盆地的,那么破坏性余震、再震除了我在以前的博客文章中提到的有可能向北东方向的汉中、宝鸡迁移以外,现在看来,向四川盆地迁移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因此,过早的“安全告示”对人民是否有利值得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Science Behind China's Sichuan Earthquake,  http://www.tectonics.caltech.edu/2008MayChinaEQ/xichuan.html, 2008.

2. L.Yong ,P.A.Allen ,A.L.Densmore ,Evolution of the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Western Sichuan ,China)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Indosinian Orogeny, Basin Research ( 2003 ) 15, 117-138 
  

3.    李 勇,周荣军,A. L. DensmoreM. A. Ellis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 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第四纪研究,2006, 26 (1):40-51

 

 

                                                      200876于北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葛肖虹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65-27569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