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争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41)
2025-5-7 19:40
阅读:639

第三章 狼烟四起

12 曹嵩之死(三)

问题(1):曹操究竟能不能指挥动泰山太守应劭?

问题(2):为什么说陶谦“向欲结纳曹操”不仅是合理的逻辑,而且也是唯一的选择?

问题(3):张闿和笮融什么关系?张闿为什么投奔袁术?

问题(4):谁是曹嵩被杀事件最大的操盘手?

——————正文开始——————

问题(1):曹操究竟能不能指挥动泰山太守应劭?

曹家被劫的“辎重百余辆”,绝非曹嵩避难琅琊的生活费,也非曹嵩在琅琊本地搜刮的民脂民膏,而是曹家能够起兵的战略物资。

1904月,冒失的、对战争前景估计过于乐观的曹操,打响了讨董战争的第一枪,即荥阳之战。曹操从张邈、卫兹处购买的3000兵力,被凉州系徐荣全歼后,就是到曹家关系不错的扬州刺史汝南陈温、丹阳太守周昂那里借了4000丹阳兵的(实际上是“购买”,但关系不好的,这些兵源是说什么也不会卖给你的)。

这,就是曹嵩为什么“避难琅琊”的原因。

陶谦一次又一次输出的战争,是扶植朱儁组成讨伐联军,讨伐目标是董卓及其后续部下。因此,从1917月关东联军分裂为两大帮派,到193年底朱儁被召回长安,陶谦与曹操并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矛盾。陶谦不可能不知道曹嵩在徐州琅琊郡,甚至连住所、存款等一清二楚,但当时确实没有收缴的打算和必要。

曹嵩在琅琊的随行人员,绝不会太多。正如上文分析的,按三国演义写的140人,则《吴书》所说的张闿200步骑,不可能全身而退。一个小小的都尉张闿,就能调动《世语》说的“数千骑”,则未免对陶谦兵力估计过高,那曹操对徐州的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曹操的东征军,不够给陶谦塞牙缝的。

所以,《吴书》所说的张闿步骑200人,大致符合一个都尉能够调动的人数。曹家被杀的男性成员,就只能是曹嵩和曹德两个人,当然,5~10名无战斗力的女家券吓傻了不敢拿起武器抵抗,在事件中被杀,也有可能。如果是一个郡的“太守”,能够调动府兵约3000人(募兵则根据经济条件,富裕的郡多,贫穷的郡少)。所谓的“府兵”,就是无论有无战事,都需要发军饷的;所谓募兵,那就是有战事时临时拼凑起来负责军粮运输、医疗救助、马匹饲养、炊事员等,无战事解散回家种地的兵源,相当于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备注:张八百破孙十万,指的是张辽800人临时性击溃孙权的军队,被传为美谈。实际上,一个合肥重镇,曹操就配置了高达7000兵力,而且还有张辽、李典、乐进三将同时据守,在当时普遍被朝廷成员认为是“防卫过当”。而“10万”,指的是孙权东吴的总兵源,长江江夏郡的西线需要3~4万兵力,镇抚境内山越需要1万兵力,用于湘江东线每个关键据点的防守约需3000~5000兵力。实际上孙权每次打击合肥,能够动员的力量,最多不超过4万人。由于张辽等属于有利的守势,攻城方与守城方的伤亡比一般是6:1~8:1,再加上曹军比吴军能打,故合肥进驻3000人就足够了。乐进、李典、张辽、满宠、曹休等,随便派遣1个将领,带领3000人,就能守住。或许,赤壁之战给曹操留下了足够大的心理阴影,曹操才会如此奢侈地派遣这么多人,吃着闲饭,去防守区区一个合肥吧。

曹嵩的行进路线和运输队伍,应当是曹操、陶谦都已经事先商量好的事情。否则,曹操也不会让曹嵩冒这种风险,派一个外人泰山太守应劭去迎接。曹嵩的队伍也不会在徐州境内行走300里一点事也没有,出了徐州却突然出事。甚至,“张闿”这个名字,曹操事先也应当知道。

看上去,曹操既没有打算让应劭去作战,也没有估计到张闿会动手。应劭的任务,应当是负责曹嵩出了徐州之境之后,把徐州张闿的运输队换掉,负责将曹嵩送回来。一个兖州刺史(注:鲍信、万潜于1924月迎曹操兖州牧,但正式由朝廷任命为兖州牧,却是19510月)派遣一个太守级别的,完整这种家务事,也称得上是以权谋私了,更何况有可能遭遇的战事?

