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
吴健雄该不该得诺贝尔奖?
2025-1-13 13:32
阅读:1078

吴健雄该不该得诺贝尔奖?

 

刚刚看到科学网上的一则新闻:国科大粒子物理团队与合作者完成重子衰变中李杨参数的精确测量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537377.shtm),也来蹭一波新闻的热度。

吴健雄该不该得诺贝尔奖应该是一个有争议的老问题,在华人物理圈内更受关注。但因为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有杨振宁和李政道,随着老一辈的逝去,可能现在许多物理专业的学生也不知道吴健雄为何许人了。本人虽然是物理行外人,但大致还能懂得宇称不守恒的意义,也能理解吴健雄的贡献,在这里不过是说一说一个物理行外人的看法。

毫无疑问宇称不守恒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理论的原创性属于杨-李。上述新闻对这一发现是这样表述的:基本对称性破坏机制是粒子物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早在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设想: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变换对称性(P)并不守恒,并提出了可行的实验验证方案。这一贡献让他们在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做出了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但想到Goodenough老先生97岁才得到诺贝尔奖,杨-李三十多岁(3430)就得到诺贝尔奖,年少成名,何其幸运?杨-李的理论刚刚发表就很快得到承认,吴健雄对他们的幸运功不可没。杨-李如果只是提出了理论,则该理论还只可以看作是一个假说。他们虽然提出了实验验证方案,但实验是这两个理论物理学家的短板,而实验验证工作则是由吴健雄完成的。

我是物理的行外人,说不清吴健雄实验工作的难度。即说不清由杨-李提出实验验证方案后,如果不是吴健雄,是不是会有其他人也能很快地设计出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不过,这一验证毕竟是吴健雄首先完成的(验证以后,别人也不需要再验证了),而这一验证,使杨-李的宇称不守恒发展成理论,迅速得到公认。以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吴健雄有资格和杨-李分享诺贝尔奖。

吴健雄是杨-李的师姐辈,比他们大十几岁,生于1912年,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她长期从事实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1944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原子弹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了美国曼哈顿计划。她在国际物理学界也是泰斗级人物,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她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士。1958年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比杨振宁、李政道都早。

    再讲一点花边,吴健雄的丈夫是袁家骝,袁世凯的孙子,也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但名气和成就都不如吴健雄的大。改革开放以后,吴健雄和袁家骝多次回中国,对中国物理学的人才培养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十年动乱期间有一本手抄本的小说,叫做《第二次握手》,因为写的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者张扬被投入监狱。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张扬出狱,1979年《第二次握手》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时大热,还拍了电影。传说书中的女主角丁洁琼(琼姐)就是以吴健雄为原型的,但传说只是传说,张扬未曾证实,吴健雄当然也不屑于证实。甚至,我也不能确定吴健雄是否知道曾有这样一本小说。

 

    20250113写就,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6862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