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引子:
看到农业领域正在经历的重大变革,笔者真切的感觉到中国农业正处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之中。笔者主业农学,其中的一些变革乃是自己专业紧密相关;又渐渐读了些,看了些,并想了些,便有了些“讲述”的冲动。一家之言,偏颇和不当之处愿与读者交流讨论。
前言:
在讲述农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必须明确两点:一是什么是农业;二是什么是中国农业的千年“常态”。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笔者将逐步讲述中国农业正在经历的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和大挑战。
那么什么是农业?
新华字典给出的“农业”的词义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简单的讲,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主要产业。而现代农业科学又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细分,变得更加具体化和专业化。具体说来,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涉及了育种,栽培/饲养,防病/治病,收获/屠宰,加工等核心环节。进行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既包括种地的,也包括养猪养鸡的。
二是什么是中国农业的千年“常态”?
首先,种植业养殖业不分。除了种地,农民还得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吃肉,养鸡养鸭换钱买盐。
其次,中国农业的主要产品是“五谷杂粮”,肉类产品乃是逢年过节改善生活之用,所以有了“养猪为过年”之说。
再次,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粒粒皆辛苦”乃是写照。同时,由于效率低下,鼓励农耕、重农抑商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千年常态;农民千年以来一直是最大的职业群体,构成了“百姓”的主体,是“皇粮国税”的最主要贡献者。
最后,除了个别的灾年,“自给自足”是中国农业的常态。“自给自足”常用来贬低落后的农业经济,但是其不可忽视的含义是“百分之一百的自给率”。
有了这两个前提,下面说说
中国农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一:种植业养殖业分离
中国农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二:种植业革命
中国农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三:土地制度变革(待续)
中国农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一:种养分离
引子:
翻开2012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单,前一百名富豪中主业为农业有三位:排名第七的刘永行,排名85位的邵根伙和排名100位的傅光明家族。全部涉及养殖业。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搞不明白这个行业如何会有这么高的利润。现在放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分离的历史大潮流之下,才发现他们的成功是产业变革的必然。
正文:
我在前言中提到,千年以来,中国农民一直是种养兼之。这种种养一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笔者的儿时记忆。1990年以前笔者所在的胶东农村,每家每户都有鸡舍猪圈,许多“越狱”的公鸡母鸡们满街乱串,导致了许多人有孩提时代被公鸡欺负的经历。然而,渐渐的“街鸡”消失了,在随后的90年代农村的建房大潮中,猪圈也不再被包括在内。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收入的提升所带来的肉类消费的同步增长,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需要更多的家禽和生猪。但是这些家禽和生猪却不再存在于数以亿计的农户中,被渐渐集中到规模化的养殖场中。
这种潮流在中国的广大农村,相对于当时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消无声息的发生着,可是却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离,第一次实现了养殖业的集约化。 到目前为止,中国除了拥有近14亿人口,还有6到7亿头猪,上百亿只家禽,还有数以亿计的牛和羊,绝大多数都在集约化的饲养。
那么什么因素引发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分离,或者说是养殖业的集中呢?当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其根本原因。但是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则是直接原因。
首先,养殖业的风险较高。
我们当地有句俗话叫,“家财万贯,张口的不算”。“张口的”就是指牛羊猪鸡等。为什么张口的不能被计入财产呢?因为这些动物们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全部病死。直到今天,虽然有现代发达的医学手段,口蹄疫、禽流感等仍然是养殖业的重大威胁。
考虑到之前家庭式的养殖业主要是为农民兼赚取额外经济来源,随着农民的非农收入渐渐提高,传统家庭式的养殖业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加之较高的风险,养殖业自然成为农民最先扔掉的包袱。
其次,养殖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利润相对较高。
成功的养殖业需要有有效的疾病防控方案,高效的饲料配方以提高粮食的转化率,以及较高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养殖业的利润相对较高。例如鸡蛋,二十年前的鸡蛋大约在两到三毛钱一个,二十以后的今天大约在五毛钱左右,涨幅在两倍左右。但是作为养殖业最主要的成本,玉米的价格,却涨了四倍。
最后,养殖业相对土地集约。
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可以在几十亩地的面积上,生产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家禽。所以养殖业集中,没有受到制度上阻碍,尤其是对农村土地的基本制度,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任何冲击。(这一点非常重要,稍后的章节中会涉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个难题。)
总之,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中国的养殖业实现了产业集中。需要再强调一遍的是,养殖业的集中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历时十年以上。如此巨大的产业变革,自然会带来养殖业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这十数年的阶段,成为养殖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新的亿万富翁。值得一提的是,这批从事畜牧行业的亿万富翁们,相比其他行业的亿万富翁们,一点儿也不逊色,有的成为了富豪榜的第一名,那就是2001年的刘永行,主业为饲料。翻开2012年的富豪榜榜单,刘永行排名第七。前一百名富豪中主业为农业的还有两位,全部涉及养殖业,他们是排名八十五位的邵根伙,和排名一百位的傅光明家族。
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饲料行业会有这么高的利润。现在放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分离的历史大潮流之下,才发现他们的成功是产业变革的必然。
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没有分离前,农民养殖是不计成本的。剩饭剩菜、刷锅水、以及自产的玉米就是饲料。更别提饲料配方了。但是当成千上万的猪呀鸡呀集中起来以后,节省饲料成本就意味着提高利润。所以能提高粮食转化效率的配方饲料就成规模养殖者的首选。试想一下,数以亿计的家禽牲畜,一年一年的逐渐集中起来所带来的饲料市场是如何巨大!