所以,曹操并不是派遣应劭去预备有可能遇到的打仗的,而是让应劭派一些壮丁,去运输那辎重百余辆的。这就像现在的礼节性拜访一样,人就是再好客,一般也是送到高速路口为止。也只有曹嵩携带的是与兖州士兵息息相关的战略物资,曹操这个刺史才有充分的理由去调动一个地方太守去迎接,而不是各种历史上写的“曹操令泰山太守……”。

但这只有建立在一种基础上:曹操和陶谦关系非常好!

或者,陶谦有强烈讨好曹操的愿望。

那么,陶谦有没有这样的愿望呢?

仔细查了一下,原来,此时的袁术,可并不是象特朗普一样,兼任“徐州伯”,吓唬一下陶谦而已。陶谦与袁术,已经成为相互恨之入骨的仇敌。远比曹嵩被杀前,曹操、陶谦之间的过节更难以调和。

陶谦最有希望的让徐州能够久安的,就是和曹操结盟。

 

问题(2):为什么说陶谦“向欲结纳曹操”不仅是合理的逻辑,而且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话题需要回转到191年冬季。

这一年,袁术在南阳郡出路很狭。首先,作为袁术军团的“锥子头”孙坚战死于襄阳城北的岘山。不过,据前述分析,这正是袁术希望看到的结果。孙坚吞并王睿、张咨、孔柚的军队后,兵力达到了令人恐怖的6万之多!

在袁术的立场上来看,孙坚是奸狡无匹的军事讹诈能手,更何况还能打!这棵背后的芒刺,是必须拔除的。于是,袁术一方面用“荆豫合一”的大馅饼,投其所好,诱使孙坚在夺回豫州治所阳城之后,南下打击刘表。另一方面,又希望“孙坚南下”这件隆重的事情,能够来一场匹敌讨董时的誓师演说,以便“孙坚南下”这个消息,能够及时地传进刘表的耳朵。

果然不出意外,孙坚死亡之后,(1)袁术实控了豫州,以及荆州的南阳郡;(2192年全年,袁术、刘表关系不错。刘表照样给下属袁术配备军粮。

所以纠正2点误区:

1)孙坚不是隶属袁术的将领,他们只是合伙人。孙坚的“豫州刺史”,是利用了袁术四世三公的余威拿到的;而袁术希望孙坚能替自己报了家门之仇。这种合作,随着董卓1915月到达渑池以西,事实上已经戛然而止。

2)袁术和刘表从未发生过任何战事。记载的“坚薨,术由是不能胜表”,似乎袁术离开了孙坚就不会打仗了,但实际上无论孙坚活着还是死了,袁术也没打算去“胜表”,他的本意,在于扬州。

1926-7月间,庸将吕布的400人从武关来到南阳,打乱了这个平静。仰仗诛杀董卓之功,五原游牧匪气不改,到处抢劫财务,南阳郡的人们或许不明白的一点,就是为什么需要首先向袁术、然后向吕布,缴两次税。

“吕战吕败”实际上是很明显的铁律,那就是吕布跟着谁、谁就死。

当然,吕布带领的这些五原骑兵,也并非没有一点用途,他们可以拿来威慑对手。

就比如,207年隆中对之后到223年刘备死亡之前,凡是败仗,认领人都是刘备自己;凡是胜仗,无论徐庶还是刘备指挥的,必须的是诸葛亮。

为什么?神秘的威慑作用、瓦西里效应。

223年刘备死亡之后,到228年诸葛亮一伐之间,诸葛亮每次作战并不让赵云参与,为什么?威慑。

一个能掐会算、一个常胜将军,作为“最后的杀手锏”,不要轻易出动,会给敌人极大的震慑。【……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

而当228年赵云坚决不服气,要做前锋的时候,却发现程昱的儿子程武几乎让赵云一世英名扫地(按演义)。

注:实际上,赵云带1万人走的是斜谷分支萁谷,出口就在眉县郿坞。击败赵云的对手是曹真大约5000兵力。诸葛亮约带9万人走祁山道,对手是张郃5万人。但诸葛亮的9万人,却分给了魏延和张翼一大部分兵力去抢凉州。真正对阵张郃时,就只剩马谡、王平、高翔的3万人,和诸葛亮自己的2500人预备队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满朝文武大惊失色,只有曹睿的脸兴奋得就象烧红的木炭。【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就是说,曹睿认为诸葛亮依托山地工事防守是最好的战略,放弃了崇山峻岭,到了大平原上决战却又不集中兵力,欺负中原“无好人物”,贪恋凉州地盘以及地盘上的好马,到处乱抢,当然会失败了。

所以,把吕布这位能够诛杀董卓的神秘人,捂得严严实实,不让他参与任何战事,但又宣传得战无不胜,就是吕布最大的用途。就和现在核力量一样,真正的威力在发射架上。

袁术为什么北上陈留?一种解释是:刘表断了他的粮道。袁术又在南阳横征暴敛,没钱了。

没钱不会就近回到豫州吗?

