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伯洪
我的互联网旧故事 精选
2022-9-21 14:54
阅读:5805

我的互联网旧故事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现在我国是互联网用户世界第一。平时大街上、地铁上的低头一族们都是其中一员。昨天看到一篇文章“35年浪花淘尽:那些告别我们的互联网产品”,简要说了互联网在我国35年里面的发展起源和互联网产品的起起落落。我们平时离不开的互联网,已经在我国发展35年了。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了9年之后,我在1996年秋季第一次触网,至今已经26年了。相比于现在手机上网的便捷,早期的上网还真不简单。
       当时学校开始开挖路面,在楼与楼之间排地下网络线,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把王老师的电脑联网了。我看到的第一个网页是测试时慢慢打开的美国哈佛大学主页,工作人员就说已经可以上网了,浏览器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网景公司(Netscape)的Navigator。这个被微软IE第一个淘汰的产品,当时别提有多牛。没有她,就无法上网浏览。结果现在IE也被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
       学校只给正教授分配email邮箱,彼时我就是借用了王老师的email与来校交流的老外沟通来访要参观实验室的事情,写email时还规规矩矩地采用正式的书面信件格式。其实当时最大的乐趣时看几个著名高校的BBS,黑色背景上冒出的一行行五颜六色的文字,主要是大学生们学习、课余生活的信息交流。
       比起触网,我从1985年就开始使用第一代苹果台式微机、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写的教材,学习BASIC语言、后来是FORTRAN语言了。后来用安装了DOS系统的IBM微型机,在黑色屏幕上白色启动页面文字随着一闪一闪的光标挨个出现,赫然显示了微软的名称。与更年长的老同志们相比,我是从DOS 3.0开始用电脑操作系统,我直到1992年才看到现在觉得简陋、当时最为豪华的Windows 3.0系统彩色窗口界面。Win95、Win98等操作系统都是后面的事情了。当时输入论文用黑色屏幕上显示绿色字的WPS系统,还有高雅而难用的TeX软件。后来才出现Word 5.0文字排版软件。看到能在文档里面直接插入所见所得的图,那是神奇无比。
       那时候只能到学校办公室蹭王老师的电脑上网,网上其实也没有啥东西可看,学校也没有自己的网页。纯粹就是每周上一次网看看email。在1997年初,听说了yahoo这个词,于是从我名字汉语拼音中取了4个字母注册了国际yahoo电子邮箱,现在要注册4个字母的国际邮箱是很困难了。中国雅虎是后来的事情了。进入新世纪出现Gmail后,刚开始Gmail不能自由申请,我还委托别人把我拉进Gmail系统注册了与yahoo相同的4个字母Gmail邮箱,现在都已经弃之不用多年了。真正经常上网是1998年看“新浪网”,才知道网络世界的内容如此丰富。
       上世纪末期、新世纪初期,能在家里用电脑上网非常值得显摆吹嘘,比现在大学生开了辆豪车来学校上学还要值得炫耀。一般的台式机要一万元,当时上海内环线以内的房价是每平方米三千元。安装座机要排队不说,初装费要五千元左右。接下来要购买Modem、到电话局办理上网申请手续,还要支付超额流量费。当时小年轻之间说闲暇之余在网上聊天,那真是非常时髦。
       留学期间曾几次在校园遇到计算机科学的大牛高德纳(Donald Knuth)。这位老高真是牛,他1975年就开始用email,1990年1月1日起正式停用email交流。我国的第一封email还存在1986年8月25日和1987年9月14日两个时间之争议,那时老高先生已经都用email十几年了。想到老高发明的文字处理系统TeX,当时在校园里真应该与他聊几句、再恭维TeX的卓越,套个近乎,再讨个签名之类的在笔记本上 :)
       现在互联网深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想起早期的触网经历,感到互联网发展的起起伏伏,犹如人生,大浪淘沙,不进则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顾伯洪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184-135628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