时至今日,轰轰烈烈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离已基本完成。中国农业,具体说来是种植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其中,已经发生的变革和正在发生的变革,笔者将逐步讲述。
中国农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二:种植业革命
简单来说,种植业有三个主要环节组成:一是种子,二是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三是收获和准备下茬。
农业大学中有关种植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将各个环节中组成要素具体化、专业化。比如,"种子"包括了育种学,种子学等;播种以后的相关专业有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收获和准备下茬这个环节主要是农业机械。当然,农业机械已经开始全面渗透到种植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下面,笔者从以上三个环节,简单讲述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革。
种植业革命1- 种子的变革
简单的说,育种的实质就是优良基因的集中。但是人们要求的优秀基因太多(高产,抗各种虫害、病害,抗旱,抗倒伏,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产品优质等),又加之有些关键的抗性基因非常稀少,因此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和思路来集中这些优良基因,效率非常低下。
但是,当传统育种思路得以拓展,或引入全新的育种方法时,种子的变革便"萌芽"了。
首先,说说传统育种思路的创新,主要是从个体到群体的变革。长期以来,当农民或农学家发现地里的某个庄稼又高又大,结籽又多,会很自然地选择下来,作为来年的种子。但是最终产量是单位面积中所有个体的总合,从逻辑上讲,个体强并不一定产量高,群体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关健要素。
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的育种思路便是从提高群体密度的方向提高产量,这一新的育种思路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品种引起了中国玉米的革命,彻底结束了"大粒打不过小粒"(指玉米比小麦产量低)的历史。
另外一个育种思路的创新就是通过杂交的方法集中优秀基因,杂交水稻的例子已是妇嬬皆知,不再重复。
其次说说基因集中方法的创新。
上世纪对致瘤和发根农杆菌的研究发现,这些瘤子和须根原来是自然条件下的转基因产物。由此生物学家成功的开辟了以农杆菌为载体来聚集优秀基因的新途径,并引发了颇具争议的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应用。
从1996年才开始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到2011年其世界范围内的种植面积已经高达24亿亩(我国总共才有18亿亩的耕地)!在美国,其普及速度比手机还要快! 如果我们同意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深刻改变了日常生活的话,同样的,转基因引发了种植业的革命。
不管争议有多大,其顽强市场生命力的背后是极大地简化了之前所必须的农事操作。其中抗除草剂的例子,笔者在早先的博文中专门描述过,在此不再重复。
以上介绍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一些突破。下面简单说说未来的变革:
在育种思路创新这块,目前的一些研究揭示了根系可能比地上部更为重要。对根系的筛选可能会对传统育种带来新的突破。
在转基因这块,新的技术路线已经极大拓展了转基因的领域,比如仅仅对作物原有的特定基因进行少许修改,再比如,将转基因材料只作为砧木等。
一家之言,对种子领域所发生的变革难以概全,但是,期待突破早些到来!