实际上,主要原因是汝南陈温病逝,扬州出现了官位的空缺,他不愿意继续作为刘表名义上的部下,要到扬州去。而陈留又有著名的秦驰道,路比较宽,当然要走这里。顺便把朝廷安排的兖州刺史金尚扶上位。

当时并立的兖州刺史,有陈宫、鲍信捧上去的曹操,有公孙瓒任命的单经,以及朝廷正式任命的金尚。

但军事实力超强的袁术,却被曹操打得节节败退。【袁术为刘表所逼,引军屯封丘,黑山别部及匈奴于扶罗皆附之。曹操击破袁术军,遂围封丘。袁术走襄邑,又走宁陵。曹操追击。连破之。】

为什么?刘表把袁术的粮道断了!

这是很要命的事情,就象200年袁绍曹操决战时乌巢粮食被烧一样,军心大乱。

其他两个因素,则是:(1)袁术要顺着现在的310国道回到扬州,只是顺便路过;(2)曹操此时刚刚招降青州黄巾中的青壮者(按1/10的择青壮者,30万也有3万很能打的),作战能力很彪悍。

而一些历史上写道,是刘表断了袁术的粮道,迫使袁术离开了南阳郡,则是因果倒置。

更扯的说法是袁术在南阳挥霍无度,糟蹋完粮食后,北上兖州,准备抢曹操的。

下面就接入曹嵩被杀事件的正题了。

汝南陈氏,和曹操交好;但下邳陈氏,和袁术关系交好。

袁术到来之前,表奏陈登的叔父陈瑀担任代理扬州刺史。

结果,从曹操处节节败退的袁术,真正需要陈瑀接洽时,下邳陈氏想保住淮南,不让袁术染指。在陶谦的支持下,对落难的袁术落井下石。

袁术脱离曹操追击之后,首先溃逃到豫州沛国。因沛国为四战之地,不适合作为后方,袁术便继续南下,计划将后方设在所立扬州刺史陈瑀的淮南。

因不满山阳太守袁遗被杀,沛相袁忠对袁家前途心灰意冷,弃官避难到扬州会稽。

豫州汝南太守徐璆又不满袁术,与陶谦关系好。

原本势力在北徐州东海、琅琊、彭城三国的陶谦,通过向李傕、郭汜控制的朝廷上贡,“求诸侯莫如勤王”,已控制了徐州南部下邳国、广陵郡,实控徐州全境,成为了徐州牧。然后,陶谦也起用了下邳国淮浦县的下邳陈氏,任陈珪为沛相,窃取了袁忠离开后的沛国。又任陈登为徐州典农校尉,负责发展农业。

陶谦向豫州索取霸权,抢夺袁术原本在豫州的势力范围,便打算借下邳陈氏陈瑀、陈珪兄弟之手,南北阻击袁术,将其堵灭于淮南。

袁术南下九江,陈瑀派兵拒之,不接纳袁术。陈瑀这样做,是对袁术恩将仇报。但结合下邳陈氏自陈球被宦官所害,蛰伏十三年,现在好不容易有块自己的地盘了,不愿意拱手让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时的袁术,处境实在很惨,就像他后来给吕布的信里所说“几至灭亡”。(裴注《三国志·吕布传》引《英雄记》)。因为前面是陈瑀的阻拦,身后沛国已被陈珪所占,想退也无地可退,陷入绝境。还好,孙坚的侄子孙贲扶孙坚灵枢,回到吴郡富春老家。得知袁术迁往寿春,又带着子弟前来投奔。孙贲、孙策一旦加入,就迅速扭转占据。

当时在九江郡,陈瑀的州治所在寿春城,而九江郡的郡治所在阴陵城(安徽定远)。

此时九江太守,正是袁术、孙坚的老对手,会稽周氏三兄弟中的老二周昂。

于是,袁术令孙贲统兵攻打阴陵。在会稽老家的周氏老三周喁,得知周昂被打,从家乡领着子弟兵,前往阴陵相助,但依然城破,败回会稽,被支持袁术的许贡所杀。(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会稽典录》)

