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
论寿命
2024-5-17 13:55
阅读:285
(2009-04-26 19:59:14)

     奉天下了一周的小雨,河开了、花放了、树绿了,阴霾的春季几乎麽有太阳,被乌云笼罩久了的人,实在是盼望着太阳的出来,能够看见太阳出来的人,才是最快乐的和最幸福的人。

    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讲是牺牲了部分人类的生命所换来的,尤其是那些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更是如此。由于人类的繁殖能力非常之强,所以几乎任何灾难所造成的牺牲都没有灾难所召唤的生命多并且坚强。

    老子认为属于长寿的人约占总人口的30%;属于短寿的人约占总人口的30%;本来属于长寿却因为意外而走向死亡的短寿的人,约占总人口的30%;剩下10%的人口属于不可预言的部分。

    短寿之人的死亡原因有二:一是食物短缺,卫生太差,环境恶劣,意外事故频发;二是食物丰富,卫生太好,环境安逸,没有死亡威胁。

    长寿之人长寿的原意有四:一是食的饱但是需要寻找;二是穿的暖但是需要劳动;三是一年有四季,即春、夏、秋、冬;四是常常能够感觉到死亡的威胁。

    胜利者并不是第一个站起来的人,而是最后一个倒下去的人。忧勤是一种美德,但是太苦了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一种高风,但是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所谓大师,首先是长寿者,不是短寿人,不是他管理了多少众生,却是他帮助了多少众生。管理众生者为领导,觉悟人者为大师。所以在今天的寺庙中,主持往往不是大师,大师常常也不是主持,但是一定是长寿者。

    爱默生曰:“凡门都是墙。”师者寿,传道、授业、解惑;医者寿,医心、医身、医病;政者寿,治国、治家、治人。世界上的事情无非是个习惯问题,长寿也不例外。习惯养成之后,无所谓苦不苦,更无所谓便不便了。即使有不便之处,亦必在一种方法扑救,所以人生绝不会苦的。

    知识是只能通过外求法来实现的,人类已经使用的媒体形式均可以传播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外求法一定是以行为做为必要条件”而获取之。智慧是只能通过内求法来获取的东西,目前人类已经使用的媒体形式均无法有效地传播,更重要的是“内求法之重点在于思维方式、思考习惯的形成。”知识只能让人类生活的更舒适方便,但是智慧才可以让人类幸福健康长寿。

    结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海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5-143450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