种植业革命2-田间管理方面的变革
前文说到,种植业有三个主要环节组成:一是种子,二是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三是收获和准备下茬。说完种子的变革,现在简单说说田间管理方面的变革。
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施肥、浇水、喷药。其实就是喂饭、喂水、防病治病,让庄稼健康成长。
首先,在施肥方面,中国农业实现了从有机肥料到化学肥料的过渡,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虽然有部分农民超量使用化肥,导致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难以捍动化肥对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这好比过度饮食引起了肥胖的问题,但总比挨饿要好。
第二,在浇水方面,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过渡到灌溉农业。尤其是,灌溉对于华北平原的小麦生产致关重要。华北平原因此能够每年收获小麦和玉米两季的粮食,从而彻底改变了明清以来"南粮北运"的历史。
但是,一年两季的小麦和玉米需水在1000毫米左右,可是华北平原的自然降水仅仅600到800毫米,缺口在300毫米左右。这部分年均约300毫米的供水,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抽出来用于粮食生产。这种持续了近三十年的地下水超采直接导致了华北平原大漏斗的形成。井越来越深,许多地方已超过百米。
显然,目前的小麦玉米双季模式在华北是不可持续的。解决的方案有三:一是弃种小麦,只种玉米。在目前中国粮食胃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该方案并不现实。二是引水。从何引水?无非是南水北调或海水淡化,许多学者对于两者均有很大争论。三是节水。看来是条相对可行方案。需水少的小麦新品种、节水设施、节水栽培等均有文章可做。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归是要有水的,同时历史上欠下的"水债"也是要还的,引水将来不可避免。
第三,在防病治病这方面,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的大规模使用,极大降低了生物逆境给作物带来的产量损失。虽然,农药的违规使用引起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施用逐年减少,中国农药从以高毒杀虫剂为主,逐步向以低毒的杀菌剂、除草剂为主的方向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抗病抗虫新品种的出现大幅降低了防治相关病虫所需的农药。例如,抗虫棉花、玉米等的大规模推广极大地降低了杀虫剂的使用。相反的,抗除草剂作物的广泛种植,却引发了相关除草剂用量的井喷,替代了原先那些毒性较高的除草剂。除草剂用量增加的另一原因是免耕的推广,其结果是有效实现了水土保持。
对中国来说,推广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只有棉花,有效降低了防治棉龄虫所需的杀虫剂;除草剂用量近年在中国的使用量也大幅提升,其背后原因不是抗除草剂作物和免耕的推广,而是人工除草成本的快速上涨。
最后,说说中国种植业在以上三个方面迎来的变革:"测土施肥"以及缓释肥料将逐步取代当前粗放的化肥使用模式,节水灌溉将得更广泛的应用,病虫草害逐渐走向以预防为主,努力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当然,前提是种植业的规模化,有了规模化,以上集约式的水肥和农药的投入将变成农民口袋中沉甸甸的利润,带来的是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安全的农产品。
种植业革命3-收获和下茬准备
前文说到,种植业有三个主要环节组成:一是种子,二是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三是收获和准备下茬。现在简单说说收获和下茬准备。
长期以来,收获和下茬准备是种植业中劳动最密集的环节。不仅仅如此,这两个环节在时间上又非常敏感,"抢农时""抢种抢收"等词就是对其的形象描述。
在下茬准备方面,相对简单,主要是耕地。目前已经实现了从畜力到拖拉机转变,极大释放了农村劳动力。耕地所用的犁对提高效率也功不可没。美国著名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便以一面改良的犁起家,逐步发展成目前年营业额超过2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
在收获方面,以小麦为例,传统的收获环节包括:人工搳麦(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搳一两亩),然后收集起来,运到打麦场,碾压脱粒,去杂,晾晒。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所在的农村逐步实现了拖拉机搳麦,然后运到打麦场,用脱粒机脱粒。虽然实现了部分机械化,依然非常费力。90年代初期,联合收搳机的出现将搳麦和脱粒这两最费时费力的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十数倍的飞跃! 与拖拉机耕地一起,为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虽然笔者所在的农村二十多年前就实现了小麦收获的机械化,但玉米的机械化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目前所谓的玉米联合收割机远远没有达到小麦联合收搳机的水平,后者收获到的是小麦的籽粒,而前者收获到的是玉米棒子,没有剥皮的棒子。棒子还需独立的剥皮,风干,脱粒等工序,非常费时费力。
与北美一年收获一季的耕作制度不同,华北平原采用的是一年收获两季的耕作制度:玉米收获后还要播种小麦。从而造成了留给玉米自然风干的时间窗口非常窄,因此实现玉米的全程机械化还有从育种到机械各环节中的诸多困难。世界只此一例,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中国农民和农业科学家们独立解决。是困难,更是机遇!
除了完全实现夏玉米的机械化以外,实现机械化的挑战还有:
1、如何在中国广大丘陵地区分散的耕地上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2、如何实现低成本的灌溉机械化或自动化?
3、如何实现劳动密集的蔬菜水果生产的机械化?
总之,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目前,种植业实现更高程度机械化的决定性因素,即劳动力成本因素,正在快速上涨,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稳步前进。其进程和影响,拭目以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姜临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8242-6728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