孙贲攻陷阴陵后,被袁术任为豫州刺史,企图使其再夺回豫州。袁术由此,在阴陵立足了脚,着手向陈瑀寿春发起进攻。

在孙贲攻打阴陵期间,袁术利用与陈瑀、周昂的三角矛盾,好言以稳住寿春陈瑀不动。

陈瑀不懂变通,加上又畏惧袁术,没有趁机攻打袁术,错失了良机。

结果,袁术在淮北集结兵马越来越多,攻守易势,已对陈瑀有了兵力上的优势,开始向陈瑀发起进攻。陈瑀见大势已去,害怕了,派弟弟陈琮向袁术求和。

袁术扣押了陈琮,继续向寿春进攻。于是,陈瑀放弃扬州,逃回下邳。

袁术占据九江郡,东山再起,自称”徐州伯“,向陶谦及下邳陈氏发起反攻,很快再次成为最强诸侯之一。

袁术初立淮南时,陶谦才是他的首要大敌。193年袁术赶走陈瑀,得以在淮南成功立足之时,徐州牧陶谦已取代了他曾在豫州的影响力,成为了长江、黄河之间比谁都强的霸主。

陶谦的判断失误,在于他看到袁术对阵曹操时一溃千里,认为他命令陈瑀稍微狙击,缺粮、一路饥饿的袁术军团,必会如鸟兽散,袁术必死。但低估了孙贲、孙策的强悍的战斗力。

当然,196-199年横扫江东无敌手的孙策,遇到陈家后辈陈登,却又成了一辈子挥不去的伤。

孙策和陈登的故事,我们随后再讲。

袁术攻打陶谦为复仇,本就是出师有名。但这还不够,他还要占领徐州地盘,这就需要一个正当性。于是他给自己封了一个徐州伯。(《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州伯和州牧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不同。这个称呼一公布,就表示袁术一定要攻打陶谦的徐州,并且还要合法合规地占领并统治徐州土地。陶谦就是他当前非打不可的首要敌人。

后来的三方的结局是,陶谦死,徐州易主、分裂,曹操兖州老家都差点丢了,只有袁术、吕布成了大大的受益者。袁术得以趁机东山再起,再次成为中原霸主。袁术的主力在九江郡枕戈待旦,派出偏师吴景带着部分孙家军,攻取了后方陶谦的老家——丹阳郡。这不仅保证了能有个稳定的后方,增加补给来源,还能征到优秀的丹阳兵,增强战斗力。另外,还能削弱丹阳对陶谦的支持。陶谦在家乡丹阳很有声望,在徐州就有不少的丹阳兵跟随征战,又有笮融等丹阳士族跟随。不取下丹阳郡,难保丹阳不继续对其支援。特别是原丹阳太守周昕是袁绍的人,必然会趁袁术和陶谦交战,背刺袁术,支援陶谦。还有就是袁术把背后的扬州,当成了自己的物资提供基地。后来袁术全面攻打陶谦,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陆康不肯,就派孙策将他灭了。

正是因为袁术做出了充分战前准备,很快曹操一对陶谦动手,袁术就迎来了他全面北进,迅速扩张的良机。

问题(3):陶谦的选择

每个人的治国理念,是不同的。

1)刘虞,花钱粮安抚外族乌桓,内部为涌入的黄巾寻找一条去军事化的生存出路。

2)袁绍,采用花钱粮、封官、和亲的方式安抚乌桓,并引入作为自己的力量,拼命打击领域内的叛军;

3)公孙瓒,对外、内反叛势力均坚决打击,留下来一些服从的,招降为自己的军队;

4)曹操,打击辖区的反叛势力,同时也大量地招降,强壮者从军,弱小者务农屯田。

5)陶谦,输出战争,换取境内和平。

6)贾诩,通过封赏的方式,使国内逐渐走向团结,一致对外。

7)刘表,代理人战争,将一拨又一拨的来附力量安排在自己辖区的边界上,争取内部有稳定的发展环境。

就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曹磊同学很显然是拿着后来的曹操的军力说事的。

我们以1934~5月的军力来看,陶谦比袁术弱一些,比曹操强一些。前期的陶谦野心勃勃,企图“徐豫一体化”。陶谦手头有钱,有丹阳精兵,财力和兵力足以打一场可持续战争。但人越有钱,越不想打仗。曹操是没钱养不起招降的军队,陶谦是钱多的失去了在自己辖区周边大规模交火的勇气。

