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祥
从 IPCC AR6 对我们数据集China-MST的收录与引用所想到的
2021-10-6 10:18
阅读:2867

政府间气候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IPCC AR6)于8月初定稿。

我们的数据集-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China-MST)、全球陆地表面气温数据集(China-LSAT)的收录和引用情况既有一定的惊喜,也有略微遗憾。

惊喜的是:经过长达1年左右与Lead author的交流,我们的两个数据集(China-MST、China-LSAT,详细信息请见我2021年1月29日博文 1850s以来的全球温度基准数据集纷纷升级,重新把脉全球变暖趋势?)终于被正式收录进来,在第二章的多个表格(Table 2.3;Table 2.4)和附录表格(Table 2.SM.1)中可见,并被明确指出对于那张集古代、现代气候变化于一体的重要图片(Figure 2.11 b,c)有贡献

遗憾的是:我们的China-MST没有被完全接纳(原因是极地冰面的资料空缺问题,在上面博文中有介绍),因此我们的全球温度距平序列还没有和其他几个基准序列(HadCRUT5,NOAAGlobalTemp5及Berkerley Earth 等一起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连大名鼎鼎的NASA的GISSTem都没有进入,因为他们的数据集没有延伸到1850s)。

这主要是我们得到这个规则的时间太晚,来不及跟上这个修改。根据IPCC科学评估报告的规则,凡是要被选用的文章,必须发表在它所规定的截止日期之前(这次AR6几经推迟,确定在2021年1月底)。而我们从来自澳大利亚气象局的Lead author口中得到消息(要求数据的空间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大约是2020年的10月份(之前告知只要文章发表出来就可以),这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好在我们工作已经做好了,我连夜布置学生加班加点,后来在Adv Atmos Sci执行主编吕建华教授及期刊的林征编辑等的大力支持下,走主编特邀方式,提交了数据集论文(Sun et al,2021),并赶在截止日期前发表。但后面又听说极地的部分需要有资料,那我们要在截止日期前再发表新的论文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我还听说,这已经是中国人的数据集首次被IPCC这样的方式接纳了,所以知足常乐吧。

回想起来,这事固然不容易,但还是有很多的值得总结的地方。1)IPCC是官方的行动。我们仅仅是完全依靠个人在国际同行中的一些微薄的了解,零零散散地获得一些信息,所以动作比较滞后;2)还是有一点畏难心理。包括一些朋友都劝我,人家那些可都是蜚声世界的大牌专家的大牌数据集(HadCRUT5,NOAAGlobalTemp5,GISSTemp),而我们的数据集则是近5年由我们这样一个草根团队发展起来的,尽管目前在技术上,数据质量上不输人家,但影响毕竟有限,与之并列谈何容易;3)没有能够预知到发展趋势。虽然说人家公布消息比较晚,人家都是有Lead author们参与讨论,但我们没有任何消息来源,但这种发展趋势也是基本上了解的,我们也安排做了,但是就想着怕影响引用,不敢把这方面的成果一起发表出来,抢得先机;4)提出意见的渠道。AR5的时候,我是最后国别评审的专家,所以也有渠道以官方方式提出意见,但这次没有这个机会,还好别的参与的专家给我了一些提意见的机会,但相对来说还是不如自己提的那么具体和直接。

事情已经过去,我们做科研的目标也不只是被这么一个报告引用和收录。还是做好扎实的数据集,让全球变暖的事实更加清楚吧。

数据附后,可以公开下载,欢迎使用、指正。


论文:

Sun W, Li Q*, Huang B, et al, 2021. The assessment of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from 1850s: the C-LSAT2.0 ensemble and the CMST-Interim datasets, Adv Atmos Sci, DOI:  10.1007/s00376-021-1012-3


数据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庆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247-130691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