【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这句话,侧重点并不是两个人的关系好,而是曹操也认为自己很大概率去招惹陶谦,是有去无回的事情,是对家人的一种诀别和遗嘱。

有时,同一句话我们需要听话听音,比如,【蜀,小国尔。名将唯羽!】,与其说这是对关羽的赞美,不如说这句话的侧重点,是对除了关羽之外蜀汉其他将领的否定。

那么,曹操在征陶谦之前,能说出这样的话,也可见东征是凶多吉少的。

所以,曹磊同学错误地低估了陶谦的军力。

陶谦与袁术的斗争结果,是袁术的胜利,陶谦、陈瑀的溃败。这是阙宣被陶谦处死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一直对外输出战争的陶谦,俨然已经成为“扬州刺史周干、琅邪国相阴德、东海国相刘馗、彭城国相汲廉、北海相国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这些人的领袖,大有并吞豫州并将扬州作为后花园的可能性。但袁术在寿春成为顽固的钉子,而陶谦、陈瑀却造成袁术“几至灭亡”,成为终生所能遇到的最大的灾难。

青州的田楷、孔融、刘备,都是公孙瓒的人。

同时得罪袁术和曹操,那就是自寻思路。

陶谦只能选择曹操去合作,才能延缓徐州被袁术吞并。

相比较陶谦与曹操的纠葛:(1)“屯发干”;(2)“略华、费,任城郡”。陶谦与袁术基本上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发干,虽然陶谦是侵略者,但却被曹操打败了。在华、费,任城,虽然陶谦扶植的第3个代理人阙宣(前两个都是朱儁)抢了些地盘,但陶谦得到了“徐州牧”的奉贡的美味,立刻杀死阙宣,向曹操示好。

因为,【六月,扶风大雨雹。华山崩裂。大雨,昼夜二十馀日,漂没民居。】这件事,与陶谦和阙宣“略华、费,任城郡”,陶谦杀阙宣,以及曹嵩被杀,就是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情。

这就说明,曹嵩的离开,应当是陶谦主动愿意放回的,而曹操也与陶谦谈判,确定了护送人员、车辆、护卫等相关事宜。要不是这样的形势,曹操的使者根本就见不到曹嵩。曹嵩也不大可能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几百里冒这种风险。

但是,张闿的作为,却大出曹操和陶谦的意外。

这件事,站在曹操的立场上看,那就是陶谦诈骗+嗜杀、嗜财如命。因为,按照曹操的想法,陶谦战时杀了曹嵩,或者在徐州境内杀了曹嵩,都没有现实发生的事情更可恶。

因为,陶谦首先提出释放曹嵩、护送曹嵩,诱导曹嵩把辎重集中起来。然后,又想嫁祸应劭,在自己的徐州不动手,刚刚出了徐州的地界就动手。最后,拿了辎重,还要杀害曹操的亲属。这,就显得陶谦太虚伪了。而根据陶谦以往的为人,以及未来陶谦重用的老乡笮融相继鸠占鹊巢杀了“广陵郡长赵昱、彭城相薛礼、豫章郡长朱皓”等的恶行,曹操这么考虑,也有他的道理。

中间的空白过程,却没有一本历史书能够记载。比如,曹嵩阴历六月被杀,曹操的出征只有简单的“秋”字。古代阴历三、四、五月为春季,六、七、八月为夏季,九、十、十一为秋季,十二月、一月、二月为冬季。也就是,曹嵩被杀至曹操出兵,存在3~5个月的空白期。

按照一般曹操的军事动员速度和定陶、彭城的距离,七月实际上就可以出征了。

所以,双方必定存在着一些交涉、说理,而不是象曹磊同学说的:陶谦怎么没有任何追凶的动作?为什么不澄清自己?曹操为什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击陶谦?曹操不到天涯海角捉拿张闿,不是惹人耻笑嘛?

恐怕“张闿逃跑到淮南去了”这个信息,陶谦的打听也是需要时间的,毕竟,陶谦与袁术已经是死敌了。

结论:结交曹操,是陶谦唯一的选项。护送曹嵩,应当是陶谦和曹操双方确定的时间、路线、护送团队。

但神秘的张闿,貌似有除了袁绍和袁术之外,更大的操盘手来推动整个过程。

是谁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为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8483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